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少逸對柴苓湯在腎病中的應用心法

腎臟是人體生命的重要器官,現已知其生理功能是排洩代謝廢物,調節體液,分泌激素,以維持體內環境穩定,使新陳代謝正常進行,這又恰與中醫“腎主水液”的理論相合。

若“腎主水液”及三焦氣化功能失司,則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氾濫肌膚,發為水腫。

而中醫的水腫又與西醫學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所出現的水腫較為相近。本文就柴苓湯的功能及在腎病中的應用作一探討。

1.腎主水液及少陽屬腎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逆調論》雲:“腎者水髒,主津液。”說明了腎中精氣的氣化功能,對於維持體內津液代謝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素問·經脈別論》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入脾,脾氣散精,上歸入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此段經文說明了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津液的代謝,是通過胃的攝入,脾的運化和轉輸,肺的宣散和肅降,腎的蒸騰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輸布至和濁氣排出體外。而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實際上主宰著整個津液代謝的全過程,因肺、脾等內臟對津液的氣化功能,均賴於腎中真元的蒸騰氣化功能。 由此可見“腎主水液”的核心是三焦氣化與水道出焉。

《中藏經》雲:“三焦者……領五臟之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調內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者也。”此三焦在經絡上屬少陽,內聯三陰,外聯二陽,為入病之道路,出病之門戶。

且“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為“水谷之道路”,故水液代謝過程中,三焦起重要的協調作用,稱之為“三焦氣化”。 統而言之,若水溼之邪,浸漬肌膚,鬱於少陽,致少陽樞機不利,三焦氣化失司,水道壅滯,而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小便不利,肢體浮腫,治宜調達樞機,化氣利溼,柴苓湯主之。此乃柴苓湯正治之法。

2.柴苓湯解

三十年前,餘侍診於家父吉忱公側,見公用柴苓湯治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弗明不解,遂請釋迷,公曰:“柴苓湯,方詳見於《沈氏尊生書》,原為‘陽明瘧’而設。

今用此方,當熟諳《內》《難》,曉然‘腎主水液’‘少陽屬腎’及‘三焦氣化’之說。柴苓湯由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合五苓散(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組成。

《壽世保元》有‘一應發熱憎寒,非雜病發熱者’之語,並認為‘此邪在半表半里也’。而《醫宗己任編·西塘感症》中則有‘見腹脹滿,咽乾自利,脈不浮而沉數者,太陰證也,柴苓湯’和‘凡從陽經傳入陰經者,不作陰證,應從陽經中治’語。

今用柴苓湯,取其和解少陽,化氣行水,健脾滲溼之功。驗諸臨證,凡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而見小柴胡湯證、五苓散證者,均可化裁用之。

尤其‘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爾當博覽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詣於精微之域,自有深造逢源之妙。”此即餘“柴苓湯在腎病中的應用”立題之淵源。

本方為《沈氏尊生書》之柴苓湯,方由小柴胡湯合五苓散組成。小柴胡湯、五苓散二方均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柯琴在《傷寒來蘇集》中喻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裡之總方”,列為和解諸方之首。

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中認為“小柴胡一方和解表裡,為少陽正治之法,”而王旭高則在《退思集類方歌注》中稱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方”,並有“少陽百病此為宗”之語。小柴胡湯證的病機是“血弱氣盡,邪氣因入”,樞機不利,邪鬱少陽。

《內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小柴胡湯為後世醫家所推崇。如清·唐容川,於仲景言外之旨別有會心,其在《血證論》中雲:“此方乃達表和裡、升清降濁之活劑,人身之表,腠理實營衛之樞機,人身之裡,三焦實為臟腑之總管,惟少陽內主三焦,外主腠理。論少陽之體,則為相火之氣,根於膽腑;論少陽之用,則為清陽之氣,寄於胃中。方取參、棗、甘草以培養其胃;而用黃芩、半夏降其濁實;柴胡、生薑升其清陽,是以氣機和暢,而腠理三焦,罔不調治。”

唐氏所論,提示了小柴胡湯由苦味藥(柴、芩)、辛味藥(姜、夏)和甘味藥(參、棗、草)組成。苦、辛二類,乃成辛開苦降之伍,以湊升清降濁之效。且此方除辛開苦降之伍外,又妙在參、甘二味。

董廢翁在《西塘感症》中雲:“此方之妙,全在參、甘兩味,養汗以開玄府,猶之參蘇飲之人參,助肺氣以託邪,桂枝湯之甘、芍,和營血以發衛,補中益氣之參、芪,助升提以散表……少陽主三陽之樞,邪入其經,汗吐下三法,皆在禁例,然則邪何以去之,必轉其樞機,俾此經之邪,從陰來還之於陰,從陽來還之於陽,以分潰也。然轉樞必賴中氣健運,中氣健運,共資於人參、甘草。”

喻嘉言亦有“方中既用人參、甘草,復加生薑、大棗,不言其復,全借胃中天真之氣為斡旋”的論述。

五苓散在《傷寒論》中,原為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腑同病的蓄水證而設,具利水滲溼、溫陽化氣之功效。

方中重用澤瀉為主,取其甘淡性寒,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溼;輔以茯苓、豬苓之淡滲,以增利水滲溼之功;佐以白朮健脾而運化水溼,轉輸精津,使水精四布,而不直驅於下,佐以桂枝能入膀胱溫陽化氣,以利水通便。故而被醫家共認為治腎炎水腫之良劑。

《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有“澤瀉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朮須桂上升,通陽之效捷”之語。

又如《古今名醫方論》趙羽皇嘗雲:“五苓散一方,為解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外水飲之首劑也,蓋水液雖注於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統,故肺金之治節有權,脾土之轉輸不怠,腎關之開合得宜,則溲溺方能按時出。若肺金不行,則高源化絕,中焦不運,則陰水泛流,坎髒無陽,則層冰內結,水終不能行。

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標,可乎?方用白朮培其土,土旺而陰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調水道也;桂味辛熱,且達下焦,味辛則能化氣,性熱專主流通,州都溫暖,寒水自行;再以澤瀉、豬苓之淡滲者佐之,禹功可奏矣。”

小柴胡湯具調達樞機、升清降濁之效;五苓散有利水滲溼、溫陽化氣之功。

清·王子接在《絳雪園古方選注》中稱小柴胡湯“七味主治在中,不及下焦,故稱之曰小”;謂五苓散“苓臣藥也。二苓相輔則五者之中,可為君藥矣,故曰五苓。豬苓、澤瀉相須借澤瀉之鹹以潤下,茯苓、白朮相須,借白朮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則溼熱散,而小便利,即東垣欲降先升之理也”。

然欲小便利者,又難越膀胱一腑,故肉桂熱因熱用,內通陽道,使太陽裡水引而竭之。由此可見,由二方組成之柴芩湯,則具樞轉氣機,通調三焦,利水滲溼之效,以冀行使“上焦開發”“中焦主化”“下焦主出”之功。

3.醫案舉例

(1)急性腎小球腎炎案 趙某,男,18歲,學生,於1990年3月初診。 發熱惡寒3天,面瞼浮腫1天。3天前,始感發熱微惡寒,咽部不適,自謂感冒,服“感冒膠囊”無效。於昨晨起發現面瞼浮腫較重,且小便如濃茶色,因自疑為“腎炎”而速來診。面瞼浮腫,舌苔白,脈數。小便常規檢查:紅細胞(+++),顆粒管型少量,蛋白(++)。診斷為急性腎小球腎炎。

予柴苓湯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之。

處方:柴胡18g,黃芩18g,紅參3g,半夏6g,茯苓15g,豬苓15g,白朮12g,澤瀉12g,肉桂3g,黃芪12g,白茅根30g,坤草30g,銀花30g,連翹12g,赤小豆30g,麻黃10g,生薑10g,大棗10g。 水煎,去渣再煎,溫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服上藥6劑後症狀消失,小便常規檢查正常。為鞏固療效,上方繼服5劑,小便常規檢查仍正常。囑每日以白茅根30g、坤草15g煎湯代茶飲,隨訪至今未復發。

(2)腎病綜合徵案

呂某,女,22歲,學生。2012年6月20日初診。 患者自2010年始,出現面部及雙下肢水腫,診斷為“腎病綜合徵”,曾去省級醫院多次住院治療。2011年3月4日,在青島醫學院附院檢查:白蛋白20.33g/L,甘油三酯3.39mmol/L,總膽固醇11.46mmol/L。尿常規檢查:隱血(+),尿蛋白(++)。2011年4月23日濟南軍區總醫院行腎穿刺術,病理結果:膜性腎病(2期)。2012年萊陽中心醫院尿常規檢查:尿蛋白(++),白細胞(+),酮體(+)。仍服用激素、潘生丁、纈沙坦等藥。

眼瞼及四肢浮腫,脘腹脹滿,腰以下腫甚,滿月瞼,水牛背,食少便溏,小便短少,面色萎黃,神疲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緩。

證屬樞機不利,脾腎陽虛,三焦氣化失司,而致水腫,故首當樞轉氣機,通調三焦,利水滲溼,

予柴苓湯加減。

處方:柴胡20g,黃芩12g,紅參10g,姜半夏10g,茯苓15g,豬苓10g,澤瀉15g,炒白朮15g,桂枝12g,赤靈芝12g,黃芪30g,殭蠶12g,炙甘草10g,生薑3片,大棗4枚。水煎,去渣再煎,溫服。 服藥10劑,浮腫消失。遂以上方於晨卯時服用,而午、晚予以濟生腎氣丸合五苓散、五皮飲易湯化裁。

至2013年1月20日,經中藥治療半年,諸症悉除,身體消瘦,病臻痊癒,萊陽中心醫院、萊陽復健醫院理化檢查均正常。予以柴苓湯每日晨卯時服用半劑,以善其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