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理論:老闆和員工的關係,什麼樣才是最佳狀態?(短文)

眾所周知,歷年來,老闆和員工的關係都處於複雜尷尬的關係,兩者的關係雖只是建立在一紙契約(勞動合同)上,但依舊是上演著相愛相殺的情況。

作為老闆,自然一心撲在企業上,一心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員工,則是追求自己的勞動價值能夠最優化。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情況:

老闆:我希望員工做出成績了,我再給最大的報酬。

員工:等老闆給出最優待遇了,我再努力工作。

瞧瞧,這情況要多尷尬有多尷尬,你覺得是老闆對呢?還是員工對呢?這根本就沒有最優答案。

當沒有最優答案的時候,老闆與員工的利益就沒有在一條線上,雙方也就會起衝突,而衝突日益加劇時,受到影響的,顯而易見,是企業的發展,最常見的可能就是兩敗俱傷的結果了。

不,或許老闆的損失會比員工更大那麼一點點。


激勵理論:老闆和員工的關係,什麼樣才是最佳狀態?(短文)


那麼,企業與員工,如何達到一個好的狀態?使得磨合程度越來越好衝突率減低?

作為領導,要明確一點:你是下屬的協作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衣食父母”。自身做好平臺提供者和資源協調者的角色,是對下屬最好的激勵。

最有效的激勵原則,要滿足對方的需求。對大多數職場人士,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是給錢;工作過程中受到尊重、寬鬆的工作氛圍等,是更高一級的激勵;

錢這個東西沒有人會討厭多擁有,有句話很正確。“錢不是萬能的,但是獎勵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至於怎麼分配才顯得公平合理這得看老闆的思維方式。

在激勵的設計上,管理者必須具備人本思維能力:

1.培養人不如招對人:只有先招對人,培養才有更大的價值;

2.招聘人不如留住人:新人的培養成本與風險高於留住老人;

3.留住人不如激勵人:留人是為了讓他有更好的表現,使其成為資本而非成本;

4.激勵人不如培養人:給人真正有成就的未來,勝於一切激勵。

經營團隊員工,不能只用一種激勵模式,也不要光指望一種激勵工具就完全達到自己要的效果。

激勵,通常要結合時間(長期、中期、短期)、員工(職位、表現等因素)、企業(發展狀態、發展時間等)等因素,來實施不同的激勵模式。

只有這樣將激勵工具搭配使用,形成一個完整的激勵系統,才能發揮激勵的最大價值。這樣,才能將老闆與員工綁在同一條利益線上。


激勵理論:老闆和員工的關係,什麼樣才是最佳狀態?(短文)


股權激勵,將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他們會自發的希望把企業蛋糕做大。這樣老闆的蛋糕比例雖然變小了,但因為整個蛋糕從6寸變成9寸,其實分到的體積變大了。

因為員工拿到了公司的股份,如果公司做得好,資本市場就會替公司獎勵員工,可以說是降低了公司的成本。

很多員工是因為不明白拿到股權的意義而對股權激勵毫無感覺。股權是股東對公司享有的人身和財產權益的一種綜合性權利。

啥意思?說簡單點,你是公司的小老闆了!從此不再是你給老闆打工,是給自己幹活了。公司發展的越好,你按股權比例拿到的分紅就越多。

因此,老闆不要那麼慷慨送股權給員工,這樣員工不懂也不珍惜股權,要做到讓員工主動買你的股權,激勵員工,這才是好的。

而拿到股權的員工要珍惜,老闆這是給了你一個跟公司一起飛的機會,靠拿工資哪輩子才能出頭。

最後要說的是,股權激勵是個很重要的頂層制度設計和長期激勵方式,但它不是萬能的,企業要想走得好走得遠,是諸多因素共同成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