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將成爲數字時代的解毒劑」——隋建國最新作品亮相美國洛杉磯

學雕塑 、雕塑家分享、

盡在當代雕塑

中國雕塑文化領域垂直互聯網推廣平臺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Richard Deacon and Sui Jianguo

2018.09.07 - 2018.10.20

LA Louver

45 N Venice Blvd, Venice, CA, USA

Opening Reception:

September 6, 6–8 PM

9 月 6 日,隋建國與“透納獎”得主英國雕塑家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的雙人展即將在位於美國洛杉磯威尼斯區的 LA Louver 開幕,並持續展出至 10 月 20 日。這也是繼 2015 年法國梅格基金會(Fondation Maeght)舉辦三聯展“The Daily Adventure of Sculpture”以來,二人的又一次對話展。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此次展出的隋建國新作 © 2018 Sui Jianguo

Sui Jianguo, Planting Trace – Island 9(two views), 2018, galvanized photosensitive resin 3D printing

今年 3 月,以迪肯北京個展為契機,兩位至交好友于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對談,探討雕塑作為當代藝術媒介所面臨的挑戰和新的可能性。在隋建國與《GQ》雜誌的最新訪談中,他再次談及了他對於雕塑未來的思考。

在他看來,雕塑作為一個跟觸摸、捏握,感受引力、重力、壓力等身體行為直接相關的物理實體體系,或許可以在這個趨向數字化、虛擬化的時代扮演新的角色,去激發人類感知的豐富度和敏感度。“人一定要通過肉身來形成自我,通過肉身的侷限、甚至是缺陷來認識自我。”隋建國在訪談中表示,“如果未來人類將自己的意識和思想全部數字化,下載到數字世界裡,沒有真實的肉身體驗,會很可悲。”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此次展出的隋建國作品 © 2018 Sui Jianguo

Sui Jianguo, Planting Trace 1, 2014 – 2016, cast bronze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此次展出的隋建國新作 © 2018 Sui Jianguo

Sui Jianguo, Planting Trace – Island 1, 2018, galvanized photosensitive resin 3D printing

“最終雕塑要解決的還是技術異化的問題,3D 技術的實體性和具體性或許會成為打破虛擬視覺的一個缺口,為被數字技術束縛的感官提供一劑解毒劑。”

本文發表於《智族 GQ》2018 年 9 月刊

攝影:張呈龍、智童 協助:朱思丞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智族 GQ》2018 年 9 月刊

隋建國:時間的形狀是一顆藍色的漆球?

撰文:李茜

隋建國最為外人所知的作品,當數他早期的觀念作品“中山裝”系列,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的著名符號之一,備受國內外藝壇關注。

隋建國談到這件作品時說道:“至240釐米稿時,此衣缽已不再是一個具體的,穿在某人身上的,表達某種簡單或複雜的藝術家個人情緒的物化體,它成為了一個容器,將歷史與現實裝在其中。或者它成為了一面鏡子,觀者心中有什麼就能從中看到什麼。”《衣缽》把一個具有社會公共經驗背景的現成物反覆提煉,最終塑造成為具有高度辨識性和意識形態意味的文化藝術符號。沿著這條道路,隋建國在隨後六年裡陸續推出《衣紋研究》、《中國製造》和《睡覺的毛主席》等一系列運用寫實語言塑造意識形態符號的雕塑作品。後來再要說這個系列有多有名,直到現在還有人找到隋建國,說想買一件“中山裝”。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作為隋建國標誌性的作品之一,《衣缽》在全世界重要的美術館、藝術機構及公共空間中展出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2012年在大英博物館展出《衣紋研究》

如果說“中山裝”系列奠定了他在國際藝壇的地位,近十年來他對於時間的探索,則成為他雕塑語言的新存在。自2006年12月25日開始,隋建國每天都會做同一件事情,將他的“時間球”在油漆桶裡蘸一下。隨著油漆的不斷包裹,“時間球”從最初針尖上的兩毫米直徑緩緩滋長,一釐米,兩釐米,十釐米,二十釐米……要是出差不在北京,他會委託其他人幫自己完成這個儀式 :進工作室,蘸漆,簽名。這便是隋建國持續終生的作品—《時間的形狀》。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隋建國自2006年開始創作《時間的形狀》,一直延續至今

“我創作這件作品的初衷其實是希望找到一個每天都能做一下的’工作’。當時我剛過50歲,真實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流逝的時間。一個每天做一次的工作,就好像是每天都‘確認’了自己一次。而且當時我希望開始創作以‘時間’作為核心元素的作品,比如以天為單位、以年為單位。”隋建國這樣說道。現在回頭來看,《時間的形狀》確實也成為了一個分界點,是藝術家從時代符號轉向個體的自我完成,也是他對一個雕塑觀念的實踐之始:身體對材料的工作就是雕塑。

Q:GQ

A:隋建國

Q:您認為雕塑未來還能有哪些可能性?除了雕塑,還有什麼領域是您特別好奇想要去探索的?

A:雕塑在未來一定是要跟最前端的技術產業結合,並且反過來會成為矯正技術異化的一味“藥”。現在人類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數字化、虛擬化,AR、VR等技術讓真實和虛擬的體驗在慢慢混淆,這會令人類在未來面臨很嚴重的困境。而雕塑系統作為一個跟觸摸、捏握,感受引力、重力、壓力等身體行為直接相關的物理實體體系,或許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未來可以作為一種人類的身體感受訓練也說不定。藝術原本就是可以激發人類感知的豐富度和敏感度的。

人一定要通過肉身來形成自我,通過肉身的侷限、甚至是缺陷來認識自我。如果未來人類將自己的意識和思想全部數字化,下載到數字世界裡,沒有真實的肉身體驗,會很可悲。而人類在試圖把握並投入到新科技中的同時,也會產生本能的、對原始的、對原本狀態的留戀。這個“投入”與“留戀”之間也會形成一個張力,在左右拉扯中不斷自我矯正,最後達成一個更加平衡的狀態。

我接下來仍會繼續探索3D掃描和3D打印技術的潛力。但這些也只是一個過渡。但最終雕塑要解決的還是技術異化的問題,3D技術的實體性和具體性會成為打破虛擬視覺的一個缺口,為被數字技術束縛的感官提供一劑解毒劑。

Q:最喜歡的藝術家是誰?

A:我最喜歡的藝術家還是像達芬奇這樣類型的,我也很喜歡杜尚傻笨地做科學實驗的那一面。縱觀藝術史,藝術的先行者總是嘗試跟人類最尖端的技術進行融合。達芬奇是好奇心驅動的天才;杜尚受到彭加萊等科學哲學觀的影響思考非歐幾何的感性存在;透納讓人把自己綁在船的桅杆上,去研究大海中雷電、風雨。

瘋狂的藝術家們就像科學家一樣地做實驗,幫助自己去完成藝術的使命。你會發現藝術家總是需要把最新的科技系統納入自身進行消化,才能帶來人類整個視覺理念的改變。

我99年去巴黎高等美院交流3個月,發現美院的隔壁就是國立醫學科學院,而且兩個學校之間有一個永遠敞開的門,方便學生相互串門。我問了院長才知道,這是18世紀時就有意為之的,因為當年的科學、醫學系統需要依賴繪畫,用圖像把研究過程記錄下來,而同時,當年的藝術家也需要通過科學去了解人體的奧秘、瞭解人體內部的隱秘世界與外部形象的關係。

所以說,科學和藝術是人類的兩個觸角,都是去探索世界未知的部分。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智族 GQ》2018年9月刊

Q:你有一件作品是每天蘸漆的《時間的形狀》,這件從2006年持續至今的作品,是否表達了您對時間的認識?

A:作為計量單位的時間是概念化的,其實質則是人的生命本身是有限的不斷衰變的不可逆的過程。所以其實人類幾乎每個個體的所有努力都是以時間為最高價值的。“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看起來很俗氣,其實是真理性的。

在人的生命中,時間才是最具價值的東西。而且人類歷史上最恢宏的作品,比如埃及法老陵墓,在四、五千年以後仍然矗立,這種尺度是作為個體人的藝術家是無法想象的,它實際上是動用了數千萬人的生命時間共同完成的。這會刺激藝術家的雄心壯志。

我相信現在的藝術家也會不自覺地想跟歷史上某一階段的作品PK。創作超大規模的作品需要超大體量資本的進入,在我看來它的本質仍是時間,用資本去換取大量他人的時間,讓藝術家可以做更大的事情。

我非常理解這種野心,但我個人在中國沒辦法這樣創作,因為它跟我個人的價值觀不符。我對集體主義的方式有本能的反抗和警惕,希望尊重個體的存在。

Q:學習和實踐雕塑的年輕一輩或多或少受到資金和市場的影響,在職業生涯的發展中有一些困惑,您對他們有哪些建議?

A:我自己的創作也是從貧困匱乏的時期開始的。我在早期甚至只能用一些撿來的廢棄物創作作品。藝術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規模的大小,而在於藝術的突破性、創造性,包括自身邏輯的完美。這才是藝術最基本的東西。小規模的運作也可以做到完美,就是邏輯自洽。

資本的影響必然存在。藝術家的創作需要跟資本博弈,也同時也要學會利用資本。資金可以幫助藝術家讓自己的勞動更有成效。但你也需要認識到,傑作的出現是有偶然性的。並不是說你依靠努力、依靠各方面條件的成熟,就必然能創作出傑作。它是有偶然性的。我自己也是,最好的作品往往是在在最苦惱的時候出現的。

Q:您的基金會現在運營的如何了,對其未來有些怎樣的期待?

A:基金會目前還是按照兩年前的計劃在運作。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出版的部分,主要是希望可以填補空白,將西方很重要但是還沒能被翻譯到中國的當代雕塑專業論著引進來。我們計劃出版10本書,現在已經出了4本,今年 還會再出2本。這部分很重要,也最值得投入精力去做。

除此之外,我還希望可以為中國當代雕塑建立一個檔案文獻庫。之前方力鈞做的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的事情也給我很大的激勵,希望可以將中國當代雕塑的資料文獻進行整理。基金會的圖書館最近也在整理,理想的話未來也許可以對外開放。

“雕塑将成为数字时代的解毒剂”——隋建国最新作品亮相美国洛杉矶

本文發表於《智族 GQ》2018 年 9 月刊

撰文:李茜

攝影:張呈龍、智童

協助:朱思丞

歡迎致函瞭解藝術家作品收藏信息,或關注佩斯微信獲取更多現當代藝術資訊。

郵件[email protected]

佩斯北京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

電話: +86 10 5978 9781

傳真: +86 10 5978 9781-818

週二至週六, 10時-6時

佩斯畫廊是一家世界知名的當代藝術畫廊,代理了眾多享譽世界的20世紀和21世紀藝術大師及作品。佩斯畫廊自1960年創立至今已在全球範圍建立了包括紐約、硅谷帕羅奧多、倫敦、日內瓦、北京、香港在內的多家分支空間,在當代藝術領域扮演著領軍角色。近年來,佩斯持續拓展其參與當代藝術生態建設的可能性,與全球文化機構展開合作,併成立了 PACE ART + TECHNOLOGY 新媒體項目中心和 FUTURE\PACE 公共藝術品牌,展現了佩斯面向未來的前瞻眼光。

聲明:當代雕塑及下屬各平臺發佈的任何文本、圖片、圖形、音頻和視頻資料產權或版權均歸屬各自的創造者或業主。如果你擁有版權的信息資料顯示在了當代雕塑及或下屬平臺中,且你並不喜歡這樣,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