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時代衝突下的末路英雄——袁世凱


袁世凱可謂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負面評價如“獨夫民賊,竊國大盜”、“專制暴君”、“國中極惡之極惡”……直到八十年代,“近代化英雄”、“真正的改革家”之類評價進入人們視野。實屬無奈,應友人相約,然筆者自知才學疏淺,略談拙見。

時代衝突下的末路英雄——袁世凱


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自幼長於軍官世家,家境殷實不言而喻。少年時期便極其喜愛兵法之類書籍,也曾飽讀四書五經。然而科舉考試兩次落榜,幸有從叔袁保恆賑災期間捐款,得一“中書科中書”小官銜。順此發展,袁世凱也許會平庸至死,但,此時清王朝早已是遲暮之年,西方世界經歷著鉅變,清王朝再也不能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置身事外。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朝鮮發生幾場內亂,袁世凱在這幾場平叛中發揮了出色的領導能力,也是由此官運亨通受到重用。同時袁世凱的出色能力也受到同僚的大加排擠,被迫賦閒在家。然而這是一個良將稀少的時代,隨後不久袁世凱再次被起用,在袁世凱的博弈下,沙俄和日本對朝鮮的滲透也被有力的抵制。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縱有雄才偉略,袁世凱也未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袁世凱是一個愛國但不盲目的人,他沒有選擇大義凜然地與日軍血戰到底。也正是這場戰爭讓袁世凱看到西式練兵的優勢之處,開啟了他小站練兵生涯。也是由此,袁世凱走上了爭議之路。

戊戌變法“告密者”

甲午戰爭失敗後,變法思潮興起。這其中維新派與光緒皇帝思想不謀而合,由是一家獨大。但,變法觸動了皇室貴族和眾多官僚的利益,帝國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也選擇了傳統方法“運行這艘破舊的鉅艦”。矛盾到達了一觸即發的地步,慈禧日益限制光緒皇帝權力,於是光緒皇帝和維新派決定放手一搏,軟禁慈禧。帝黨勢力單薄,企圖拉攏掌握新建陸軍的袁世凱。事與願違,袁世凱自知此種行為無異於“以卵擊石”,所以未曾給出明確答覆。慈禧太后並非坐以待斃,翌日宣佈臨朝訓政,罷免維新派官員。一般認為是由於袁世凱向慈禧太后告密,變法才會失敗。然而史書載慈禧發動政變在前,袁世凱告密是在其後。在我們的帝國官員中間,存在著對倫理道德和對現實生活的不同態度。以康有為本人為例,維新變法時期他是備受推崇的改革派,可是到了辛亥革命時期以及後來,他成了保皇派。他變了嗎?並沒有,他堅信唯有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才能救國,然而我們對他的描述卻由褒轉貶。回過頭來,袁世凱告密真是小人之舉嗎?人無完人,筆者絕非為袁世凱辯護,袁世凱告密是經過自身的權衡,他信奉中庸之道,他懂得妥協的奧秘之處,妥協是一門藝術,也是袁世凱畢生的生活準則。

篡奪辛亥革命成果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徹底動搖了清王朝。很多人認為是革命軍力量弱小,袁世凱新軍步步緊逼,加之西方列強的威逼,孫中山被迫退讓大總統之位,才得以讓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相反,袁世凱總統之位應是理所當然。當時,袁世凱儼然清廷的一把手,威望頗高,1911年12月2日《漢口會議》更是直接表明讓袁世凱做未來總統。袁世凱與黎元洪後來在清朝皇室和政體上的爭議達成共識,隨後南北達成共識。但,孫中山為首的部分革命黨人並不希望袁世凱成為總統,於是同盟會匆忙召開會議,成立政府,孫中山提出新的要求,一時雙方僵持不下。因為當時成立的中華民國還並未得到各國承認,袁世凱擔心清帝退位後,由於南北內戰,中國難以抵禦外敵。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當時革命軍被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新軍打得節節敗退,倘若僵持不下,革命軍失敗定是必然。同樣是一番深思熟慮後,袁世凱答應孫中山要求,1月25日,致電北洋將領支持共和。試想內亂不休,受苦永遠是平民百姓,何況當時的西方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領土和利益垂涎三尺,國共後來之間的內戰不正是蔣介石始終不願妥協嗎?

爭議頗多《二十一條》

《二十一條》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確實不為過,然而袁世凱真的像個傀儡一樣說籤就簽了嗎?你可曾知道雙方談判達20多次,從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共歷時105天。1904年的日俄戰爭便已證明了日本的實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日兩國是同盟關係,中華民國仍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雖大,但國力早已相差懸殊。擺在袁世凱面前的是很現實問題:不籤便戰。我們真的想一想,百廢待興的中華民國是否可以與之一戰?以日本後來發動侵華戰爭行為來看,戰敗,國必亡!正如前者所述,袁世凱不會鋌而走險,他選擇了妥協,在他看來,亡國滅種遠比喪權辱國難以接受。在袁世凱政府的據理力爭下,日本收回對中國最不利的第五號條款。袁世凱並非不知《二十一條》是國恥,但,他別無選擇。事後他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國雖弱,苟侵及我主權,束縛我內政,如第五號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外交部恪守我的指示,堅拒到底,盡了最大之力……如今日人最後通牒已將第五條撤回,凡侵主權及自居優越各條亦盡力修改,並正式聲明將來膠州灣歸還中國。在南滿雖有居住權但須服從警察法令及課稅各條亦與中國人一律。因此,與初案相比已挽回許多……我國國力未充,目前尚難以兵戎相見。故權衡利害而不得不接受日本之最後通牒,是何等痛心,何等恥辱!……經此大難之後,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臥薪嚐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舉凡軍事、政治、外交、財政,力求刷新,預定計劃,定年限,下決心,群策群力,期達目的……希望‘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

從他的話語中,我們看到何等的不甘,這是他自己能做的最大努力了,即便如此,極端愛國者仍只是看其結果。

時代衝突下的末路英雄——袁世凱


稱人帝,失民心

這一點是筆者最為痛心的地方。我們總說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事實真的如此嗎?袁世凱去世後,中國經歷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北伐後蔣介石經過一系列政治運作加軍事鬥爭,中國進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時期……民主根本毫無可言,共和看似有所聯繫,然而軍閥和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們儼然不象徵著舊社會的貴族嗎?上層統治者們亦是如此,整個國家何來民主共和一說?然而袁世凱稱帝正是被打著民主共和旗號推翻的。很多史書說袁世凱想做皇帝想瘋了,終究抵禦不了帝位的誘惑,在筆者看來全然是胡言亂語,袁世凱當時已是終身大總統了,原因絕非如此。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下,弱肉強食,落後就要捱打,民國初年軍閥眾多,勢力強大,即便是曾經的下屬馮國璋、段祺瑞等等也不全然聽令於袁世凱。他想要建立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這是一個落後國家想要強大的必然之舉。然而他還是錯估了民意,失敗已成定局。

時代衝突下的末路英雄——袁世凱


總結

正如學者唐德剛寫道:“袁世凱晚年之做皇帝,和汪精衛晚年之做漢奸,異曲同工,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契機只在一念之間。悲夫!”袁世凱,一個時代衝突下的末路英雄,生不逢時,功也罷,過也罷,即便早已蓋棺定論,也許他從不後悔過自己的選擇吧。


歡迎朋友們在下方積極轉發和留言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