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没有大型的农民起义活动?

丷爱流浪的猫丷


大型农民起义爆发一般有四个条件:

第一,恶的政府;

第二,民不聊生;

第三,民众没有申诉的途径;

第四,政府没有制衡的力量。

通过这四个条件,来看看为什么春秋战国,乃是夏商西周都没有大型的农民起义,而秦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避免不了农民起义。

首先,春秋战国,政府作恶的程度有限。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诸侯,并没有无限的权力。春秋是个特别明显的例子,天子无权柄,权柄在诸侯之手;诸侯无权柄,权柄在大夫卿家之手;甚至有的诸侯国,权柄在大夫的家臣之手。国君没有权力如何作恶,诸侯没有权力如何作恶,大夫没有权力如何作恶。这是一个权力比较分散,权力不断在下移的时代,所以真正邪恶的政府,是非常少的。

其次,民不聊生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春秋战国时代,以民为本的思想还是比较浓厚。特别在权力下移过程中,掌握权柄的大夫一般都会主动讨好民众。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齐国的田无宇,他用大斗把米贷给百姓,用小斗收回,这样子来赢得民心。所以后来田氏终于取代姜姓,成为齐国的新主人。由于当时是诸侯制,人口的流动很大,在这个国家活不下去,还可以跑去别的国家,还可以跑到深山老林三不管的地带。从史料来看,民不聊生的情况,是很少的。

其三,制衡政府的力量。

以前我在读孔子孟子的政治学说时,总觉得有一个很大不足。孔孟倡仁义,抨击暴政,那么为什么没有设计一种限制暴政的政治理论呢?后来我思考了很久,才想通这个问题。在秦汉之后,中国沿用孔孟的政治思想治国,但实际上却早已偏离其道了。因为孔孟的理论,不是建立在一个彻头彻尾的专制社会之上,而是在诸侯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诸侯就是不仅限制中央政府作恶,也限制其他诸侯作恶。

在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推倒邪恶政权的,主要是靠诸侯的力量。比如说商汤的崛起,就是以“道义”为号召,讨伐“不义之国”,不断扩张自己的实力。比如说有洛氏的君主贪图享乐,大修土木,百姓被迫去修宫殿,到了农忙时节,没有足够的人手收割庄稼,导致国家陷入饥馑之中,民不聊生。商汤便扛着“讨伐不义”的旗帜,发动对有洛氏的战争,灭掉其国。

周文王的兴起也是这样的,史记说他“阴修德行善”,为什么修德行善要用“阴”字呢?因为有政治目的。修德行善,是为了得民心,得了民心,就可以去征服那些失掉民心的国家。所以大家看,以前为什么农民起义很少呢,因为恶的政权,总会先灭亡的。

到了春秋战国,诸侯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失民心就只能是灭亡。不必老百姓起来造反,别的诸侯就把你给灭了。所以春秋战国,你看似乎很乱,其实它跟南北朝,跟五代十国那种乱是不同的,春秋战国的诸侯是世袭的诸侯,不是后来乱世旋起旋灭的政权。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内部是很稳定的,政治一般是很清明的。遇到了宋康王或齐湣王之类比较坏的国君,国家立马遭到围攻与瓜分。

其四,专制社会避不开农民大起义

秦一统六国后,中央集权制代替分封诸侯制,中央政府独大,没有任何制约的力量。再加上古代中国没有外部强大政治势力的干涉,当这个政府作恶时,又缺乏诸侯的牵制,就容易形成严重的后果。位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基本上是恶政的最大受害者,当他们走投无路,又没有任何力量来改变这个政府时,只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反抗,这是唯一的出路。因此,秦以后历朝历代避不开农民大起义,乃是制度使然,不是个人意志可以改变的。


君山话史


现在记载可能往“农民起义”上靠的,一个是春秋战国交际的所谓盗跖,号称有部众九千人,横行天下。但从相关材料看,盗跖的身份是鲁国大夫柳下惠的弟弟展雄,而且带领的九千人更像是一支流浪军团,依靠武力夺取钱粮资源,谋取生计,并没有什么反抗阶级压迫的行动。

战国时期楚国的庄蹻是另一个被作为起义者的人物,但实际上庄蹻也不是什么农民领袖,而是楚国王室成员和高级将领。他的反楚起事,很可能是在楚怀王被秦国扣留,楚国国内诸公子争权时候的一种参合。最后他奉楚顷襄王之命远征云贵,建立了滇国,也完全谈不上农民起义。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大型农民起义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从政治经济上,春秋时期还处于分封制度的残余阶段,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大夫封家臣,这样层层分封,小国寡民为常态,统治者被被统治者近距离接触。民众与统治者的矛盾当然时有发生,但一般来说不会激化到需要大规模起义的地步。

一般来说,矛盾在分封单位之内就被化解了,反对国君或者丞相的往往不是农民,而是大夫或家臣;苛待底层的大夫或者家臣可能被民众打死,却不至于因此酿成大规模起义。以宋国为例,国人(市民)起来暴动,打死或者赶走执政者的例子很多,但这称不上大规模农民起义,充其量算是市民自发促进的政变,事后往往是另一波公室贵族趁机掌权;在平时,老百姓还能和执政的大臣相互嘲讽笑骂。

我们后世所称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是等到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之后,由于秦国的暴政,或者后面什么朝代官宦勾结的压迫,导致全国相当一部分人都活不下去,这才会酿成大规模起义。同时,陈胜吴广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无疑也是中国人思想上的一次突破,在这之前的人们,大概是不敢动这脑子的。


巴山夜雨涮锅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口结构和秦国统一后的人口结构不同,古代封建等级非常森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民地位很低,常年从事农业劳动,地位和奴隶差不多,一生为地主阶级服务。他们反抗的也只能是大地主,大贵族与国家的关系不大。

比如商鞅被秦国赐了一块地,叫商地,他之前叫卫鞅,后来以封地取名为商鞅。被秦孝公赏给他的那一块地区的赋税全贵商鞅所有。也就是说,在商地劳作的哪些农民,直接与商鞅打交道,交多少钱都是他说了算,农民不满或者起义也只能反抗商鞅。

有人说西周时发生了国人暴动,其实那是贵族阶级和富人对国王不满才发起的,其目的是把周厉王赶下台,而哪些人不是农民。

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人民的矛盾直接与国家挂钩。苛捐杂税,徭役繁重,法律残酷等等,都会导致农民们的不满。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人民只负责生产劳动,即便像修长城这种苦差待遇也很好,但是秦始皇就那他们不当人看,所以造成他们不满,最好只好起义反抗。


朕史


我觉得原因有几个: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还是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当时社会,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主要矛盾关系,所以奴隶的暴动,逃亡,奴隶主的镇压和追捕是矛盾主流。

二是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农民与地主阶级关系还没有完全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之间的阶级矛盾还没有达到尖锐的地步,农民起义也就没有那么多,那么大,那么有影响力了。

三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是时期,虽然各个诸侯国变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底层的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客观上还是顾及了底层的人的境遇,解放了奴隶,承认了逃户等等。

四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生产力大发展时期。井田制的破坏,导致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大亩制的土地划分,促进了土地的管理,而农业用具的不断改进,由石质农具向金属农具的发展等,大力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得农业的发展迅速。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农民起义不大有。


时光之意


在春秋战国之前,除了国人暴动之外,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国人暴动,实际上很难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因为当时所谓的“国人”,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平民,也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古代农民,而是居住在城邑之中的贵族。国人暴动与其说是农民起义,不如说是周厉王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当时的贵族们,他们联合发动叛乱,驱逐了周厉王。

而我们所说的后来的农民起义,其实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和宋明的农民起义也不一样。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并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农民,而是一些破落小地主或者庄园主、贵族以及游侠之类的人为骨干,率领他们自己的奴客发动的起义。比如刘邦,在陈胜起义之前,就已经因为送夫役到咸阳,失期当死,就落草为寇,在芒砀山成为所谓的“群盗”,其实也就是脱离了秦朝政府管理的盗贼。

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况与刘邦相似,他们所押送的同样是夫役,但这些夫役并不是完全的自耕农,大多数是庄园经济下的奴客。而且,他们之所以起义,同样不是因为像后来的破产农民那样,活不下去了,而是因为他们和刘邦一样,在去服劳役的路上遇到持续下雨,无法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服役地点,同样要被处死,为了活命才被迫起义的。这和后来的农民起义也不是一个概念。

黄巾起义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参与黄巾起义的并不都完全是破产的自耕农,大量的实际上是信了张角兄弟创立的太平道的庄园农奴主,他们率领各自的庄园农奴以及依附于他们以逃避国家赋役的奴客,参加了张角兄弟发动的起义。而这些庄园农奴主本身都是各地的豪强大户,他们也并不是真的因为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了,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张角兄弟的信众,想脱离朝廷的管理体系。

所以,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大乱,战争连绵,死亡枕藉,道路相望,但却没有发生多少真正的农民起义,而是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性坞壁,也就是地主土围子,或者是在所谓的流民帅的率领下,向南方迁徙和逃亡,仍然是以血缘宗族为基本的联系纽带的。当时衣冠南渡的大量北方名门士族,都是携家带口,几百几千人一起逃亡到江南一带,寻找地方落脚的。

东晋时期的孙恩卢循起义同样是,一方面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影响,另一方面,真正激发起义的事件也是因为主持朝政的司马元显要征发江东八郡“免奴为客者”,充当兵役,才激起了江东地区已经免奴为客的农民的不满,在五斗米道领袖孙恩的率领下起义。而在起义中充当主体的所谓免奴为客者,也就是指刚摆脱了庄园奴隶地位,通过租佃地主土地等方式获得相对独立性的“奴客”,仍然不是后来说的农民。

而我们现在习惯上说的农民起义,其实主要是指自耕农,尤其是在朝廷政策失当,赋税比较重,加上天灾人祸,大量的自耕农陷入破产境地,成为流民,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团聚起来,发动的起义。这就是说,在社会生产方式上,大量自耕农的存在,是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前提。没有自耕农,就不会有大量破产农民变成流民,也就无所谓农民起义了。比如唐朝的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就都是这种破产的自耕农为主体的流民。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庄园农奴制其实是集体经济,农奴们只是在庄园地主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劳动,生息繁衍,他们的生老病死都是由庄园地主负责的,不用他们自己独立承担。而这种庄园农奴经济的好处就是,内部实际上是高度计划经济的,生活必需品统一配给,剩余都归属于农奴主。所以,这种几百几千人的庄园农奴经济体实际上抗风险能力是比较强的,远远高于后来单家独户的自耕农。

但从普遍的庄园经济向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转变,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差不多相当于从战国时期一直到隋唐时期才最后完成,春秋战国时期的自耕农数量还非常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到东汉时期,当时的自耕农农民为了逃避国家赋役,还主动依附于庄园主,成为所谓的奴客,也就是出现了倒退。而这个过程的完成,恰恰是因为南北朝时期的大动荡、大混乱,原来的经济组织体系才彻底衰败了,变成了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

所以,在小农经济还非常不发达的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国家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但农村基层的组织体系相对来说却是比较稳定的,是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流民的,当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后来那种性质的农民起义。

这当然不是说,庄园经济就比小农经济更好。庄园奴隶的人身权利是没什么保障的,庄园主杀死农奴不用承担责任,一直到刘秀当皇帝,才强制要求杀死农奴也要负责。从庄园农奴制到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这当然是历史的进步,至少自耕农在人身权利上是独立和完整的。这里想说的只是,小农经济天然就是比较脆弱的经济模式,抗风险能力非常低。而且,家庭规模越小,抗风险能力也越低。因此,农民必须要组织起来,才有出路。

这也就是为什么宋朝的时候,宋儒一直在讨论重建乡村秩序的问题,就是因为这时候农村已经变成了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而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又比较低,因此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组织体系,至少是能够建立一个相互帮助的体系。宋儒最后给出的方案,也就是提倡各种乡约民规,鼓励乡贤主导乡村秩序,形成村落为单位的共同体。


萧武


发生过奴隶起义,春秋时期鲁国人展跖(一些古代文献称之为盗跖),他是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裔。他曾率几千奴隶转战黄河流域,对当时的诸侯国造成沉重的打击,对促使社会形态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发挥积极作用。


跪射俑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王权被弱化,国家分裂,被分封的诸侯国分治割据,群雄争霸的特殊历史时期。

整个的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就是强大的诸侯国打败弱小的诸侯国,逐步实现国家重新统一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并不是各个诸侯国内部的战争,各个诸侯国家内部还是很稳定的,因此,就不存在发生农民起义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