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蔡伦因“笨”得福,荣登美国《时代》周刊,被称最佳发明家

“笨蛋”一词是个语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语,一个人被别人骂作笨蛋,一定会勃然大怒。在某种程度上,笨蛋等同于白痴,都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这个字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呢!

《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广雅·释草》解释得更加详细:“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综合以上注释,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东汉蔡伦造纸,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简陋,有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后来的人才使用竹白当作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 。

宦官蔡伦因“笨”得福,荣登美国《时代》周刊,被称最佳发明家

“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晋书·羊曼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把能吃的人定义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把“大肥”的人定义为“笨伯”;散骑郎张嶷把狡妄之徒定义为“猾伯”;羊聃则把狼戾之徒定义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者是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的人,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之意,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系在一起。

宦官蔡伦因“笨”得福,荣登美国《时代》周刊,被称最佳发明家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葛洪的门人向他请教天下的恶人都有哪些种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这种人当然是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智商挂起钩来。

宦官蔡伦因“笨”得福,荣登美国《时代》周刊,被称最佳发明家

清人李鉴堂《俗语考原》中说:“山东人谓粗鲁人曰体汉,体与笨同。”“体”(體)在古代是两个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汉当然智力低下,可见民间俗语已经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