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日本藝術家山本耀司的一席話激勵過無數人:

“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奶奶和爺爺輩兒帶孫子孫女,到了暑假總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吃冰棍。先不說吃冰棍是否攝入過多的糖分和脂肪,光是吃冰冷食物對消化道的刺激對孩子來說就不是一個小問題。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曾經在超市遇見孩子的奶奶在買冰棍兒。一次就買了三十幾根。結果老人還說三十多根冰棍孩子不到十天都能吃個精光。

旁人詢問她難道沒給孩子定下一天只能吃一根冰棍的規矩嗎?“說過,但是沒用,孩子聰明的很,知道自己開冰箱門。不給就躺地上哭,沒辦法。”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溺愛孩子是隔代教育的一大問題。


實際上,家長真的不能在孩子的哭鬧面前退讓,吃冰棍可不能沒規矩。有媒體報道孩子一個小時吃下三根雪糕,引起腸胃出血,雪糕變血糕的教訓!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一朋友家孩子樂樂,家住阜陽太和,事發當天,樂樂和幾個小夥伴結伴玩耍後滿身大汗,獨自回家的路上,樂樂覺得又熱又渴便在村口小賣部買了1根冰棍,吃完之後覺得不解渴所以接著又買了第二根。“第三根冰棍是在家門口買的,家裡沒水喝,當時很渴,而且非常熱。”樂樂後來告訴大夫,他在1小時內吃下了3根冰棍,吃完沒多久就開始覺得胃痛,然後便開始大量吐血。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除了不自律的飲食、生活習慣會傷身體之外,自律給人生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心理學上有個特別有名的棉花糖實驗,讓4歲的孩子待在一個房間,告訴他們,棉花糖可以隨時吃,不過,如果等到實驗人員回來再吃,就可獲得更多的棉花糖。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孩子們的表現各不相同。

實驗開始,有的孩子立即大口吃掉;有的堅持了一會,最後沒忍住;有的孩子不斷用唱歌、自說自話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堅持到最後,得到了更多棉花糖。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愛吃糖的娃很崩潰。


實驗結束後對這些孩子跟蹤調查發現,能堅持的孩子明顯比其他小孩更優秀,更受人歡迎、工資更高等等。而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人際關係較差、不善於應對壓力、注意力不夠集中……

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看電視、吃糖果,這時候就需要來自父母的“他律”。那麼,該如何對症下藥為孩子在自律之前建立“他律”呢?

1

孩子不明白不自律的後果


大部分父母都會給孩子一些零用錢,讓孩子購買文具、小零食等。但是逐漸媽媽們都會發現給孩子花錢沒有計劃性、看見什麼買什麼,還沒到發零花錢的日子,孩子就花得精光。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最後只能給孩子提高零花錢的額度,或者讓孩子預支零花錢,有時家長拒絕,孩子甚至會“偷拿”家長的錢。

解決方法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大人「言行不一」。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大人說的和做的都不是一回事。

就拿孩子想多要零花錢來說,媽媽一邊嚴厲告訴孩子“要節約用錢”,但是卻不由自主從錢包裡給孩子拿錢。

而規矩的破壞,往往都是從幾塊錢開始的。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所以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各位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不管孩子怎麼哀求,我們都不能對孩子妥協。

對孩子妥協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知道怎麼樣去違反規矩、不把規矩當回事兒,而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孩子根本沒有自制力、想讓孩子改正就晚了。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2

孩子知道有人為他善後


很多父母習慣包辦孩子的事情,幫孩子整理書包啦,幫孩子打點衣物啦……

造成孩子處處依賴父母,離開父母就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個人事務。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做事粗心,不是丟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

越是著急要用的東西,越是找不到;

不是把要帶到學校的東西忘在家裡,就是把要帶回家的東西忘在學校裡,常常要勞煩家長來回跑……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為什麼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的呢?

孩子是個“小馬虎”,其實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習慣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丟三落四也一樣。父母做得越多,孩子的自理能力越弱。

解決方法


當媽媽的有時要學會“狠下心來”,要給孩子自主成長的機會,不再替他們做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

讓自己離開孩子的視線一段時間,不給孩子依賴的機會。

對孩子的書包、文具,不幫忙檢查,不替孩子「圓場」。

可以在孩子不知道的時候去檢查一下,發現了遺漏,過一會兒再提醒孩子檢查一遍。或者再狠心一點,讓孩子吃個苦頭吧,不跌倒一次不知道疼!

如果孩子丟了或者忘了東西,絕不立刻給他買!讓孩子自己回頭去尋找,或者找替代品等,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讓孩子多吃點苦,長大後就不會受苦。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3

孩子覺得時間還早


經常有媽媽反應,平時上學的時候孩子回來就知道寫作業,但是暑假的時候就像變了人一樣,根本就不知道學習,光記得玩。

孩子知道兩個月以後開學要交作業,為什麼還是不想學習呢?

為什麼會存在「知易行難」的情況?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先看一個例子。

假設你要參加一門考試,考試時間是下個月的今天,對考試內容你有一定了解,但不夠系統;有一定信心,但也不能說100%會通過。

你會立刻開始安排複習計劃,從明天開始備考嗎?

對很多人來說,多半不會。

那麼假設明天就要考試了呢?

你是不是會立刻起床、洗漱,多少讀點材料、做點題,儘量增加通過考試的成功率?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時間。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就讓我再玩一會兒,就一會兒…”


做一件事情,本質上就是「動力-阻力」的博弈。那麼,你不去做一件事情,無論背後有什麼原因,歸根結底,一定是因為去做的收益,比不上成本。

無論是收益還是成本,只要時間足夠長,我們都會傾向於認為它「不太重要」。

就是說,如果老師明天就要檢查作業,孩子會立馬寫完;如果老師要兩個月後檢查作業,孩子通常會拖延。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解決方法


很多媽媽的誤區是什麼呢?給孩子規定了過於複雜的計劃。

比如:每天要讀半小時書,背50個單詞,讀2篇英語文章,寫1000字……諸如此類。

這樣的計劃,先不說其可行性,至少就存在著兩個問題:

1)讓孩子每一天都疲於奔命,從內心裡感到畏懼。因為孩子每天所看所想的,都是「今天還有很多任務沒有完成,我要去完成它們」。

2)偶爾有一兩天沒有完成任務,就會成為壓力,讓孩子感到挫敗感,很容易就沮喪、喪氣,從而難以堅持下去。

正如心理學家們一直所強調的:越精密、越複雜的系統,它也就越脆弱。

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從最簡單的系統開始,通過一點點的積累,慢慢對其進行優化、改造,最終實現一開始規劃的目標。

這就是「一分鐘行動」:不要給孩子設定複雜的計劃,而是從一分鐘內可以上手完成的動作開始。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不再給孩子拖延的理由!


舉個例子:

比如,讓孩子寫作業,不要給孩子設定「寫完3頁數學題」的任務,而是告訴孩子:一吃完飯就開始看數學題。

然後,再慢慢加大劑量,一直到孩子習慣了「每次吃完飯都要寫數學題」為止。

我們要狠下心來,催促孩子從「一分鐘行動」開始,不管孩子願不願意,我們都要堅持「一分鐘行動」,千萬不要被孩子的“媽媽我想再玩一分鐘”給打斷。

給孩子自律,才是給他最有價值的自由,在這方面別溺愛孩子!


要做到對哭鬧“免疫”!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如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比傳授知識更有益。而自律是必不可少的品質之一。

教會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養。自律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夢想,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溫馨提示:世界記憶大師網上免費公開課開始了,只要您認真聽課就能讓您或者您孩子迅速愛上學習,同時至少提高十倍以上的記憶力。機會難得(感興趣的朋友留意下方評論區)【愛孩子,就讓他比別人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