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一个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寒衣节,一个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七律·思故人

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寒衣节,一个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寒衣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

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

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

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一个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相传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活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寒衣节,一个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天气从九月开始逐渐要冷了,而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人们在添衣御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关怀与牵挂。

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寒衣节祭奠先人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寒衣节,一个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送寒衣由来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

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寒衣节,一个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寒衣节民俗习惯

寒衣节,一个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 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

⊙ 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 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 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 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

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寒衣节,一个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在儒家“孝亲”传统与“灵魂不灭”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支配下,古人由生者推及死者,由阳世推及阴间,认为远在黄泉之下的亡亲,需要在十月添衣过冬。作为亡者亲属,有义务为其置备御寒物品,以示悼念之情。

直至近现代,民间仍有在农历十月一日过此节的习俗。寒衣节出现得较晚,宋朝始有记载,但寒衣节的主要风俗——送寒衣,却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的“送寒衣”,虽然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地区差异,但“合乎时令的悼亡”是送寒衣的内核。

在此,倡导大家选择绿色文明的方式祭奠先人,情分比形式更加重要。当然,送寒衣不仅是传统习俗那么简单,给在世的人送棉衣、厚衣,更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哦!

寒衣节,一个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图文来源于网络由明伦书院整理编撰)

寒衣节,一个有人情味的中国“鬼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