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二矽谷」?資本逐利下他們成了AI時代「犧牲品」


打造“第二硅谷”?資本逐利下他們成了AI時代“犧牲品”

文| 吳明

一邊是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如火如荼地進行,一邊是各大城市陷入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的喧囂。近幾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踏入爭奪一線城市陣營,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越來越多。那些喊著“逃離北上廣”的AI人才終於找到了一個好去處,殊不知,從“北漂”轉戰準一線城市,不過是從一個殘酷的戰場奔向了另一個即將殘酷的戰場。

打造“第二硅谷”?資本逐利下他們成了AI時代“犧牲品”

近日,由高德納公司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編制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藍皮書》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大會上發佈。報告顯示,對比全球各國人工智能專利數量,中國、美國和日本位列前三,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AI領域專利申請量最高的國家。今年上半年全球共監測到4998家人工智能企業,美國以2039家位列全球第一,中國大陸以1040家位居第二。

在全球人工智能企業最多的20個城市中,美國佔了9個,中國有4個城市入圍。北京以395家居全球第一,杭州“擠開”了廣州,與上海、深圳共同進入人工智能企業數全球20強城市之列。

顯然,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競相爭奪AI城市名片,因為現實世界的實驗可以支持創新,並吸引國際投資。但在人工智能的大潮裡,部分城市卻在人才回報、城市價值、社會關注乃至文化倫理層面陷入迷茫,甚至在競爭一線城市的獨木橋上越走越遠。

AI時代爭奪戰紀實

近年來,沒有哪個領域能像人工智能這樣備受關注,可謂風光無限。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說,自2015年起國內相關專利申請快速攀升,產業熱度提升,市場投資活躍,產業規模得到快速發展,尤其在語音和視覺技術方面。目前,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是國內人工智能企業發展比較快的地區。

打造“第二硅谷”?資本逐利下他們成了AI時代“犧牲品”


AI空前的發展熱度,也吸引眾多資本紛紛入局。據相關數據統計,2016年-2018年Q2不含AI行業應用層面相關投融資,僅單純在人工智能領域軟件系統技術和硬件科技等方面的總投資事件數量近400起,投資總額超過300億元人民幣,平均單筆融資額約為1億元。

打造“第二硅谷”?資本逐利下他們成了AI時代“犧牲品”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地方政府也紛紛牽手互聯網科技巨頭企業進行AI領域的探索與嘗試。

譬如,騰訊在浙江杭州建立“人工智能醫學聯合實驗室”,在AI+醫療進行探索嘗試,打造“互聯網+智慧醫院”標杆。

廣州市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動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在工業製造、公共服務、交通醫療等方面的廣泛應用,提升廣州國際競爭力。

在與阿里、騰訊等巨頭企業展開人工智能領域合作的同時,各地方政府也在發力培育和扶持地方人工智能企業的發展,從政策、資金、科研人才等層面紛紛出臺系列舉措,以組合拳吸引更多的企業和人才加入到區域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浪潮中。

AI這張城市名片的爭奪戰愈發進入白熱化階段。

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發佈《北京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2018)》,白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國人工智能企業4040家,其中北京人工智能企業1070家,佔比26%;全國獲得風險投資的人工智能公司1237家,其中北京431家,佔比35%。

除政策支持外,北京市還成立200億的科技創新基金,專注於科技創新領域投資。北京獨特優質的人工智能產業環境和產業資源,也孕育了一大批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如Face++曠視科技、寒武紀、雲知聲、物靈科技、海雲數據、聲智科技等。

上海也不甘示弱。此前,上海市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專項資金2億,該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拓展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發展核心產業和加強數據支撐等方面的創業企業。

依託於上海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螞蟻金服、騰訊、小米等相繼與上海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越來越多的重磅企業落戶上海,與之帶來人工智能產業的整體升級與發展,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企業的加入,AI產業生態圈雛形已現。

同北上廣深杭一樣,全國各大城市相繼成立了人工智能專項產業基金和人工智能產業園區。

已成機器人城市試驗場?

不過,正如高德納公司全球副總裁菲爾·託德說,有些技術擁堵在期望膨脹期,若要過渡到實施階段,仍有較大困難。對於企業而言,在採用人工智能技術時,關鍵在於選擇適合的業務風格和應用需求。

打造“第二硅谷”?資本逐利下他們成了AI時代“犧牲品”

最能應證上述所言的便是杭州。有報道稱,杭州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特色小鎮”模式,而這種模式大概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和新加坡二者的結合,也就是在政府主導下,本土初創企業與大型集團或跨國公司共同推進科技創新。

在這種模式下,杭州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僅2017年上半年,杭州特色小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9億元,杭州市市每萬人擁有人工智能企業的數量等指標居全國大中型城市首位。

但過去五年裡,杭州本地的創業融資項目數量在2015年達到峰值後,在2016年出現了下滑。即使當地政府對科創項目給出了極大的優惠政策以及高容忍度,但杭州還是沒能複製特拉維夫“第二硅谷”的成功。

報道稱,特拉維夫吸引外資的能力十分強大,以色列80%的國際銀行、風險投資以及國際律師事務所都位於此地。但是,杭州支持人工智能發展的資金主要來自於風險投資、產業基金、政策資金等,存在許多相關企業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無法積極投入前沿技術研發,導致發展乏力的情況。

同樣的一項智能技術,有雄厚背景的大公司生根C端,商業模式十分成熟,發展速度和業務深度都不可同日而語,而初創企業卻難以從零開始積累用戶,火熱的初創背後,是面對C端的力不從心。

杭州的大公司們包括阿里巴巴、網易、海康威視等,已經彙集了人工智能產業鏈的要素,都能夠進行全產業鏈覆蓋。顯然,單體要素的競爭弱於生態要素的競爭,在杭州這些人工智能企業中,不是大魚吃掉了小魚,而是遊得更快的魚會吃掉遊得慢的魚。其他小企業想要插入,亦或者是趕上步伐,實在太難,更遑論建立良性生態。

除此之外,杭州的城市氣質,逐漸消隕了以文人為代表的自由、閒暇,取而代之的,是以碼農為典型的激烈的競爭。這無疑是令人扼腕嘆息的,人文的成果及影響需要長時間的歷史積澱,而在人工智能大力推動著自然科學發展、各大城市致力於提高城市的可見競爭力的進程中,人文的發展缺乏足夠的滋養,其危機的種子也就逐漸生根了。

在2015~2016年,杭州競爭力全球排名139,2017~2018排名升至第74名。與競爭力相對的,是人們的幸福感。

冰火兩重天下蝴蝶效應凸顯

儘管如此,為了抓住 AI 發展的戰略機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已爭相開始制定國家層面的發展規劃。在過去的 15 個月裡,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中國、阿聯酋、芬蘭、丹麥、法國、英國、歐盟委員會、韓國和印度都發布了促進 AI 應用與開發的戰略。

AI成為了全球吸金能力最強的產業之一。根據清華大學此前發佈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資總規模達395億美元,融資事件1208筆,其中中國的投融資總額達到277.1億美元,融資事件369筆,分別佔全球的70%和31%。

北京市經信委最新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8日,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達到4040家,其中獲得過風險投資的公司達1237家。

然而,物極必反。據億歐智庫《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AI創業公司累計獲得超過500億人民幣融資,但其中商業落地前100強公司累計產生收入卻不足100億人民幣。在整個產業鏈中,90%以上的AI企業依然處在虧損階段,絕大多數企業年營業收入不足兩億。

據騰訊研究院&IT 桔子聯合發佈的《2017 年中美人工智能創投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初步估算,截止2017年6月,中美倒閉企業總數已超過 50 家。一葉落而知秋,AI創業公司的倒閉還將更加密集——因為泡沫破裂。

在第五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國家千人專家姚力軍曾提到“機器人公司很多,盈利的其實並不多。人工智能一出現,很多人就動了心,這口飯吃不好”。

他表示,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往往會因研發成本過高而導致虧損:側重於大數據類的數據堂去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41.91%,鉅額的研發費用導致公司2016 年虧損1693萬元;研究語音識別的智臻智能已經連續四年虧損,去年虧損額高達7335萬,研發費就用了5903萬。這種入不敷出自然帶來的是虧損。

除了資本泡沫,人才的缺失與技術泡沫也成為了AI企業虧損的原因之一。根據《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雖然中國AI領域的論文產出量在2017年排名全球第一,但在企業論文產出排行中,僅國家電網公司以841篇擠進全球前20大產出最多的企業,但仍遠遜於IBM、微軟的5105、4710篇。這個數字透露出,中國的AI核心技術可能更多的是在實驗室階段,真正落實在商用領域的比例仍不多,這在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中,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更重要的是,在人才方面,不僅缺失,還形成了一股薪資炒作的風氣。中國目前AI領域人才擁有量18232人,佔全球8.9%,遜於美國的13.9%,另按北京清華大學的報告,中國大陸AI領域傑出人才數為977人,全球第6,不及美國的20%。全球人才投入較高的企業中,大陸也僅有一家華為進入全球前20,人才方面的短缺,是目前中國AI產業最急迫的短板。

人工智能工程師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年薪可50萬起跳,公司其他工程師會有趨利心態,逐漸轉到高薪的人工智能方向。李開復曾表示“最近很多AI人才的身價確實被炒作到一個不太合理的狀況,人才確實是不多,但現在所謂的"行情",應該是超過了一個合理範圍,長久來說,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場景化運用是突圍之道

更嚴重的是,不少AI企業在消費端和企業端受阻。

據悉,資本和創業者一擁而上,無非是看好人工智能未來的商業化。但是,目前多數人工智能企業還不懂如何利用數據資源去服務客戶、創造有商業價值的公司。

打造“第二硅谷”?資本逐利下他們成了AI時代“犧牲品”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稱,如今的很多人工智能,只是新瓶裝舊酒。純粹的人工智能缺少商業模式,而技術需要為商業服務,併為社會帶來進步,才能實現其最終價值。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不少AI企業在消費端和企業端受阻後,甚至把政府作為主攻的客戶方向,“政府反而成了最大買單方。”

有VC表示,現在的AI應用創業公司必須要離錢近,其投資標準之一就是初創公司2年內必須有銷售收入,這就要求企業一定要找到應用場景。

那麼,未來有哪些應用場景呢?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曾在中國機器人峰會上表示“未來全新人類社會生活和需求與現代技術存在差距,這個GAP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實際上我們可以把它列舉出來,未來少人化,甚至到無人化的工廠,老人化社區的服務和護理,虛擬社區的交互,私人定製的陪護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未來重要的應用場景。”

這時候,解決問題的智能化方案成為科技公司,尤其是雲服務平臺熱衷進入的領域,或能成為商業化落地的有效路徑。

諸如百度、騰訊、阿里以及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企業紛紛入局,眾多巨頭們看準了在城市治理的智能化上的鉅額投入,在ABC(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方面各出“新招”。

目前來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及城市認知的不斷深化,更加完備的生態系統也將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不少頭部機構表示,除了研發燒錢以外,投資市場也開始趨於理性。投資策略首先要聚焦行業,不是什麼賺錢投什麼,要緊扣行業發展規律和國家戰略進行佈局;然後是要靠龐大的資源,幫助被投資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包括上市併購,海外併購。

大佬觀點

騰訊CEO馬化騰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在通往“大社交”時代。目前人與人的連接極限是幾十億個節點,但如果人與物、人與服務連接起來,那麼連接的節點規模將會增長到幾百億、幾千億的量級。

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交通擁堵大概對GDP造成的損失在5%左右,平均每個司機一年可能有100個小時是處在交通擁堵狀態當中的,還有30%的時間是在找停車位,現在的無人駕駛技術可以在停車的最後一公里上,技術基本上成熟了,以後大家可以不用再為停車煩惱。

Landing.AI創始人及首席運營官吳恩達

目前大部分人工智能企業都能通過分析100萬張以上的圖片,提煉、模擬出先進的算法。如何訓練人工智能,通過只分析100張圖片就能優化出有效的普適性算法,是下一步重點攻關的方向。

圖靈獎得主、從事人工智能研究超過50年的Raj Reddy

未來,文盲群體會成為AI語音應用的最大客戶群。全球30億文盲和半文盲將藉助AI語音識別技術學會看報紙、看外語電影或者上網購物。從長遠的5-10年來看,AI將成為人類的“守護天使”,帶來的經濟效果可能會是現在GDP的十倍。

SAP全球高級副總裁、SAP中國總經理Sam Li

流向製造業的資本和相關人才,僅有0.9%,這與AI可能給製造業帶來的巨大潛力相比非常不相稱。

如今,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效率提升已經見頂,對此,奧迪藉助AI技術實現了自動化加工島的模塊化生產方式,用不同模塊、工藝和組合替代流水線,將生產效率提高了20%。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

人工智能必將邁向2.0。機器的智能和人的自然智能本質完全不同。機器智能在某些方面比人更聰明,但人的智能在某些方向是機器智能無法替代的,最好的辦法是結合起來,變成一體為人類服務,這就是人工智能2.0。

本文未經小編允許不得轉載。若需轉載和合作請在後臺回覆虎投財經或留言與小編取得聯繫。轉載時請寫明出處,署名原作者,否則我們將追究相關責任。望支持原創,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