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注意!互飆演技的時刻到了

袁世凱:注意!互飆演技的時刻到了

01

袁世凱,1859年9月出生在河南項城的一個世代為宦的大家族。因生在項城,又被人們稱為“袁項城”。

袁世凱是父親袁保中的小妾劉氏所生,在家中排行老四。當時,袁世凱的叔父袁保慶年逾40,膝下無子,便將袁世凱過繼為嗣子

1866年,袁保慶出任山東濟南知府,攜帶家眷前去履任。一切安置完畢後,袁保慶聘請了一位頗有名望的秀才王志清,作為袁世凱的啟蒙老師。

然而,從小嬌生慣養的袁世凱對上學並無興趣,反而十分喜愛武術,希望將來能成為大將軍。13歲的袁世凱,曾作過一副對聯——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可見其志向遠大。

1873年,袁保慶因病死在江寧(今江蘇南京)鹽法道任上。隨後,袁世凱和養母牛氏一起扶柩,回到了老家。

這個大家族很快就分了家,袁世凱分得的土地大多在陳州(今河南淮陽),於是他定居陳州。

為打發寂寞時光,他創辦了“麗澤山房”“勿欺山房”兩個文社,效法古人以文會友。文社的房屋和經費均、由袁世凱包辦,併為參加文社的人提供酒食。這樣一來,附近各縣的文人墨客紛紛前來,一時間文社人才濟濟,十分熱鬧。在一次詩評會上,袁世凱作了一首詩:

不愛金錢不愛名,大權在手世人欽。

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譭譽太史公。

風雲際會終有日,是非黑白不能明。

長歌詠志登高閣,萬里江山眼底橫。

袁世凱吟罷,自然獲得了掌聲,大家紛紛要求再來一首。袁世凱略假思索,隨口吟道:

人生在世亂如麻,誰為聖賢誰為邪?

霜地臨頭凋蒲葦,風雲滿地起龍蛇。

治絲亂者一刀斬,所志成時萬口誇。

鬱郁壯懷無人識,側身天地長諮嗟。

大家盛讚袁世凱必成大器,不會久居於人下。袁世凱也得意洋洋,把自己比作《水滸》中的宋江,認為自己總會功成名就的。

一天,袁世凱正在讀書,有位秀才造訪,自稱徐世昌,天津衛人,在淮寧縣署當塾師,想要參加文社。二人通過接觸,相互間留下了好感,於是結成把兄弟。

徐世昌原先也是富豪子弟,後家道中落,此時正欲進京趕考卻囊中羞澀,便向袁世凱說明原因。袁世凱慷慨解囊,徐世昌大為感激,說:“日後若能及第,定當報答。”

後來,徐世昌果然春風得意,考中進士後成為翰林院編修。袁世凱掌權後,徐世昌成為其心腹與謀士。

袁世凱:注意!互飆演技的時刻到了

徐世昌

02

袁世凱經過3次科舉,連個舉人也沒撈到,無奈之下,他想到通過軍功取得官職的辦法

當時李鴻章盤踞北洋,掌握軍事、外交大權。袁世凱的家族與李鴻章及其集團的關係由來已久,但他覺得顯赫至極的李鴻章是那麼遙不可及,只好率“家舊部數十人”前往山東登州,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

吳長慶與袁世凱的嗣父袁保慶“訂兄弟之好”。袁世凱率人來登州時,吳長慶樂意收留,備加照撫。

袁世凱善於鑽營,很快取得了吳長慶的好感,並稱他為“有造之士”。隨即袁世凱又被提拔為慶軍營處幫辦,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1882年6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清廷派吳長慶率兵鎮壓,袁世凱隨軍前往,從此開始了其在朝鮮的政治生涯。

吳長慶受命前往朝鮮,倉促出發,軍務非常繁忙。袁世凱認為這是個出人頭地的好機會,便極力表現自己,為了整頓軍紀,殺了幾個人,雖然軍中不少人卻對此不滿,但他此舉得到吳長慶和朝鮮國王的讚賞

袁世凱藉機向朝鮮官員吹噓中國洋務派練兵求強的“成績”,主張由中國駐軍訓練朝鮮軍隊,先練500人,最後遞增到4000人。在袁世凱的組織和推動下,朝鮮新軍訓練進展迅速,併成立了“鎮撫營”,撥歸袁世凱,“指授一切教練事宜”。

後來,朝鮮發生政變,袁世凱以“監國大臣”自居,親自率兵守衛王宮。他還給李鴻章寫了一篇數千字的報告,大談鎮壓政變的細節。

李鴻章接到報告後,又喜又驚。喜的是袁世凱能隨機應變,在軍事上、外交上能周密部署,鞏固了清政府的“宗主國”地位;驚的是擔心得罪日本,問題嚴重,不易處理。權衡之下,李鴻章將袁世凱查辦。

袁世凱:注意!互飆演技的時刻到了

李鴻章

袁世凱一時之間成了眾矢之的。內外夾攻下,袁世凱以屈求伸,託故母病,請假獲准,回陳州“隱居”。其叔袁保齡對此舉十分讚賞,說“凱侄脫身歸裡,覺此子狡繪,亦復勝其痴叔矣”!

半年後,在叔父袁保齡的周旋下,李鴻章擬保薦袁世凱為清朝駐朝鮮的商務專員。袁世凱一到天津,李鴻章就接見他,說:“今如演戲,臺已成,客已請,專等汝登場矣。”

李鴻章對袁世凱的器重信任,由此可見一斑。

袁世凱到朝鮮後,日、俄、美、英等國都在覬覦著朝鮮的權益。特別是日本,不僅在軍事上作了充分準備,而且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當時,朝鮮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在日本侵略軍源源不斷地開往朝鮮之時,深感孤立無援的袁世凱以病相挾,打動了李鴻章,終於獲准離開朝鮮。不久,袁世凱又被李鴻章“交吏部帶領引見”,派軍機處差遣,以備顧問。

03

善於鑽營的袁世凱,很快得到了軍機大臣榮祿的賞識,接辦定武軍,開始督辦新軍,光緒皇帝也破天荒地召見了袁世凱

袁世凱認為,身居亂世,有兵就有權,要想保住權力就必須訓練出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在得到皇帝授意後,袁世凱親自擬定了“新建陸軍”的營制、餉章和聘請外國軍官的合同,上呈“督辦軍務處”。

此外,他又請人寫了一部兵書,儼然以軍事理論家自居,博得了“知兵”的好名聲。

公元1895年12月8日,清廷正式頒佈上諭:“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既經王大臣等奏派,即著派令督率創辦,一切餉章著照擬發支。該道當思籌餉甚難,變法匪夷,其嚴加訓練,事事核實。倘仍蹈勇營積習,惟該道是問,凜凜甚之!”

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凱前往天津小站接管“定武軍”10個營,作為改練新軍的基礎。“定武軍”原來只有4000多人,袁世凱接手後,將隊伍擴充到7000人,並奏請把“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這就是“北洋軍”的前身

為了使士兵賣命,袁世凱還讓幕僚編了一些順口溜,讓士兵們背誦,灌輸封建理論、升官發財的思想,並經常對士兵們宣講經史大義,灌輸“忠君”、“效忠袁大人”等思想。袁世凱還經常施點“小恩小惠”,比如親自監發軍糧,防止各級官員剋扣,取得士兵們的好感。

袁世凱:注意!互飆演技的時刻到了

北洋軍

經時間一長,士兵們的頭腦中只知有袁世凱,不知有國家、朝廷和皇帝了,“新建陸軍”就成了袁世凱向上爬的強大“資本”。1897年,因為練兵有功,袁世凱被清廷晉升為“直隸按察使”,仍專管練兵事宜。

後來,袁世凱進入軍機處,曾向張之洞傳授練兵的秘訣:“練兵的事情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很簡單,主要是要練成絕對服從命令。我們一手拿著官和錢,一手拿著刀,服從就有官有錢,不服從就吃刀。”

04

袁世凱進入軍機處後,加緊勾結弈劻,爭權奪勢。1908年9月15日,是袁世凱的50大壽。這時,有官員彈劾袁世凱借“做壽”之名,廣收禮物,結黨徇私。慈禧將他召入皇宮,嚴加訓斥,袁世凱驚恐萬分,謝罪時不慎跌傷右腿。

1908年11月,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相繼去世,與袁世凱有矛盾的

載灃當上了攝政王,他以袁世凱有“足疾”為由,命令袁世凱“回籍養病”

次年1月6日,袁世凱倉皇離京,他的心情悲涼到了極點,可他知道,在有槍就是王的時代,誰也奈何不了他袁世凱。載灃軟弱無能,新登基的溥儀年幼無知,這樣的搭檔怎能坐穩江山?現在的大清離開他老袁是玩不轉的。

袁世凱沒有回老家,而是在河南彰德府(今河南安陽)停留下來。這裡有山有水,地處晉、冀、魯、豫四省要衝,交通發達。袁世凱在這裡買了幢別墅,享天倫之樂。

袁世凱:注意!互飆演技的時刻到了

袁世凱與家人

但不斷有人前來看望袁世凱,如段祺瑞、馮國璋、段芝貴、趙秉鈞、張勳等。

袁世凱遙控著北洋新軍,每天花上將近兩個小時讀密信、看時報,以便迅速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他像一隻時刻準備出山的猛虎,等待著適當的時機。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很快,湖南、陝西等省也相繼宣佈“獨立”,清廷慌了手腳,急令袁世凱出山,擔任湖廣總督。然而,老謀深算的袁世凱覺得時機不成熟,便以“舊病足疾,迄今尚未痊癒”為藉口,拒絕出山。他一邊養精蓄銳,一邊坐觀清廷與革命黨人互鬥,兩敗俱傷。

05

不久後,袁世凱派他的大兒子袁克定向弈劻“孝敬”了一大筆銀子,又通過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向清廷提了6個條件: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開放黨禁;寬容武漢起事人員;授以指揮前方軍事全權;保證軍餉充分供給。總之,就是要載灃向他交出全部權力。

1911年11月1日,在內外壓力下,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令他迅速到北京組織“責任內閣”。就這樣,袁世凱掌控了清政府的一切軍政大權。

這時,全國各地義旗紛舉,革命運動風起雲湧。袁世凱覺得清王朝的敗亡大局已定,他決定變換手法,雙管齊下。一方面他勾結列強和國內立憲派,爭取他們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利用革命黨人的軟弱性,向他們施加壓力,進行“討價還價”式的和談。

1912年1月12日,袁世凱親自入宮,向溥儀小皇帝和隆裕皇太后陳述利害:如果不實行共和制,南方不答應,列強也要干涉,到那時皇族也就滅亡了。

隆裕皇太后素來軟弱,見大勢已去,只好答應了袁世凱的條件。另一方面,他又騙得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的信任。3月10日,袁世凱陰謀得逞,在北京宣佈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袁世凱鎮壓國民黨的“二次革命”後,國內暫時沒有了與他抗衡的對手,

他便將中華民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於一身,迅速向帝制邁進

袁世凱:注意!互飆演技的時刻到了

袁世凱稱帝

1916年元旦,袁世凱在“新華宮”正式接受百官的朝賀。然而他的種種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蔡鍔和唐繼堯首先宣佈雲南“獨立”,組成“護國軍”,又發佈了《討袁檄文》。不久廣西、陝西、浙江、廣東等省也先後宣佈“獨立”。

在北洋集團內部,袁世凱也眾叛親離,各謀出路。段祺瑞和馮國璋是袁世凱手下的大將,他們都想當大總統,因此對老袁稱帝一開始就反對。他的半生好友徐世昌也對他一意孤行搞帝制不滿,悻悻地掛冠而去。

1916年3月,馮國璋等人聯名致電袁世凱,要求他取消帝制。見了這封電報,袁世凱氣得半死,覺得自己真的是“四面楚歌”了,只好於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恢復民國。

袁世凱從開始稱帝到取消帝制,僅僅當了83天的“閉門天子”,連登基大典也沒有舉行,便被拉下了馬。從此他一病不起,到6月6日清晨,袁世凱氣絕身亡。

提起袁世凱,人們往往把他等同於“竊國大盜”,但這未免有些臉譜化、絕對化。

縱觀袁世凱的一生,他個功過參半、譭譽均沾。大清王朝最後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廢除科舉,實行新的教育制度,而促使大清政府當機立斷的是袁世凱和張之洞。

在經濟領域,袁世凱也制定了不少好的政策,如鼓勵強化製造業和加工業、統一貨幣等等,這一切都使民國初年的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

在改制方面,袁世凱曾經對馮國璋說:“我現在的地位與皇帝有何區別?所貴為皇帝者,無非為子孫計耳。我的大兒身有殘疾,二兒想做名士,三兒未達時務,豈能負天下之重?何況帝王家從無善果,我即為子孫計,亦不能害他們。”

這段話,言辭動人,使人覺得袁世凱似乎已經參透人世炎涼,深得做人出世之道。遺憾的是他背棄了這一初衷,走上了另一條不歸路。倘若他能以民國大總統善終,他在歷史上所揹負的罵名也許要少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