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明知商鞅冤枉爲何還將商鞅車裂,原因簡單也很無情

在商鞅之前,秦國是一個任人欺辱的弱國,所以秦孝公才在流芳千古的《招賢令》中說:

秦惠文王明知商鞅冤枉為何還將商鞅車裂,原因簡單也很無情

商鞅入秦

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然而到商鞅之後,經過商鞅一系列努力,秦國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強國,逼得以前的老敵人、一直看不起秦國的魏國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很委屈的割地求和。

歷史上也有這樣的公論:秦穆公以後,秦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君王就是秦孝公,而秦孝公之所以重要,之所以為之後秦統一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與商鞅的功勞是分不開的。

於此而言,商鞅之於秦國,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功臣,秦國如果沒有商鞅,沒有商鞅的變法,以後的強大自然無從談起。可就這樣的人,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繼位,他也不想想這個“王”是怎麼來的,上任伊始,就將商鞅車裂,並夷三族,給予了極為嚴厲的懲罰。

殺了商鞅,就意味著商鞅錯了,可秦惠文王呢,殺了商鞅之後並不妨礙他“不改商君”之法,不改商君之法就等於承認商鞅的功勞,承認商鞅的功勞卻將人處以車裂的極刑。

互相矛盾的兩種做法在秦惠文王手裡居然高度統一,他這麼做究竟是為什麼呢?

史書上說: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

因為公子虔、甘龍、杜摯等輩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擔心王位不保,所以處死商鞅?

然而就這個說法,別說後人不服,就是秦惠文王本人也是不相信的,《戰國策》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秦惠文王明知商鞅冤枉為何還將商鞅車裂,原因簡單也很無情


詔書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秦孝公病危的時候,因擔心秦國改革半途而廢,所以曾打算將君位傳給商鞅,但商鞅卻堅辭不受。

秦孝公想光明正大的傳位給商鞅,商鞅都堅辭不受,倒反而在秦孝公死後偷偷摸摸的造反,當然也有人說,商鞅之所以堅辭不受,是因為知道,沒有接受君位的實力。

那麼,秦孝公活著的時候沒有實力,死了以後就有了。

種種證據可以說明,商鞅根本沒有造反之心,秦惠文王也是一代英主,他不至於那麼糊塗,他也是不相信商鞅會造反的,可問題是,知道商鞅不會造反,那公子虔、甘龍、杜摯等人的說法就是站不住腳的,既然站不住腳,為什麼還以造反的罪名將商鞅誅殺。

明知商鞅冤枉,還將商鞅車裂,秦惠文王之所以這麼做,原因其實很簡單,但也很無情。

公子虔、甘龍、杜摯等人是誰?

秦國老貴族,有盤根錯節的勢力,秦國秦懷公、秦靈公、秦簡公、秦出公、秦獻公時期五代朝政混亂甚至君王更替都是由秦國老貴族一手操縱。

勢力之大已經可想而知。

秦孝公父親秦獻公時期,已經著手仿照魏國改革,可就是因為一個簡單的“初租禾”,承認土地私有,便觸及了舊貴族的利益,引起舊貴族的反對,所以非但不敢深入,而且還將打敗韓、魏兩國之後奪得的土地分給舊貴族,以博得他們的歡心。

同時為了擺脫舊貴族的控制,還專門將國都從雍城遷到櫟陽。

當時秦國舊貴族的勢力就這麼大,大到可以影響國家決策,大到連君王都得忍讓三分。

秦獻公就小小改革一下,便費了那麼大周折,那商鞅呢,獎軍功、廢井田、郡縣制等等,都是從根本上否定貴族特權,要將他們的利益連根剷除。

也就是說,在商鞅手裡,舊貴族與商鞅之間已是不可調和的生死矛盾了。

這樣的矛盾,秦孝公活著的時候他還可以設法平衡,但秦孝公一死,新繼位的秦惠文王沒那麼大能力,這時候以公子虔、甘龍、杜摯等為首的舊貴族就開始發難,汙衊商鞅造反,等於掀開了矛盾的鍋子,讓秦惠文王和商鞅之間做個取捨。

那麼,二者之間該選擇誰呢?

秦惠文王是一代英主,所以他深深的明白:

秦惠文王明知商鞅冤枉為何還將商鞅車裂,原因簡單也很無情


秦惠文王

商鞅的作用在於商鞅之法,如今商鞅的改革已經完成,商鞅之法已經深入人心,留著他也沒什麼用處,卻會引起舊貴族的一致反對,從而給秦國造成混亂。

這樣一來,秦惠文王便已成竹在胸,如果兩方必須捨棄一個的話,那就只能是已經57歲,對秦國沒什麼大用的商鞅了。

原因就是這麼簡單,這麼無情。

於是,為了秦國的利益,秦惠文王明知商鞅冤枉,但還是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將商鞅車裂,夷三族,以平息舊貴族的怨憤。

商鞅就這樣死掉,如同一根嚼的沒味的甘蔗,可商君之法,商君精神卻得以千古流傳,所以,他還是幸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