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歷史名人: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懦夫還是英雄

用最通俗的語言,為您講述最有趣的歷史。

講述歷史名人: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懦夫還是英雄

如果你看過建國初拍的電影《甲午風雲》,你一定會對裡面的劉步蟾印象深刻。這個人與甲午戰爭中的逃跑將軍方伯謙狼狽為奸,打壓愛國名將鄧世昌。方伯謙在豐島海戰中,掛白旗,向日本投降,但是他的手下不聽他的,開炮打跑了敵艦。朝廷不知內情,賞賜了方伯謙,方伯謙卻把開炮的手下開除了。他的手下投靠了鄧世昌,告訴了鄧世昌實情。然後,在朝廷對方伯謙的慶功會上,鄧世昌質問方伯謙掛白旗是怎麼回事?劉步蟾與方伯謙一唱一和,編造事情回答鄧世昌。不僅如此,後來劉步蟾和方伯謙還在軍營中散步鄧世昌的謠言,在李鴻章面前詆譭鄧世昌,導致鄧世昌被逐出公堂。而且,在黃海海戰中,劉步蟾貪生怕死,擅自改變軍艦的隊形,導致戰事不利。這一幕幕都把劉步蟾刻畫成了一個貪生怕死,作惡多端的形象,說句實話,筆者看了都氣的不得了,看到後面丁汝昌扇了劉步蟾一巴掌可真是解氣。然而真正的歷史是這樣的嗎?

講述歷史名人: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懦夫還是英雄

《甲午風雲》劇照,劉步蟾與方伯謙

劉步蟾和林則徐一樣,是福建候官人,候官也就是福州。北洋將領大多是福建人,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洋務運動,左宗棠在福建創辦了福州船政局,劉步蟾等人都是在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的,而且成為了第一期的正式學員。劉步蟾在畢業考試與1872年清政府對海軍學生的考試中,均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考試是幹什麼的?考試就是用來選拔人才的。在社會學中,考試製度就是社會為了實現社會階層的流動發明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生活在社會的下層,而且是個少年,那就好好的抓住社會為你創造的機會好好學習,別信什麼學習無用論。正因為自己出色的成績,劉步蟾22歲就當上了一艘軍艦的艦長。

講述歷史名人: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懦夫還是英雄

當然了,這僅僅是個開始。後來劉步蟾又被派往歐洲留學,留學歸來,參與了很多軍艦的建造,可以說是很有資歷了。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建立,劉步蟾出任北洋艦隊的右翼總兵,時年僅僅36歲,年紀輕輕就成了一品大臣。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考試是有多麼的重要,在我看來,考試製度的選拔人才,促進階層流動的功能,甚至比傳授知識的功能更重要。

講述歷史名人: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懦夫還是英雄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9月17日,發生了所謂的黃海大戰,這也是甲午戰爭中非常重要的一戰。鄧世昌作為致遠艦的艦長,在軍艦嚴重毀壞的情況下,想要跟日軍吉野艦同歸於盡,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船將士以身殉國。那麼言歸正傳,劉步蟾在這場戰鬥中,到底有沒有退縮呢?

講述歷史名人: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懦夫還是英雄

當時的北洋水師軍中的英國參謀泰萊在現場。他回國後寫了一本書,叫《在中國前方》。書中描寫了劉步蟾“擅改隊形、貪生怕死,存心發錯呼籲,形成了北洋海戎行形紊亂。”後來,中國的學者到歐洲,讀到了此書,認為這是甲午親歷者的史料,翻譯成了漢語,傳回了國內。那個時候的中國,崇尚西方的風氣嚴重。寧可相信歐洲人,也不信清廷的記載。而且,《甲午風雲》拍攝時,大多珍貴的史料都在臺灣,所以對劉步蟾的形象就依照了泰萊的記載。

講述歷史名人: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懦夫還是英雄

實際上,是怎麼回事呢?1977年,中國學者在《清末水軍見聞錄》中,發現了泰萊其實跟劉步蟾有過節,在書中就很不客觀的杜撰了甲午海戰的情況。黃海海戰中,劉步蟾帶頭衝鋒,擊傷了很多艘日軍戰艦,完全不像泰萊記載的那樣。後來,北洋水師兵敗後,劉步蟾自殺殉國,可以說忠烈不亞於鄧世昌。中國學界經過長時間的爭論,最終確定了劉步蟾的正面形象。

講述歷史名人: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懦夫還是英雄

其實在歷史上,忠,未必留下忠的名聲,奸,也未必留下罵名。但是,這些僅僅都是一時的,在經過了時間的檢驗之後,歷史最終會給你一個清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