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被禁,這次是比利時

繼亞馬遜與美國政府的人臉識別項目引起民眾抗 議之後,比利時政府出臺相應的法規,禁止私人使用人臉識別或其他基於生物特徵的視頻分析攝像機,這一舉措有效地打擊了非警方使用人臉識別攝像機帶來的隱私問題,也在源頭上很好地遵守了歐盟新隱私法規,對國內視頻監控管理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人臉識別被禁,這次是比利時

同時據外媒報道,比利時在今年三月通過對監控攝像機管理辦法的更新,在第78條中強調: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與完成登記的情況下,智能監控攝像機可以被授權用於自動車牌識別。

一項新的技術的興起,難免總會有人擔憂其給人們社會帶來的侵害。在人臉識別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當前的趨勢下,新京報針對學校引入人臉識別管理教學、人臉識別識別闖紅燈行為做了相應的調研。數據顯示,5成左右的人同意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面部表情識別,7成的人同意使用人臉識別闖紅燈,58%的人認為當前技術並沒有被濫用,擔心人臉識別會洩露個人隱私的佔42.7%,有23.3%的人認為“不好說”。

雖然國內當前並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去限制智能監控攝像機的發展,但隨著技術與產品的泛濫,是否會引發類似“酒店房間偷裝監控攝像機”等不道德的行為,當前無法去判斷,但事實證明如果不強化管控能力,未來爆發案件的可能性將會大大提高。無因此比利時還是美國也好,防範於未然比事後亡羊補牢效果來得更好。技術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但規範問題值得行業與行業管理長期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