茅台、百度、娃哈哈都曾經掉過的品牌大坑

茅臺、百度、娃哈哈都曾經掉過的品牌大坑

一、什麼是“品牌延伸”?

在企業界,品牌延伸是個頗有爭議的話題。

所謂品牌延伸,是將成功產品的品牌名稱,直接用於另一個新產品上。比如廚邦醬油用“廚邦”這個名字,推出廚邦花生油、廚邦玉米油、廚邦菜籽油、廚邦陳醋、廚邦蠔油、廚邦蠔罐頭等等。


從直覺上判斷,品牌延伸非常正確,因為它既可以降低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成本,又可以提高原品牌的知名度,是一種“利用品牌資產”並“擴大品牌資產”的重要方式,讓投資效率更高,新產品成功概率更高。

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品牌延伸是有效的市場營銷戰略,那麼你看到的應該是通才型企業在市場中佔上風。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它們中的大多數都遇到了麻煩。

春蘭成為絕對的空調領導者後,隨後推出了春蘭摩托車、春蘭汽車,結果春蘭從一個強勢品牌衰落成一個邊緣品牌,其領導地位被格力取代。

有國酒美譽的茅臺一直是白酒領域的老大,2001年延伸出茅臺啤酒,結果連續虧損13年,最終只得託管給華潤雪花。2002年推出茅臺葡萄酒,至今也不見起色。


茅臺、百度、娃哈哈都曾經掉過的品牌大坑



娃哈哈依靠AD鈣奶和純淨水起家,建立起全國一流的分銷體系,但隨後推出愛迪生奶粉、哇哈哈童裝,均一敗塗地。

百度代表中文搜索後,瘋狂進行品牌延伸,包括了百度空間、百度有啊、百度遊戲、百度Hi、百度mall、百度醫生、百度外賣等產品,結果或無聲消失、或被賤賣,百度集團也幾乎在BAT中除名。


茅臺、百度、娃哈哈都曾經掉過的品牌大坑


恆大以分佈全國的樓盤和業主為資源,做了恆大糧油、恆大冰泉,其中恆大冰泉鉅虧40億,恆大糧油以6億出售。

可能有人會說,“不對啊,全球首家市值破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蘋果,不就是品牌延伸成功的代表嗎?”

蘋果公司是品牌延伸模式嗎?蘋果電腦在美國並不叫“蘋果電腦”,而是叫Macintosh,簡稱Mac。蘋果手機在美國也不叫“蘋果手機”,叫iPhone。所謂蘋果電腦,蘋果手機,都是中國人的稱呼。而平板電腦外文名是tablePC,代表品牌有蘋果的iPad,還有微軟的Surface。iPad只是tablePC中的一個品牌。蘋果公司正是打造出了“iPod”、“Mac”、“iPhone”、“iPad”等幾個不同的強勢品牌,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破萬億美元”的科技巨頭。

茅臺、百度、娃哈哈都曾經掉過的品牌大坑


二、熱衷於品牌延伸的3個原因

凡存在必有其原因。細究起來,我們認為品牌延伸主要源於以下3點原因。其一是節省廣告費,其二是提升知名度,其三是內部視角。

1、節省廣告費

大多數公司認為,推新品牌的成本和風險非常巨大,不僅需要新創意、新觀念,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錢。與建立新品牌相比,品牌延伸是一種更簡便的做法,可以節省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成本,特別是廣告費。

這種想法建立在一個假設上,那就是要靠廣告建立品牌,而廣告需要花很多錢。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格蘭仕微波爐幾乎沒做廣告就成功了,聯想科技公司從聯想拆分出來重新命名為神州數碼時,也幾乎不用做廣告就完成了新品牌的建立工作,萬科、沃爾瑪品牌的崛起更是沒怎麼做廣告。

公關建立品牌,廣告維護品牌。當品牌延伸破壞了一個品牌的公關潛力,就不得不依賴廣告建立品牌。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如果把在延伸產品上消耗的資源投入,用來打造新品牌,會不會發展得更好?我們認為會更好。

因為品牌延伸也許節省了廣告費,但它浪費了另一支更重要的力量,它就是消費者“心智的力量”。這支力量看不見摸不著,要調動它,一個品牌必須進入消費者心智,在心智中主導一個品類,成為品類的代名詞,才可以抵擋來自競爭對手的千軍萬馬。

品牌延伸方便了新產品進入市場,卻阻礙了新產品進入心智,從而很難獲得心智護城河的力量加持。因此,品牌延伸取得的成果很容易付諸東流,只有戰術成果,而沒有戰略成果。

2、提升知名度

熱衷於品牌延伸的第二個原因是,認為品牌延伸可以原品牌來提高新產品知名度,而知名度會贏得顧客的優先選擇。

知名度確實是一種競爭優勢,但它建立在一個假設上,那就是替代產品是不知名的產品。比如在買襪子的時候,一個是無牌產品,一個是延伸品牌恆源祥,那麼消費者會優先選擇恆源祥。

在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用品牌延伸提高知名度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然而當市場進一步成熟,主要品牌都是知名產品的時候,起決定作用的就不再是品牌知名度了,而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認知決定選擇。品牌延伸也許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卻混淆了顧客認知。延伸的產品越多,消費者對其含義就越模糊,讓心智感到困惑,最終影響到顧客的決策。

此外,互聯網也在削弱大品牌的優勢。而在信息高度不對稱的時代,人們會更信賴大品牌。如今,信息更加透明,人們不會因為你是大品牌就買你,他們買品類中的專家產品,因為常識告訴消費者,如果一個品牌是專業化的,它肯定知道如何做出最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產品。

因此在互聯網時代,重要的不是你的品牌有多大,而是你的品牌代表了什麼。 當一個品牌僅僅是空有知名度,卻並不代表什麼的時候,是毫無價值的。相反,一個品牌即使沒有特別的知名度,但只要有所代表,它就是有價值的。

3、內部視角

品牌延伸的目的是什麼?

追求增長。

每一個企業都追求增長,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想通過品牌延伸來獲得增長,就錯誤地理解了增長的本質。

因為他們是從內部視角來看增長。內部視角是製造商的視角,外部視角是消費者的視角。這兩個視角看待問題的方式完全不同。

從內部視角看,可口可樂是一個機構,一個品牌名,一個工作場所;

從外部視角看,可口可樂就是瓶子裡裝的那些甜的、帶氣泡的棕色液體。


從內部視角來看,經營者希望品牌像個帳篷,這個帳篷要大到足以容納所有他要裝進的東西;

從外部視角來看,消費者希望品牌的範圍窄一些,並且通過一個簡單的詞區分開來,越簡短越好。

從內部視角看,當一個品類的銷售不斷增加時,這說明企業已經做得很好了,不需要更多的品牌;

從外部視角看,這是一個建立新品牌的契機,需要一個獨立品牌來引領這個品類。

從內部視角看,增長就是一堆財務數字,是今年比去年增長15%的營收總額;

從外部視角來看,增長是越來越多的人形成了共同認知和想象,是消費共識的不斷達成。

絕大多數公司是從財務的角度來看增長的。為了實現短期內的財務目標,品牌延伸就成了最有效的策略。原來高度聚焦的、代表了一種產品或一個概念的品牌,變成代表兩種、三種或更多種產品和概念。

在短期內,這會讓品牌的銷量大漲,實現財務目標。但同時也讓原有的品牌地位在潛在消費者心智中模糊不清,因為品牌延伸讓品牌名從一個單義詞變成了多義詞。“老闆,給我來一瓶廚邦”;“廚邦的什麼?醬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還是蠔罐頭?”。

單義詞在交流時是沒有歧義的,而多義詞在交流時容易造成歧義,結果是溝通成本上升,消費共識難以達成。久而久之,消費者心智中原本清晰的觀念,逐漸喪失焦點,讓品牌的身份模糊不清,最後變得一無是處。

三、品牌延伸的5個陷阱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倡導品牌延伸,因為品牌延伸大多掉進了以下5個陷阱。

陷阱1: 橡皮筋效應——拉得越長越脆弱

品牌延伸會產生橡皮筋效應。品牌名就像橡皮筋,可以拉伸,但有臨界點。在品牌力既定情況下,把品牌名拉伸過長,品牌就會繃斷。

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你可以把名字拉得長一點,因為顧客沒有選擇。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你把名字延伸得越長,橡皮筋就越脆弱,競爭對手可以一點就破,趁虛而入。

陷阱2: 蹺蹺板效應—— 一頭高了,另一頭就低了

品牌延伸還會產生“蹺蹺板效應”。在心智中,一個品牌只有一個概念。如果一幅畫上有魚和鳥,很多人不能同時看到魚和鳥,要麼看到魚,要麼看到鳥。

同樣,心智看待品牌的觀點只有一個,一個名字不能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如果非要同時代表,這一頭高了,另一頭自然就低了。如果格力=空調,心智就難以接受格力同時還是手機。如果格力在心智中代表了手機,那麼格力作為空調的身份就要淡化。也就是說,如果品牌延伸在新產品這一端成功了,在原產品那一端,就要受到侵蝕。

陷阱3:酒精效應——來得快,去得也快

品牌延伸的作用與酒精基本相同。酒精是一種興奮劑還是抑制劑?在短時間裡,酒精是興奮劑,從長期來看,它是一種抑制劑。

霸王依託“中藥防脫”的定位取得初步成功後,推出了霸王涼茶。在發展初期,霸王涼茶也有過短暫的輝煌。


茅臺、百度、娃哈哈都曾經掉過的品牌大坑


2011年,霸王涼茶實現銷售收入1.67億元,佔到了霸王集團總業績的18.8%,成為霸王集團第二大收入來源。但隨後霸王涼茶的發展急轉直下,2012年,霸王涼茶虧損9769.4萬,2013 年 7 月,霸王涼茶被迫停產。涼茶業務的失利還牽連到整個集團,三年間霸王集團共虧損13.8億元。

來得快,去得也塊。延伸的名字在顧客心智中找不到棲身之處,在心智中的產品階梯上沒有穩固的位置。在潛在顧客對延伸品牌進行初次認識後,始終無法確定這款產品是否真的存在。

有人會說,小米的品牌延伸不是很成功嗎?現在評價小米的品牌延伸,為時尚早。很多事情要放大尺度才能看清楚它的真正的規律。在更大的尺度上,我們會發現,品牌延伸就像一種慢性病,潛伏多年才會爆發,過程漫長而不易察覺。

陷阱4: 低端化效應——讓品牌淪落為一個名字的空殼

品牌延伸讓品牌變得低端。為什麼?因為它讓品牌變成了一個名字的空殼。

廚邦醬油在沒有進行品牌延伸之前,廚邦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它就是醬油本身,就是瓶子裡褐色的液體。當廚邦延伸出花生油、菜籽油、蠔油、陳醋之後,“廚邦”就淪落為一個名字的空殼。廚邦不再是醬油本身,僅僅是眾多產品中的一個稱呼而已。

當王老吉沒有進行品牌延伸的時候,王老吉就是紅罐涼茶本身。這樣,當消費者問售貨員:給我一瓶王老吉時,售貨員知道他要的就是一罐涼茶,沒有人會反問:王老吉的什麼?

陷阱5: 低利潤效應——越延伸,越不賺錢

品牌延伸損害企業利潤。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中國具有代表性的3個食品企業:康師傅、統一、達利。

2017年,康師傅營收589.54億元;淨利潤18.19億元,淨利潤率為3.9%;

統一企業營收為212.96億,淨利潤為8.78億,淨利潤率為4.12%;

達利食品集團營收197.99億元,淨利潤34.34億元,淨利潤率為17.34%。

行業性質相同,按理營收更高,利潤也應更高。為什麼我們卻看到康師傅和統一的營收加起來是達利食品的4倍,淨利潤卻比達利食品少了7.37億?從這3家企業的品牌發展模式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達利集團採取的獨立品牌策略,旗下的達利園聚焦於蛋黃派、可比克聚焦於薯片、好吃點聚焦於餅乾、和其正聚焦於涼茶、樂虎聚焦於能量飲料、藍蒂堡聚集於曲奇、豆本豆聚焦於豆奶。


茅臺、百度、娃哈哈都曾經掉過的品牌大坑



反觀康師傅、統一,都是延伸品牌。康師傅從方便麵開始,延伸出康師傅礦泉水、餅乾、紅茶、綠茶、茉莉花茶、冰糖雪梨等等。而統一也是半斤對八兩,從方便麵開始,延伸出鮮橙多、綠茶、紅茶、奶茶、冰糖雪梨等等。

如果一個行業不能說明什麼,我們再對比一下家電行業的三大巨頭:海爾、美的、格力。

2017年,美的集團營業總收入2419.19億元,淨利潤186.11億元,淨利潤率7.69%;

格力電器營業總收入1500.2億元,淨利潤225.09億元,淨利潤率15.0%;

青島海爾營業總收入1592.54億元,淨利潤90.52億元,淨利潤率5.68%。

食品行業的一幕再次重演,三大家電巨頭中,格力在營業總收入落後美的約920億的情況下,淨利潤卻超過美的近40億。在營業總收入落後青島海爾約92億的情況下,淨利潤超過青島海爾約135億。

利潤率巨大差異的背後,是三大巨頭不同的品牌發展模式。格力的業務高度聚焦於空調,而美的、海爾都是延伸品牌。美的除了空調,還有冰箱、洗衣機、電飯煲、電磁爐、吸油煙機、燃氣灶、豆漿機、熱水器……

如果說美的尚且聚焦於家電的話,海爾的延伸幅度更大,除了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電,海爾還延伸出電腦、手機、電視,而我們可以看到,品牌延伸更長的海爾,利潤率也更低,正如海爾總裁張瑞敏所說:“海爾的利潤像刀片一樣薄。”

四、品牌延伸VS聚焦

儘管品牌延伸大多為企業帶來不利,但大多數企業還是熱衷於品牌延伸。說熱衷也許並不貼切,因為品牌延伸幾乎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它不是在公司有意努力的作用下發生的。

物理學的熵增定律告訴我們,在一個封閉系統內部,如果沒有外來能量的輸入,這個系統就會逐步從有序走向無序,最終變成一種毫無差異化的混亂狀態。

一個成功的公司如果沒有刻意的節制和修剪,它就會本能地把已經成功品牌用於推廣新產品,正如衣櫃或書桌抽屜被塞得滿滿的,但這絕不是你刻意造成的一樣。

需要刻意而為的是聚焦,品牌延伸的對立面是聚焦。聚焦可以讓無序變成有序,品牌延伸可以讓有序變成無序。如果每個品牌都能聚焦在某個單一品類,就能降低競爭成本、製造成本和營銷成本。這樣,不僅各個行業會好得很多,平均收入會增加,顧客也能因市場上的混亂減少而過得更好。

儘管如此,我們並不是說聚焦才是絕對正確,品牌延伸就是絕對錯誤。我們稱品牌延伸為“陷阱”,不稱其為錯誤。因為在某些條件下,品牌延伸的邏輯是行得通的。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品牌延伸是行得通的呢?下一篇,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