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前言

佛曰: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

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

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這是禪宗的境界,

佛學上有一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講的:

廬陵青原山禪宗七祖行思大師,

有一次,有一位僧人問他:

什麼是佛法大意?

這類問題也是後來禪門中常問的,

大致是問佛法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根本宗旨是什麼?

參學之人都想了解這一問題。

行思這樣以問為答:廬陵的大米現在是什麼價格?

詩人黃庭堅記下這個典故:“廬陵米貴賤,傳與後人猜。”

關於修行的境界,

廬陵青原山行思大師說:

境界到了,無需多問;

境界未到,問也無益,

還不如去問問廬陵市場上大米賣什麼價,關心關心日常生活吧。

“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尋常事物中。

秋日,我們專程來到 吉安 廬陵,

來到了 泰和 縣的“廬陵文化古村”--江畔村,

探訪《江畔古村》千年人文故事,

尋找歷史長河和現實生活中的“道”,

感受生命中的“頓悟”。

Tips:

江畔村,古稱浮潭,位於 泰和 縣沿溪鎮,肇始於北宋,興盛於明清。古村位於 泰和 縣沿溪鎮,離縣城約30裡,從縣城車行20分鐘。

江畔村還是一個悠久歷史的古村落,為千年歷史古村。村中至今保存有連片的60多棟明清建築風格祠堂、書院、當房和民居,村周有古樟、古驛道、古渡、古堤、古碼頭、古戲臺、古碾房、古廟和古庵遺址,還有解放後的“合作社”、“糧站”和“碾米廠”,還有被列為文物保護的古橋、古塔。

古村有 江南 草甸、山野、贛江風光等自然風光..... 古村江水環繞,綠樹掩映,村前有千畝草甸,村後青山為屏,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是一個錯落有致、有山有水的美麗村莊。

該村多次接待 上海 同濟大學建築系師生實踐和研究,2015年, 美國 漢家家、著名學者郝玉清(kate Holmwood)一行來該村探訪,稱讚該村:“人文與自然結合俱佳,藝術和情懷融合並重,是個又古老又美麗的 中國 山水村落!”

一花

《千年古渡--花 石潭 》

位於 泰和 縣江畔村,古村東面贛江邊上有一座大石山下,石山 臨江 一面成90度的懸崖峭壁,山下是著名的花 石潭 , 左側建有魁星塔,周邊還有浮潭、沙洲等景點。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花石潭

據 泰和 縣誌記載:在 泰和 東北 30裡處,有一深潭,日出時,深潭旁邊大小石頭,在陽光照耀和水光映射下,光彩炫目像五色之花,所以潭名為“花 石潭 ”。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花石潭

明代永樂年間,在花 石潭 處設有花 石潭 巡檢司,在花 石潭 巡司內設有“便民糧倉”,後來江畔村民在上面建有著名的江畔書院。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花石潭

明朝兵部尚書尹直對江畔美麗風景的詩讚,他作為當時的兵部尚書,多次到江畔村花 石潭 巡檢司視察,對江畔旖旎風光留下了美好記憶,由此作詩紀念,描寫江畔沙洲、浮潭和花 石潭 等美景。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花石潭

《江畔花 石潭 》

去縣東逾舍,巡司扼兩河。

鹽沙堆白渚,花石蘸清波。

風動金鱗躍,星馳採鷁過。

幾回經宿處,擊節和漁歌。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花石潭

譯文:離縣城東30多里(舍:軍隊一夜行軍的里程,約30裡)的江畔花 石潭 ,巡檢司扼守贛江兩岸;

此處風光旖旎,只見鹽白細沙逐浪堆成美麗的沙洲,清澈的河浪拍打著五花石;

層層碧波隨風盪漾,陽光照耀下,猶如金鱗在河面跳躍;

皎潔的月光下,流星飛馳,飛鳥追月,小舟疾走;

身處此良辰美景,在這個已經多次留宿的地方,我情不自禁地隨著漁歌輕唱……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花石潭

一葉

《千年古 樟樹 --迎客樟》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千年古樟

位於贛江中上游的 吉安 市 泰和 縣江畔古村古樟尤其為盛,最為稱道的是村口四周和房前屋後的 樟樹,大大小小的 樟樹 數也數不完,大概上萬棵,或為單株,或叢林。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千年古樟

有的巨樹十幾人難以合抱,有的數十棵密密麻麻地擁簇,古樟被當地村民稱之為“風水林”。或單獨一棵,華蓋而立,獨立成林;或一叢叢,連片成林,成為江畔一道道美麗風景。古樟有傘樟、迎客樟、筆架樟和連理樟……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千年古樟

位於 江西 省 泰和 縣江畔古村,村口古橋邊草甸上,有一棵冠蓋如雲的大 樟樹 ,它胸徑2米多,高30多米,樟枝葉在藍天中搖曳,樹冠廕庇一畝多的地面。它揮展雙臂,好似熱情歡迎來往客人,因此也稱為“迎客樟”。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千年古樟

迎客樟為千年古樟,村莊歷史同長,被稱為鎮村之寶、“ 泰和 古樟王”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千年古樟

村子東南向,從縣道進入江畔的口子上,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棵大傘樟,當地人稱為“傘把樹”。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千年古樟

遠看,傘樟像一把撐開的大傘,長得十分勻稱,樹枝邊緣好似人工修剪過,但其實是自然生長而成。

走近看,看著主幹分出去的大枝杈,再從大枝杈分出去小枝杈,你會驚奇地發現,傘 樟樹 枝非常綿密,大小長短非常均勻,非常對稱,你會感嘆大自然的天然造化!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千年古樟

在江畔村後魁星塔旁,一座名為“回龍橋”的單孔古石橋橫跨溪上,橋邊有顆數百年大 樟樹 ,分3-4枝 大樹 杈,枝繁葉茂,有如筆架。從遠處看,石塔就象一支如椽大筆,斜架在“筆架”上,因此,這棵大 樟樹被稱為“筆架樟”。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一世界

中國 儒家人文精神世界--五義慈善之村

江畔古村,清朝道光、 咸豐 期間,該村經商發達後,先後建立義田、義屋、義學、義倉和義公會(即公益田地、公益房屋、公益學堂、公益糧倉和公益基金),成為遠近聞名的“五義之村”。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在志史上留下《孫氏義田記》、《鄉試賓興會》、《請將職員孫明捐置義田條款立案詳牘》、《 南宮賓興會記》和《開設谷當禁止挾詐告示》等故事。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泰和 縣令沈衍慶為此特向 吉安 市報告《請將職員孫明捐置義田條款立案詳牘》,還特此寫下《孫氏義田記》

江畔村族中聚集居住有500多人,捐資15000兩 白銀 ,購買置辦田地750餘畝,每一畝半為一個號,編成冊,共計有500多號。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縣令沈衍慶還向全縣發佈過《開設谷當禁止挾詐告示》,說的就是江畔村設立谷當(義倉)的事宜。

捐置義田後,村中每年還有剩餘稻穀,合併家族中公益基金會、公益祭祠會和公益學校會等公共財產,共累積有結餘稻穀2000餘擔,設立谷當。由於谷當為公益性質,也稱為“義倉”。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明清時期,江畔建有著名的藏書樓《文潭樓》,收藏有歷代經典書籍和古代善本2萬多冊。其中有文學史和圖書史稱為 泰和 孫氏刻本的《金元明八大家文選》。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連片贛派風格水墨畫式的古老民居,鋪展在眼前。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青磚黛瓦,飛簷翹角馬頭牆,與青山綠水相互映襯,既古樸又 清遠 。

一塔

魁星文塔

位於江畔古村贛江邊,明代建築,也稱為狀元塔或惜字塔。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魁星塔

古石塔由磚石砌置,六面五級,葫蘆頂,高15米,為 泰和 縣第二高塔。“魁星”是賜科試第一的神靈,被人們尊稱為文運之神,在科舉考試中,取得高第稱作“奪魁”,“魁首”。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魁星塔

也稱為“狀元塔”、“惜字塔”或“江畔村塔”,為明代江畔村修建,是江畔村崇文重教的象徵。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魁星塔

古石塔高聳雄峙,造型優美。最上層正南面鑲嵌 “文運開天”石刻匾,在塔身第五層三個窗口,有石雕“指日高升”、“魁星點鬥”、“天官賜福”等傳說故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魁星塔

其中,石雕吉祥圖案“魁星點鬥”是採用會意文字的形式,畫面上有一魁星的,魁星神像頭部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鉤,左手捧墨斗,如“魁”字中間的“鬥”字,右手執筆,單足站立在鰲頭之上,意寓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這個人物形象也組成一個草體的“魁”字,取魁星點鬥獨點鰲頭之意,形象生動,拼字巧妙。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魁星塔

塔身嵌有青石陽刻“惜字”二大字,意為珍惜文字,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為聖人所創,對有文字之紙,不可隨意丟棄或汙損,必須焚燒於塔中。古塔體現了“敬惜字紙”、崇尚文化的文化理念,是 中國 古代追求讀書入仕的象徵。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魁星塔

江畔村後有八口塘,其中處於祠堂後面的一口叫月光塘,其它七口呈七星排列,組成“七星伴月”的古風。池塘環環相連,口口相通,聚集山澗來水,匯成涓涓一溪,從古塔旁潺潺流過,向東注入贛江。

一橋

南無(讀音:na mo)橋

位於江畔古村前面東南方有一條進村道路,跨河有一座三孔古石橋,稱為“南無橋”,江畔人也稱之為“狀元橋”,為縣級保護文物。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南無橋

村莊前面有一條 曲水 溪繞村而過,跨 曲水 有一座三孔古石橋,稱為“南無橋”,江畔村民也稱之為“狀元橋”和“龍湖橋”。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南無橋

石橋由江畔村公建,始建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橋長38米,寬3.4米,高3.5米。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南無橋

古橋三孔單拱,拱與拱之間建有三角形的護橋墩,為紅米石砌置而成,橋面鋪巖條石,兩邊立有青石橋墩和欄杆,欄杆上陰刻“光緒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無阿彌佗佛”。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南無橋

它的保存有助於考察清代石拱橋的建築技藝。1984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南無橋

狀元橋和 曲水 有什麼來歷呢?據村民介紹:

古時候有一天,天剛矇矇亮,文曲星早早來到凡間,考察天下讀書人用功情況,他一路順著贛江巡視過來,先是來到 泰和 快閣旁的 澄江 書院上空,聽見書聲琅琅,心情大悅。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南無橋

於是,往贛江下游繼續巡視,剛過印霞江,前面傳來一陣陣讀書聲,他撥雲一看,是一群青年學子正在花 石潭 上的書院,對著贛江早讀,他大為感動,翻開功名薄一查看,決定給這個村莊增加文運,於是提筆在村莊前面虛點幾筆,寫了個草字“文”,村莊前面出現了一條四轉五折的小河,當年,村莊科舉考試大中。

村民為了感謝文曲星,把這條小河稱作“ 曲水 ”。後來,村民又在 曲水 河上架起了一座石橋,為了紀念文曲星,稱之為狀元橋。

一千年

千年人文傳承,贛派古民居

江畔村是廬陵文化古村,也是 江西 贛商古村之一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江畔村興盛於明清時期,在清朝道光、 咸豐 年間,出現了富商孫明。他先後捐獻軍餉報效國家,修建會館士館、學院書院,修築 吉安 白鷺洲堤岸和橋樑道路,一門三代三修 吉安 府試院,善舉遍佈 北京、 南昌 、 吉安 、 泰和 ,在府史、縣史上留下了厚重墨彩。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江畔古村吸引 井岡山 大學、 南昌 大學及外省院校學者、師生實地考察實踐,被 上海 財經大學著名財經史專家、學者汪涵民教授稱為“贛商第一村”、“儒商典範”…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該村外經商致富發達後,積極回饋家鄉,在志史上留下《孫氏義田記》、《鄉試賓興會》、《請將職員孫明捐置義田條款立案詳牘》、《 南宮 賓興會記》和《開設谷當禁止挾詐告示》等故事。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該村捐獻軍餉報效國家,投身科舉和社會慈善事業,大力修建會館士館、學院書院,修築 吉安 白鷺洲堤岸和橋樑道路,一門三代三修 吉安 府試院,事蹟載入 吉安 府志。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江畔古村先後捐修了 吉安 回龍橋、早禾市橋、上諭亭、明倫堂、教署、 南昌 試館和 澄江 書院等設施,捐助了 泰和 縣京考、省考學子,校刊了《金元明八大家文選》。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該村修路築堤,建祠造屋和沿河岸防洪堤,村中道路全部鋪上青石板和鵝卵石,四 周村 口樹起30多座牌坊和祠堂,這些房屋青磚條石黛瓦,飛簷翹角馬頭牆。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村中還建有五顯廟、浮潭寺、西來庵、古戲臺和古碾房,解放後還建有合作社和江畔糧站。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魁星塔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魁星塔

《走遍江西》一花一葉一世界,一塔一橋一千年

江畔古村

《江畔古村全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