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国后,一直对这个地方有偏见,政策太苛刻,两百年战乱不断

两邦互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件满足生活需求和交流文化兼得的好事。至于清朝末期,我们才以天朝上国自居,谁都看不上,所以,闭关锁国。在这之前,中国其实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与水陆邻国都有互市贸易。

明朝建国后,一直对这个地方有偏见,政策太苛刻,两百年战乱不断

但是,大明王朝有一点例外,他们对于别的国家都十分友好,除了蒙古。

早在十五世纪左右,蒙古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将领达延汗,使得蒙古草原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但是,游牧业有它本身的脆弱性,不依附于中原农业的补充,他们是无法长此以往地生存下去的。为了解决这方面的不足,蒙古也曾多次与明朝互市、贸易。

但是,明朝和蒙古的关系并不那么融洽,所以,这种贸易就会被隔三差五的被战争给打破。甚至,明王朝还会故意对蒙古进行经济封锁,如此一来使得他们民不聊生。但是,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既然明王朝不愿意卖,那蒙古就只好派人来抢了。

明朝建国后,一直对这个地方有偏见,政策太苛刻,两百年战乱不断

因此,蒙古常常挥师南下,从中原掳掠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掳掠解决得了一时,却并不是个长久之计。更何况,明王朝也不会坐视不理。你都去人家家里抢东西了,人家怎么可能听之任之呢。所以,蒙古常常还会遭到明王朝的报复。

比如:每年入秋,明王朝会派兵深入草场将草料付之一炬,还会偷袭蒙古阵地。像这样的拉锯战,彼此都受不了,迟早要有解决的方案。

其实,不放开贸易还有一个原因,这是明王朝不愿意承认的,也是明王朝最害怕的,怕土木堡之变重演,那可是险些亡国灭种的啊。结果,人家蒙古好说歹说,明王朝就是不肯放开贸易。于是,忍无可忍的蒙古军队接二连三地南下犯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明朝建国后,一直对这个地方有偏见,政策太苛刻,两百年战乱不断

最终,明王朝慑于兵威,只好暂且同意放开贸易。

但是,这个放开贸易跟没放开也没什么两样。嘉靖皇帝朱厚熜有着极强的民族偏见,对于蒙古的东西是一百个看不上,但独独厚爱他们的战马。于是,他下令放开马市,但仅限于两处通商,而且,对于品种和数量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这远远不能满足蒙古的需求。

没办法,蒙古方面只好再次请求扩大贸易范围。结果,朱厚熜翻脸不认人,不但,没有同意扩大通商,反而,连马市都给关闭了。明蒙的交易就此中断,这一僵持就是二十余年。后来,总算是等到了不太有民族偏见的明穆宗朱载垕上台了。

明朝建国后,一直对这个地方有偏见,政策太苛刻,两百年战乱不断

这可是个奉行“华夷一家”、“胡越一体”的主儿,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十分宽厚,自然也不会薄了蒙古。在封建时代的帝王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见,朱载垕与其父朱厚熜相比,在政治上是成熟的。

在处理和蒙古的民族事务上,朱载垕派了两个鼎鼎有名的内阁大臣:一位高拱,一位张居正。有他们两位掌舵,议和的事情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朱载垕是个圣明之主,他反思了父亲在边境关系中所犯的错误,一边加强了边防,一边向蒙古伸出了橄榄枝。在此期间,他还放逐了反对通商的一批奸臣。隆庆四年,议和的事情终于以和平手段达成了共识,两国各取所需,互利互惠。

明朝建国后,一直对这个地方有偏见,政策太苛刻,两百年战乱不断

明王朝封蒙古国王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口岸通商互市。蒙古有了赖以生存的资源,于是,百年之内未曾再兴兵,大明王朝换取了极大一段时间的边疆和平,可以用来休养生息。投桃报李地,明王朝规定:若有将士私自犯蒙古边境,一律治罪。

这次事件在历史上又被称为:隆庆和议。议和成功之后,吏部侍郎张四维在给其舅王崇古写信时曾谈到:“如今与蒙古议和的事情之所以取得成功,虽然得益于诸位辅臣的努力,但是,皇帝的正确决断也是重要的前提。”自此,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明朝建国后,一直对这个地方有偏见,政策太苛刻,两百年战乱不断

其实,我们现在根本无法想象,嘉靖帝朱厚熜为什么就那么反对与蒙古的贸易呢?

中原地大物博,肯定是在贸易中占便宜的呀。更何况,只要他们让蒙古可以生存下去,蒙古怎么会大动干戈,谁能喜欢打仗呢?我们是怀着后见之明这样说的,在当时,他未必看得透这一点。或许是朱厚熜真的被土木堡之变吓怕了吧,他丝毫不敢惹蒙古了。

我们说,朱载垕可是雏凤清于老凤声了,至少,他在处理民族事务这一点上,他比他爹朱厚熜英明太多太多了。他这样做,不仅造福了蒙古,也是为自己的祖宗基业积了德。《明史》载:“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明朝建国后,一直对这个地方有偏见,政策太苛刻,两百年战乱不断

如此一来,贸易可以增加国家财富,可以换取边境和平,并且,还在此过程中铲除了奸佞小人,提拔了能臣干吏,这是功在千秋的事情。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经天纬地的帝王,只活了三十五岁就英年早逝了。

他这一辈子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美色,因为与妃子太过于烈火烹油,竟然伤了身体,从此一病不起... ...若非如此,他也许会帮明朝多延续几年国祚。

『《隆庆和议》、《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俺答封贡》、《明史·鞑靼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