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60+70+80=

60、70、80年代,三代人構成了現今職場最美麗的風景。

"60年代"自言辛苦,因為他們有太多的壓力;

"80年代"自言辛苦,因為他們承受了太多的誤解;

"70年代"呢?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的夾縫中尋求發展,他們也很無奈。

六十年代人自語:我們是辛苦的一代

60年代職場人常用"辛苦"、"壓力巨大"來形容自己的生活。他們成長於計劃經濟之下,吃過不少苦,肩扛各種責任,也正因如此,他們少了很多自我。"圓滑"、"膽小謹慎",60年代職場人認為,這就是他們給後輩的印象。

關鍵詞:壓力

解讀者:晉先生企業管理者

60年代的職場人,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教育、老人健康……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肩上的負擔很重。工作中,老闆的期望、新人的追趕也讓人 不得喘息。重壓之下,有的人的健康亮起紅燈。60年代的人不常將"老了"掛在嘴邊,但工作壓力、生活負擔、健康狀況又讓人感嘆:"歲月不饒人!"

關鍵詞:困惑

解讀者:李先生公司老闆

60年代職場人常會感到疲憊和力不從心,如何應對中年危機?如何堅定事業的方向?如何讓生活更有品質?許多同齡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有時你會 對現在擁有的一切厭倦,有時你會為錯過和失去感到遺憾,有時你期待在生活的轉彎處能有另一片新奇的風景,而機會真的來到時你又瞻前顧後。

關鍵詞:學習

解讀者:馬小姐財務總監

他們大多是在90年代以前進入高校讀書的。經過多年的職場生涯,他們的閱歷不斷增加,知識技能卻未必能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符合。但他們從不諱 言自己的不足。雖然笑言"三歲一個代溝,我們之間已是千溝萬壑",但他們也毫不介意向後輩學習。看看那些EMBA班,裡面有不少學員都出生於60年代。

70年代旁觀:他們是幸福的一代

提起"60年代"的哥哥姐姐,70年代職場人的臉上頓現羨慕的神情。有蒸蒸日上的事業,有美滿幸福的家庭,有難得一遇的學習機會,這成了大多數出生於70年代的職場人對"60年代"的評價。在他們眼中,壓力與困惑與"60年代"並不沾邊。

80年代旁觀:他們是令人信服的一代

提起"60年代"的叔叔阿姨,80年代職場人的臉上浮現出的是信服的神情。沒有不屑,沒有過多強調"代溝","敬業"、"踏實"這樣的詞彙從這些被稱為"新新人類"的群體口中說出,也讓人有一種出乎意料的感覺。

七十年代人自語:尷尬的一代

一個生於70年代的人這樣說過:"我們有著太多的雙重,在時尚和傳統、進取和保守、張揚和穩重之間徘徊,在工作和生活中既勇於嘗試新鮮的東西,又始終恪守著一些規矩。"

關鍵詞:尷尬

解讀者:湯小姐廣告策劃

在喜歡穩紮穩打的60年代人眼裡,70年代人是叛逆的一代;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80年代人眼裡,70年代是落伍的一代。70年代人苦幹實幹 加蠻幹擠進大學後,卻發現高考錄取率已由10:1變成2:1;好不容易畢業了,卻發現國家不包分配了;費盡周折捧了個鐵飯碗,卻發現在激情創業的時代,工 薪族實在太可憐。"70年代"大鍋飯的滋味沒嘗過,福利分房的好事沒趕上,八九十年代經濟熱潮時個人奮鬥的大好機會也錯過了。職場上前有"60年代"坐 鎮,後有"80年代"追趕。

關鍵詞:白骨精

解讀者:胡先生大學教師

似乎是不經意間,這群年齡在"三張"上下晃悠的人成了人們常說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分子。看看他們,我和身邊的朋友總會覺得 羨慕。有時提起他們,我們的語氣中還有那麼點"醋味兒"。他們大都有著不錯的職業,工作中備受器重,這也讓他們有足夠的money擔當起"消費的中流砥 柱"的稱號。於是,衣服是給"70年代"設計的,房子是給"70年代"蓋的,車子是給"70年代"開的,"中產"、"BOBO"、"小資"、"新富"等稱 號也是給"70年代"準備的……

關鍵詞:牛人

解讀者:加加自由職業者

和朋友聊天,發現大家有一個共識,如果"60年代"在工作中沒做出什麼成績,人們會認為是因為他們沒有趕上好時候,而要是換成"70年 代",人們一準兒認為是他們不夠努力。也許是生於70年代的牛人太多,以至於人們對他們這個整體都寄予厚望。隨便數一數,一群"大牛"的名字奔湧而出,中 國最年輕的富翁丁磊、盛大網絡陳天橋、易趣網創始人邵亦波、國美老總黃光裕……

60年代旁觀:後生可畏

對"60年代"而言,80年代的新新人類離自己遠了些,真正的"威脅"還是來自這群70年代的職場人。對著他們,"60年代"沉吟半晌,只一句"後生可畏",卻不乏羨慕與欣賞。

80年代旁觀:榜樣力量

在新新人類眼中,"70年代"可謂牛人輩出。提起"60年代",新新人類言語尊敬,卻透著一種距離感。而說到"70年代",新新人類言語輕快,更有不少人將其中的佼佼者作為自己的"偶像"。

八十年代人自語:崇尚自我的一代

80年代職場人,他們玩著電子寵物,聽著小虎隊、張信哲和周杰倫的歌,看著《流星花園》,一路走來。他們出生時碰到獨生子女生育高峰,上學 時趕上高校改革,工作時遭遇大學生就業難。他們初涉職場,甚至還帶著稚氣。對於這樣的群體,無論是職場前輩,還是他們自己,都有話要說。

眼高手低VS志向遠大

非80年代發言:Joe部門主管

他們自視甚高,有時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他們有向上衝的勁頭,卻找不到實現的途徑。他們每個人都覺得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但卻忽略了天將 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他們認為只有進入大企業、做領導者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卻絲毫不理解從基層做起才是真正的鍛鍊。

80年代自辯:Mona公司職員

這不是80年代人特有的問題,而是所有年輕人都可能經歷的階段。每個人都有夢想,而夢想總有超出實際的地方,也因此才更有誘惑力。我們敢於直言夢想,寒窗苦讀,誰不希望夢想早日實現?

不安分VS自由

非80年代發言:李先生老闆

很多80年代的人現在所找的只是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要做出成就的事業。他們三天沒有達到自己預想的目標,便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單位;6個月沒有提升,便懷疑自己受了虧待;一年沒有致富,便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沒有前途。

80年代自辯:Susan媒體人

如果說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在選擇工作時更渴求穩定,那麼,我們則更喜歡接受挑戰,有更強的自主擇業意識。"我們期冀著真正的自由,去我 們想去的地方,做我們想做的工作,擁有我們想要的朋友。"這就是我們的宣言。有人說不安分、頻繁跳槽的我們缺乏責任感,其實,正是因為有了責任感,我們才 不會在一份沒有熱情和激情的工作上害人害己。

脆弱VS敏感

非80年代發言:張女士教師

這是脆弱的一代。工作中,他們稍有不滿就走人,稍遇挫折就放棄。他們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往往遇到打擊後就陷在失落、迷茫中難以自拔。他們自我標榜不追風流俗,卻掀起哈韓、哈日風潮。他們追求個性,但有時分不清個性與耍酷的界限。

80年代自辯:Philip公司職員25歲

從小到大的孤獨感、如影隨形的壓力感,讓我們更加敏感。對於80年代的職場新人來說,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考、求職大軍搶企業的就業、職場前輩的"另眼"看待,都讓我們練就了很好的心理承受力和適應力。我們年輕,不怕犯錯,因為我們有輸得起的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