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来说的是人类活动三要素!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亦何所底乎?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来说的是人类活动三要素!

谈到人的一生,人们最熟知的告诫,是要立志,是要有理想。这方面的代表人、代表作,就是心学大师王阳明和他的著作。人生在世,即便不想名垂青史,也想好好地活上一把吧?

好好地活上一把,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追求这个条件赋予最好的生活方式、生命风格、事业高度、思想深度!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示范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高峰。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来说的是人类活动三要素!

不谈高大上的,有理想、立志,就是“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就是“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来说的是人类活动三要素!

就是,如果您是厨子,您的劳动是艺术化的,手那么一瓮,肩膀往那一靠,脚往那一踩,膝盖单腿一跪,哗啦一响,刀一进去嚯嚯的响,所有的他的这些解牛的动作“莫不中音”,那个声音都很好听,就完全和奏音乐一样。

针对这样的情景,王阳明说到:““一个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是靠着坚定的意志才能学成的。”

立志的根本,是有理想,有理想是有道理、贴近真理的想。这就是王阳明揭示的人类活动的第一大要素。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尽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自然对能够触及榆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有了高远的志向,成就事业就有了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说:大丈夫不可无气概,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大丈夫 的立志(理想)发乎于天地之间、人身之中的气概。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来说的是人类活动三要素!

北宋文学家苏轼也指出:天下未有其志而无其事者,亦未有无其志而有其事者。事因志立,立志则事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阐述“有事志”和“有其事”的关系。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来说的是人类活动三要素!

王阳明能成为一位洞悉心灵奥秘、响彻古今中外的心学大师,正是在其志向的引领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即便后来遭受到种种磨难,他也没有放弃。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来说的是人类活动三要素!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朱熹在批评当时庸俗的社会风尚时,说道: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不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这种风尚,在现今社会,也不同程度的在着。一个人在失去求好精神的时候,往往就会误以为玩乐、奢靡、浪费、恣意就是活得好,从而逐渐失去对人生观的正确认识。有志者事竟成,你如果知道到自己要走向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以上这些人等说这么多,无非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来说的是人类活动三要素!

有了立志,有了有道理的想,有了贴近真理之想,就要去做,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王阳明揭示的人类活动的第二个素质,工作

——古代叫做“行”。

班超就是这样的: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来说的是人类活动三要素!

班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从小胸怀大志,不拘小节。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因哥哥被聘为校书郎,而随同母亲一起来到洛阳。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写文书,以此谋生。为了将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很晚才睡。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班超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50多年,心中非常忧虑。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写着写着,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无聊,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来,将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大丈夫即便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做贡献,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后来,他成为一名将领,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朝廷采取他的建议,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班超“投笔从戎”,建立了千秋功业,正因为他没有满足于抄抄写写,安稳度日。他把自己的境界和志向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做出了名垂青史的成就。这是“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生动范例。

不是以为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事情。立要立大志,但立志,不是工作当总统、总理、总裁、总长、当头; 立志,是要按照(遵循)天理就办事,专注天理的规则去做事,久久为功,就办成了事,而这办事的事,反过来看,也是 符合天理的,不符合天理,逆天逆理、违背规律,事情一定会失败,不会办成,一定会失败。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来说的是人类活动三要素!

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孙中山这样说: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事业的成功。人苟有正确的志向,地位虽小,未尝无大事业之成功。青年应立志作大事,不可立志作大官。看来,孙中山窥得了王阳明“致良知“的心法。

何老师研读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学思想,把这些思想翻译成现代的大白话就是:

人的心是禀受宇宙客观规律而生的,心就是道理、就是真理。心即理,就是这个意思。

立志,就是遵循宇宙的道理、真理去想一生要做事,所以,立志就人类活动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立志之后,宇宙的道理、真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心中只有天理没有杂思杂虑,心是一种合符天理的“至善”,于是就是工作随着志向走。这就是“知行合一”。

由于工作,是按心中的良知指示做的,所以成功随着工工作来。这就是“致良知”

这是人类活动的规律。

何老师第一次随想、随思、随笔表白,希望得到各位亲人指教,正式论述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