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宏武:晋绥文化的“普罗米修斯”


郝宏武:晋绥文化的“普罗米修斯”

郝宏武

郝宏武:晋绥文化的“普罗米修斯”

红色收藏

从一次游玩的偶然发现到把晋绥文物收藏当成事业,从收集零碎资料到文物史料馆初具规模,晋绥红色文物收藏之路,他一走就是29年——

偶遇“晋绥”情有独钟

吕梁市离石区龙凤南大街昌圆大厦4层,是郝宏武的晋绥文物史料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时公告、布告;军队写给地方的信件,向当地征集毛驴、担架及运送军火伤员等要事的函件资料;贺龙写给毛泽东的信件,习仲勋的亲笔批文及其使用过的文件篮、炕桌……这间900多平方米的展厅,共陈列着大大小小两千余件晋绥红色文物。这仅仅是郝宏武所有红色收藏物中的极少一部分。

2015年,郝宏武在昌圆大厦租赁场地,将自己多年收藏的晋绥文物史料分门别类陈列,命名为“晋绥文物史料馆”,自任馆长,并于当年9月18日起免费向社会开放。

一枚校徽、一个印章、一封信……每一件文物背后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郝宏武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他随手拿出一个破旧的搪瓷缸,上面印着“兵民乃胜利之本”的红字,瓷缸底部早已被摔得坑坑洼洼不成样子。“这个是我花100多块钱买的,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是垃圾,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宝贝。”

“为了收藏这些红色文物,郝院长可是下功夫了,财力、人力全投入进去了。”采访时,郝宏武的一个朋友来访,一脸钦佩之情地介绍说。

2016年5月,郝宏武成立吕梁晋绥边区文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晋绥红色文化、文物陈列布展等。目的是为了传承晋绥红色文化,征集抢救晋绥文物史料。”

据介绍,晋绥边区又称晋绥解放区,由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地区“绥蒙区”三大块组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共同创建,是我国最早的敌后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

晋绥边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和原绥远省(现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抗日战争时期,它阻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是保卫党中央的前卫阵地。同时也是延安党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北平、天津联系的交通枢纽,还是延安与莫斯科联系的国际交通线。解放战争时期,它又是中共中央(昆仑部队)和西北野战部队转战陕北的大后方。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兴县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和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贺龙、关向应、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带领边区军民浴血奋战,建立了不朽功勋。”郝宏武介绍道。

今年52岁的郝宏武出生于柳林县军渡村。1989年春,彼时正在吕梁师专上大学的郝宏武和同学们去兴县晋绥烈士陵园、晋绥纪念馆参观。辉煌的晋绥历史及其在抗日战争中所处的显赫地位,令年轻的郝宏武心潮澎湃。他由此开始收集晋绥时期党、政、军、民的各种文物党史资料,一发不可收拾。

一种精神 激荡人心

“晋绥号称‘小延安’,11年间,晋绥作为延安的屏障,确保了延安的物资需求,始终未让侵华日军越过黄河。晋绥儿女出粮、出款、出人,涌现出了诸如牛友兰、刘少白、孙良臣等诸多绅士,特别是牛友兰先生,将住宅捐给政府作为晋绥边区的首府驻地;捐资2.3万余大洋,筹建西北农业银行;出资1万大洋,筹建兴县民众产销合作社,后更名为晋西北纺织厂,成为晋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厂。动员自家‘复庆永’商号股东,把商号内所有的布匹、棉花、鞋袜、肥皂、毛巾等拿出来,给董一飞团长的十八团换了冬装,这在当时那种条件下难能可贵。他还将13个子女先后送到革命队伍中,其长子牛荫冠时任晋绥边区行署副主任,后任国家供销联社主任。我收集有牛荫冠及夫人赵辉、其弟牛荫西亲笔书信34封。”

2013年,听说郝宏武收藏有自家的家书,牛荫冠的儿子牛铁航(著名金融学家)与之取得联系。其后,双方一直保持联络。去年,牛铁航亲临郝宏武的晋绥史料馆参观,看到母亲的书信时热泪盈眶。

谈到早期收藏,郝宏武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1993年除夕,他得知有人要出手一批晋绥的东西,立刻冒雪赶到对方家中。在一幢老旧的房子内,他一眼就看到了那些藏物,“满满一麻袋,从战时的鸡毛信、公告、布告到军队、地方、政府间的信件往来,包括边区的结婚证、离婚证、路条、土地证、战时通缉令等等。”看着这批“文物”,郝宏武两眼放光。虽然出售者要价甚高,他还是毫不犹豫将这些资料全部收购。那个正月他几乎没有出过家门,就在家给这些资料归类。

但凡与晋绥相关的物件,只要有一丝线索,郝宏武都会想方设法买到手。他的足迹踏遍晋绥儿女生活过的四川、北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太原及吕梁地区。

一本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晋绥革命根据地大事记》,郝宏武也不知道翻阅了多少遍。书里密密麻麻全是他留下的批注。每看一遍,他就做一次笔记,经年累月,他手头的笔记已有几十本。

“12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在离石县高家沟主持召开陕甘宁、晋绥两区联防作战会议。贺龙、习仲勋(受中央委派而来的)、陈赓、王震等参加了会议……”2008年,郝宏武在该书中看到这一信息后,决定寻找高家沟军事会议旧址。

于是,他来到离石区高家沟村。在多方打探下,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将他领进一处长满蒿草、破败不堪、荒废多年的院落。院落四四方方,前后左右都是窑洞。在这里,郝宏武发现了当年高家沟会议时留下的文件篮、油灯、炕桌、象棋、军靴等。

2015年,离石区修建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馆址就设在郝宏武发现的会议旧址所在地。2016年9月,该馆开馆并接待游客。“那个馆里的藏品大都是我提供的。”

不忘初心 只为传承

截至目前,郝宏武已有6万多件藏品,柜子里、纸箱里塞得满满当当。为此,他已投入上千万元。“我的红色文物只进不出,从来没有卖过。”

为了全身心投入晋绥文化传承事业,2005年,他关闭了自己的家族企业——砖厂。

2006年11月,他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举办“历史的足迹——郝宏武红色收藏展”;2009年10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他在柳林县文化馆举办了晋绥文物史料展;2011年6月,他又在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举办“珍藏的红色记忆展”。“我愿意做晋绥红色文化的普罗米修斯,把它的火种播撒在吕梁这片沃土上,让昔日的晋绥精神再放光芒。”

2017年5月,他响应政府号召,认养了离石区城内烈士楼。“离石烈士楼是1949年四五月间修建的,里面最有价值的是40幅很大的连环壁画,都是当时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的画作。内容从日寇侵占离石阎顽溃逃,一直画到1946年我军解放离石城。这在全国也是独一份。可谓当下抗战题材中的敦煌壁画,只可惜烈士楼因年久失修,部分壁画损毁严重,亟待抢救!我找了4个摄影师,拍了5天,准备出版壁画集。”

现在,烈士楼已被郝宏武规划设计为“晋绥兵民博物馆”“永宁书院博物馆”。“正准备立项,立项后就可以开工建设,大概需要投资3000多万元吧。”

9月18日,郝宏武的晋绥文物史料馆将迎来建馆3周年纪念日。谈到以后的计划,他说吕梁某高校有意向跟自己合作,共同建设红色文化展厅,共同研究和开发晋绥文化,“学校可提供的平台很大,是晋绥文物最好的归宿。二来学校有文化氛围,更利于晋绥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如果合作达成,我这个展厅就可以撤掉了。”

现在,郝宏武正着手编辑《牛荫冠自述》《牛家书信集》《晋绥版画集》《晋绥边区史料丛书》等书,准备出版。

一份份史料,一个个物件承载着历史,也记录着郝宏武近30年的红色收藏之旅。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7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郝宏武将这条消息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并附言“文物保护之曙光”。

本报记者 何玉梅 实习生 梁珈绮 文/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