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大軍閥人物介紹1.袁世凱


民國十大軍閥人物介紹1.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軍閥的領導人,在辛亥革命,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在位期間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創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後來在楊度等立憲人士的鼓惑下復辟稱帝被推翻。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家族。父祖多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也是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對袁世凱的思想境界有深刻影響。   叔祖袁甲三曾督辦安徽團練,累官至漕運總督。父袁保中系地方名紳。叔父袁保慶曾在甲三軍中帶兵,官至江南鹽巡道。   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保慶死後,復隨甲三子、戶部侍郎袁保恆至北京就讀。1876年(光緒二年)和1879年,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計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為淮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內閣總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經南北議和,就任首任大總統,1916年初袁世凱背叛民國復辟帝制,名洪憲皇帝。激起了全國民眾的討伐之聲,在愛國將領蔡鍔的領導下,滇軍組成護-北上討袁,各省相繼宣佈獨立,一致擁護共和。3月袁世凱-取消帝制,6月鬱郁而亡。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袁世凱生於清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寄書到家,言與捻軍作戰得勝。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大喜過望,因此為這個新生的嬰兒取名為“凱”,並按照家族“保世克家 企文紹武”的排行,給嬰兒命名“世凱”。袁世凱的得名即與戰爭行伍有關,似乎在預示著這個新生兒一生的戎馬生涯。袁世凱六歲時養父袁保慶替他找個啟蒙老師袁執中教四書五經。同治五年(1867年)袁保慶在山東做道員,袁世凱時年八歲,也隨行。後袁保慶由山東調到江蘇。在南京,袁世凱的一位老師曲沼擅場武術,教會了袁世凱一些拳法劍術。袁世凱自小喜愛兵法,立志學“萬人敵”。嘗自謂“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蒐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被人譏笑為“袁書呆”。13歲時袁世凱曾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豪氣無二 。   光緒二年(1876年)秋,袁世凱與沈丘于姓女子結婚,時年17歲。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恆剛剛調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凱一邊讀書,一邊幫他辦事,學得不少官場本領。兩位堂叔誇獎他“辦事機敏”,是“中上美材”。時華北大旱成災,袁保恆奉命到開封幫辦賑務,帶袁世凱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辦、參佐一切。1878年,袁保恆感染時疫去世,袁世凱返回項城,移住陳州。此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與袁世凱結交,拜為金蘭,從此成為袁世凱畢生重要的謀士。1879年,其姑丈張向宸辦理河南賑務,委託袁世凱分辦陳州捐務,因他集款獨巨,提拔袁世凱為“中書科中書”。袁世凱家族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為門楣家訓,袁世凱作為通過傳統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感情和觀點的人,自然要效法先輩的榜樣,把心思從科場轉移到“疆場”上。袁世凱曾作詩《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胡天驕,胡人單于或日本之意)此詩被認發跡前的袁世凱為是他少年時代便有了遠大志向。當然一個人所走的道路,不完全是由家庭和自身決定的,還要接受到社會影響。從社會上看,19世紀80年代正是洋務運動達到0的時期。洋務派“求強”的思潮對袁世凱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極其深刻的影響。袁世凱科場失敗以後,決定投奔淮系李鴻章。   袁世凱在北京讀書時,李鴻章正在直隸總督任上。對李的顯赫地位,不勝欽羨。在洋務派“練兵求強”思想的影響下,他“好讀兵書”,“留心時事”,常作軍事論說,侈談練兵“安內攘外”。袁保齡對他的議論,頗為讚賞,曾情不自禁地表示,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由於上述種種原因,袁世凱在科場上的希望破滅以後,遂把詩文付之一炬,決心效法李鴻章的淮軍。他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當時,李鴻章的幕府中大都是舉人或進士出身。袁世凱僅是一個無名的拔貢,因此,他沒有直接投奔李,而於1881年5月,帶領“其家舊部數十人”往山東登州,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   吳長慶袁保慶“訂兄弟之好”。袁保慶在南京時,吳長慶帶兵駐紮浦口,兩人過從甚密。袁保慶死時,吳長慶渡江視斂,“扶棺痛哭”,幫助料理喪事。因此,當袁世凱來到登州時,吳長慶不僅“肫然相信”,樂意收留,備加照撫,而且隨後又加以提拔重用。  總督朝鮮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高宗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是應利用軍隊譁變,成功奪權;朝鮮“事大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參與者。戰鬥中,袁世凱一路放槍,帶頭衝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讚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隨後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   1884年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為“事大黨”及閔妃所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國王李熙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袁世凱平定了1884年朝鮮的甲申-有重大意義,打退了日本的滲透勢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謀取朝鮮的企圖,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並且讓李氏高宗按照藩國禮儀迎接上國欽差,保住並再次明確了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係。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直到甲午年日本挑起戰爭前還多次曾經派人暗殺袁世凱,只不過沒有成功。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皆敗,袁世凱隨軍撤退天津。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清軍機大臣李鴻章等保薦袁氏負責督練新軍。  創立新軍  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章等奏派袁世凱擴練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系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袁世凱聘德-官十餘人擔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   小站練兵是中國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從此,聲譽鵲起,扶搖直上。1897年,擢直隸(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練兵。   1898年6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1898年戊戌政變前,帝黨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即曾面勸袁世凱出兵圍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頤和園。袁世凱沒有對慈禧太后下手,結果戊戌變法失敗,皇帝失去政權並遭軟禁。然而袁世凱當時的決定,對於戊戌維新的成敗,是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至今仍有爭議。以往一般認為袁世凱將消息轉告榮祿是戊戌政變失敗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後黨發動政變,實起於袁告密之前,且袁世凱告密無確切證據。甚且,以袁世凱當時掌握的七千人新軍戰力,亦不足以對抗聽命於榮祿駐紮在北京附近的九萬人部隊。雖然,袁世凱的決定並不是導致戊戌政變的根本原因,但是,戊戌變法卻被鎮壓。政變起初,慈禧太后在上諭中只是斥責康有為“莠言亂政”,停職待參,並未申斥譚嗣同等人,而譚嗣同勸袁世凱出兵圍園誅後則屬情節嚴重的謀逆大罪。相傳袁世凱聽時任直隸按察使楊崇伊說康有為已被革職待參,懼怕譚嗣同勸其出兵圍攻慈禧太后一事暴露,牽連自己,遂向榮祿告密,西太后聞之大怒,下令逮捕康、梁諸人下獄,並誅殺了六君子。   1899年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撤換縱容拳民的山東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率領全部新軍(時稱“武衛右軍”)前往濟南,這是袁世凱首次出任方面大員。袁到任後,認定義和團為“左道-”,到處拆鐵道,拔線杆,破壞了社會安定,一改毓賢的處理方針,驅趕拳民,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帶。慈禧太后以民氣可用縱容義和團。翌年爆發了八國聯軍戰禍,山東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使山東免遭戰禍亂。1901年11月,繼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袁世凱一躍而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  清末新政  《辛丑條約》簽訂後,清0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表示極力擁護。1901年袁世凱在山東創建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次年,清0在北京設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袁世凱任會辦大臣,掌握實權。創辦各種武備學堂,並聘請大批日本軍官擔任教習。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系滿族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嫡系軍官。同時,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在此期間,他在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面,都頗有成效。通過辦理新政,他得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也籌劃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袁世凱北洋集團勢力的擴張,對掌握中央政柄的滿族親貴集團的世襲地位構成嚴重威脅。皇室親貴煽動一些御史上疏屢-袁世凱權高勢重,甚至預言將步曹操、劉裕後塵。1906年,袁主動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1907年,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成為中樞重臣。   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病死,年幼的溥儀繼位,改元“宣統”,其父載灃為攝政王。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他懷疑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致使光緒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后立即解除袁世凱的官職,袁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袁在此期間韜光養晦,暗地裡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復出。被解職的袁世凱回到了河南安陽的洹上村,過起了賦閒垂釣的生活。並寫了名為《自題漁舟寫真二首》的兩首詩,其中的一首“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此時袁世凱以商朝時同樣隱居洹上村的伊尹自比表達了自己的自信和志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達北京,16日組織新內閣。其成員是: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部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並以胡惟德、烏珍、陳錦濤、楊度、田文烈、譚學衡、梁啟超、熙彥、梁如浩、榮勳分任各部副臣。  就任總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北洋新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於是再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革命黨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選出孫文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民國成立,孫文就任。當時革命黨節節敗退,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1月16日,袁世凱回家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世凱倖免於難。為了結束南北對立,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   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大大削減袁世凱的權利,袁卻於3月10日於北京就職。袁就職之後,堅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0,同時積極與列強交涉,維持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  暗殺事件  1913年2月,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卻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國大譁。革命元勳孫文、黃興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殺,袁世凱則予否認;當時之證據指向時任國務總理趙秉鈞涉嫌教唆殺人,並無袁世凱本人授意之直接證據。雖然司法機構已經調查宋案,但當年7月孫文還是組織了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遭到失敗。二次革命開創了民國武力解決爭端的先例,也開創了民-閥混戰的先例。   10月6日,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隨即於北京故宮太和殿就職。11月4日,袁世下令解散中國-,並收繳-議員證書。國會因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1914年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之後袁認為“人民濫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認識尚在幼稚時代”,也為了壓制地方0勢力,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5月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製為總統制。之後再修改總統選舉法,總統任期10年,任屆沒有限制,也可指定三個新總統候選人。  洪憲稱帝  1915年12月,袁世凱實施了密謀籌劃已久的復辟帝制活動,恢復了君主制,建立洪憲帝國,名為行君主立-體,實際還是-。把-改為新華宮。但是,袁世凱的稱帝遭到當時士紳名流和廣大民眾的反對。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制,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段祺瑞致電袁世凱:“恢復國會,退位自全”。帝國主義列強怕袁世凱稱帝后中國會強大亦不斷對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宣佈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袁世凱在鎮壓失敗後,迫於壓力,不得不宣佈退位,恢復“中華民國”年號,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壓制南方起義力量,維護自己的統治,但起義各省沒有停止軍事準備,一再要求袁世凱下臺。5月下旬袁世凱憂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病逝,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   還有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稱帝前,蔡鍔秘密逃出北京,聯同雲南的軍人在雲南組織護-,於1915年12月25日起兵討袁。接著,各省接連宣佈獨立,隨著帝制遭到廣泛反對,袁世凱只得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帝號,稱帝僅83天。取消帝制帝號之餘,袁氏陷入眾叛親離的困境,在心理的重大打擊及家族遺傳性糖尿病交煎之下,於6月6日病逝。   大事年表   1859年9月16日 (咸豐九年)   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   1876年(光緒二年)   1879年(光緒五年)   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計棄文就武   1881年(光緒七年)   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為淮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1882年(光緒八年)   朝鮮發生壬午軍亂,當年23歲的袁世凱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以“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以整頓軍紀和鎮壓兵變有功,為朝鮮國王所看重,並得清0獎敘五品同知銜。   1884年(光緒十年)   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國王李熙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奏舉,袁世凱任駐漢城清軍“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   1894年(光緒二十年)   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皆敗,袁世凱隨軍撤退天津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   袁世凱由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藻等奏派擴練駐天津小站的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聘德-官十餘人擔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小站練兵是中國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   擢直隸(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練兵。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   據傳袁世凱將圍園殺後的消息告訴忠於慈禧太后的榮祿,結果戊戌變法失敗,皇帝失去政權並遭軟禁。6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   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撤換縱容拳民的山東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這是袁世凱首次出任方面大員。袁到任後,對拳民加以驅散,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帶,山東在袁世凱治下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   袁世凱在山東創建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所官立大學堂--山東大學堂,即現在的山東大學。11月,繼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   實授袁世凱為北洋大臣,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清0在北京設立練兵處,袁世凱任會辦大臣,掌握實權。創辦各種武備學堂,並聘請大批日本軍官擔任教習。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   和張之洞一起參與廢除科舉制度。軍事上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系滿族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袁的控制之下。5月13日 袁世凱奏請籌款自造京張鐵路,15日 袁世凱派陳昭常、詹天佑為京張鐵路總辦,10月開工。7月,袁世凱在天津開辦了無線電訓練班,聘請意大利人葛拉斯為教師。他還託葛拉斯代購馬可尼猝滅火花式無線電機,在南苑等行營及部分軍艦上裝用。10月袁世凱在直隸省河間秋操,首次用電報、電話進行聯絡。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   10月13日 袁世凱編刊《立憲鋼要》。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   調任軍機大臣,成為中樞重臣。同年,在袁世凱倡導下,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於天津成立。中國首次地方選舉:天津市政選舉同年舉行。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袁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袁在此期間韜光養晦,暗地裡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復出。   1911年(宣統三年)   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   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袁於3月10日於北京就職。袁就職之後,堅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0,同時積極與列強交涉,維持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9月20日,袁世凱頒佈《整飭倫常令》,下令“尊崇倫常”,他說:“中華立國,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人道之大經。”力圖恢復已經中斷兩百多年的傳統漢文化。   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   1913年2月,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國大譁。革命元勳孫文、黃興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殺,袁世凱則予否認;7月,孫文組織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但遭到失敗。10月6日,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同年,袁世凱0制訂了《國會組織法》、《公務員獎懲條例》和《文官考試法》,建立了中國近代司法制度。其中規定文官高等考試,以國法學、刑法、民法、國際公法、行政法、經濟學和財政學七種為主科,一定要考。商法、政治學、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通商約章等五種為附科,應試者自擇其一。   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   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之後袁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5月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製為總統制。之後修改了總統選舉法,總統可指定三名新總統候選人。同年改革厘金制度,解決了晚清到處設卡徵收厘金的弊政。積極發展民族工業,統一貨幣,鑄造“袁大頭”(又稱袁世凱銀元)。整理和健全財政稅收制度,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同年成立了審判官吏-罪行的特別法院——平政院。   1915年(中華民國四年)   1月,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公佈《頒定教育要旨》,大力發展教育。同時公佈《權度法施行細則》,開始施行度量衡標準。5月,袁世凱在日本外交壓力下,接受了干涉中國內政的“二十一條”中部分條款,使其政績蒙上汙點。本月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籌辦。11月,袁世凱0頒佈《著作權法》。12月,袁世凱宣佈恢復中國的君主制,建立中華帝國,並改元洪憲。-改為新華宮。12月25日,全國舉行國體投票,同時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宣佈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同年,經過袁世凱0立場強硬的談判,中、俄、蒙簽訂《恰克圖協約》,外蒙古0勢力於6月9日取消獨立,俄國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   1916年(中華民國五年)   1月12日,袁世凱0公佈《傳染病預防條例》。 3月22日,袁世凱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5月下旬憂憤成疾。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病逝,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  二十一條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0提出的,企圖把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條無理要求。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袁0“絕對保密,儘速答覆”。二十一條共分五大項: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②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袁林牌坊限。③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採。④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⑤中國0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等等。二十一條要求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袁世凱立即表示反對,並向群眾洩露消息,反日輿論沸騰。歐美列強對日本損害他們的權益一致不滿,紛紛給予抨擊。正式談判於1915年2月2日開始。日本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使袁世凱0全盤接受條款。在“二十一條”的談判中,袁世凱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日本人已經得到的,可以讓步,日本人還沒有得到的,錙銖必較。如滿洲問題,袁世凱同曾叔度(時任國務院參議兼大-秘書)說:“滿洲外的要求,我儘量全部駁回。滿洲內的要求,多少答應幾點,而這幾點答應了,我有辦法要他等於不答應。不但如此,我還要殺他個回馬槍”!(曾叔度《我所經歷的“二十一條”內幕》),同時中國人民反日愛國鬥爭日趨高漲。日本見事態嚴重,於是宣佈第五項為希望條件,可以不答應,同時提出新案,內容與原要求一至四項基本相同,僅將若干條文改用換文方式。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應允,否則向中國開戰。袁世凱指望歐美列強幹涉落空,以當時國力不足於軍事抗拒日本,忍辱負重,於5月9日遞交覆文表示除第五項各條拒絕外,接受日本的要求。5月25日在北京簽訂了所謂“中日條約”和“換文”。   二十一條是日本帝國主義以吞併中國為目的而強加於中國的單方面“條約”,袁0事後也聲明此項條約是由於日本最後通牒而-同意的。袁世凱自己先於國人把5月9日定為“五九國恥”,“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  《民四條約》  民四條約為實際簽訂條約。   1.簽訂時,實際上只有 “十二條”。   2.原條約中的第五號沒有簽訂,第三號中的兩條刪除一條。  安陽袁林  位於安陽市北郊洹水北岸的臨府莊北地,是袁世凱的墓園所在地,現為安陽博物館館址所在地。墓園建築最大的特點是中西合璧,堂院前的部分是明清皇陵的風格,堂院後的墓園部分則具有西洋建築特色,整體看來非常別緻。主要有照壁、神道、安陽袁林牌樓、碑亭、享堂大院等建築。   袁世凱墓位於洹水北岸,修建時花費了兩年的時間。“佔地一百三十八畝九分八釐八毫六絲九忽,支出銀圓七十三萬二千七百五十四元一角九分一釐”,這些數字都翔實地記錄在《袁公林墓工報告》中的清單上。在那個朝代交替的動盪年代,還有這些心靜如水者能細心地把面積精確到忽,把資金精確到釐,著實令人佩服。   在所用70多萬銀圓中,北洋0出銀50萬兩,其餘部分由袁世凱北洋舊部個人捐款,多者都是現幣一萬元,少者也沒有低於兩三千元的。《袁公林墓工報告》記載,“袁公遺產不豐未忍輕動,而庫幣奇拙難在請求爰興,段君忠樞工統籌議,發起微資萃袍卅年之誼,竟山陵一簣之功,群策群力集捐款銀幣二十五萬元。”   當年的袁墳四周逐排栽種有楊樹、柏樹、槐樹,周圍還有大片的祭田。袁公林竣工以後,時任大總統、袁世凱的好友徐世昌親臨安陽勘察,並授意在原京漢鐵路洹上村處添置神道碑一座,以示景仰。   袁林的設計者是德國的工程師,它的建築“仿明陵而略小”。主體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糙石橋、清白石橋、牌樓門、望柱、石像生、碑亭、東西值房、堂院大門、大丹陛、東西配殿、景仁堂、墓臺。   袁世凱墓為什麼不稱“陵”而稱“林?   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總共不到百日。他的墓不稱“陵”而稱“林”,據說是因為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歷代帝王,把自己老子的萬年吉地稱為“袁陵”,但當時當政的徐世昌卻不以為然,他說:“項城生前稱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寶,且已取消洪憲年號,如果採取袁陵之名,實為不妥。林與陵諧音,《說文解字》上所載陵與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實,這多好啊!”自古帝王之墓為陵,聖人之墓為林,袁世凱墓效仿“孔林”、“關林”而稱“袁林”,不僅巧妙,簡直是掠美了。  葬在安陽  袁世凱老家在河南項城,為什麼要葬在安陽呢?袁世凱生前含糊其辭,近代史家也只能分析推測,因此各有各的說法。   早在袁世凱歸隱的1910年冬天,他就為自己選擇好了墓地,但究竟在何處他沒有明說。1911年6月他在致端方的信中寫道:“兄衰病日增,行將就木,牛眠之區,去冬已卜得一段。”據其子袁克文記述,袁世凱自選的墓地在太行山中。他寫道:“昔先公居洹時,曾自選窀穸(音zhun xi,意墓穴。)地,在太行山中,邃而高曠,永安之所也。”袁氏後人最後討論葬於何地時,袁克文提出按其父生前的意願辦,但長子袁克定堅決反對,決定將其葬在彰德府洹上村旁。   對於袁世凱不歸葬項城的原因,比較一致的說法認為和他的身世、家事有關。   清咸豐九年(1859),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縣袁寨。他們家按照“保、世、克、家”來排輩分,父親袁保中有八個子女,長子世昌、次子世敦和兩個女兒為原配夫人所生,其餘四子皆是庶出,袁世凱行四,7歲時又過繼給了叔父袁保慶。袁世凱做山東巡撫時,他的母親劉氏病死在天津,靈柩運回項城之後,袁世凱的同父異母兄袁世敦以嫡子主持家務,他認為劉氏不是正房,堅決不準正門出殯,靈柩也不能埋入祖墳正穴和袁保中合葬。儘管袁世凱頗有權勢,但囿於倫理綱常,只能和哥哥爭執,甚至跪下哀求,也沒有得到袁世敦的許可。袁世凱最後只得另購墳地,才算讓母親安然入土,但也因此和袁世敦鬧翻了臉,盛怒之下與之絕交,從此永遠不再回到項城老家。   作為直魯咽喉、平漢鐵路重鎮的安陽,在袁世凱的宦海生涯中,可說是一處風水寶地。眾所周知,袁世凱早年考取功名屢次落榜,後投身行伍才逐漸發跡。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是甲午戰後的天津小站練兵,從此青雲直上,戊戌變法的第二年當上了山東巡撫,後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進入了大清朝廷的權力中樞。   1905、1906年北洋陸軍連續兩年舉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會操,其中1906年9月的會操是在彰德舉行的,袁世凱是閱兵大臣。這次會操是直隸兩湖等省陸軍的實戰演習,精選出來參加演習的北洋官兵有4萬多人,還有各國駐華-和記者500餘人參加。這是甲午戰爭以來北洋軍隊規模最大的一次亮相,也是袁世凱對自己家底的一次大炫耀,因此更被朝廷看作是棟樑之臣。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登天,與袁世凱有矛盾的醇親王載灃攝政,他發佈諭旨解除了袁世凱所有職務,令袁世凱“回籍養痾”。袁世凱自從和大哥鬧翻之後,就把彰德當成了自己的故里。這裡位於河南直隸交界處,交通方便,離京城也近。袁世凱小的時候,就知道安陽這個洹上村,相傳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誹謗,到洹上村隱居三年,後來商王親自到洹上村迎他復任。安陽也是袁姓名人--漢朝大將軍袁紹發祥之地,袁世凱覺得,洹上村對自己是一塊吉祥寶地,還在小站練兵的時候,他就買下了這裡二百多畝地,只是沒想到後來派上了用場。  妻妾子女  妻妾   元配於氏,長子袁克定   大姨太太沈氏,沒有子女   二姨太太李氏,長女伯禎、五子克權、七子克齊、十子克堅、十二子克度。六女籙禎   三姨太太金氏。次子克文、三子克良、三女叔禎、八女(早亡)、十女思禎。   四姨太太吳氏。四子克端、次女仲禎(嫁給了兩江總督端方的侄子)、四女(早亡)、七女復禎。   五姨太太楊氏。六子克桓、八子克軫、九子克久、十一子克安、五女季禎、十五女(早亡)、九子克久(娶民國黎元洪的女兒為妻)   六姨太太葉氏。十四子克捷、十七子克友、九女福禎、十一女奇禎、十二女瑞禎。   七姨太太張氏。沒有子女,   八姨太太郭氏。十三子克相、十五子克和、十四女怙禎。   九姨太太劉氏。十六子克藩,早死;女兒儀禎排行十三,續五姨太的女兒季禎嫁蘇州陸狀元家。   子   長子克定   次子克文(子:袁家騮1912~2003年 華裔美國物理學家。子媳吳健雄素有“東方居里夫人”之稱。)   三子克良   四子克端   五子克權   六子克桓   七子克齊   八子克軫   九子克久   十子克堅   十一子克安   十二子克度   十三子克相   十四子克捷   十五子克和   十六子克藩   十七子克友   女   長女伯禎(成年後嫁與清兩江總督張人駿的兒子)   次女仲禎(嫁給了兩江總督端方的侄子)   三女叔禎   四女(早亡)   五女季禎   六女籙禎(嫁民國總理孫寶琦的兒子)   七女復禎   八女(早亡)   九女福禎   十女思禎   十一女奇禎   十二女瑞禎   十三女儀禎(續五姨太的女兒季禎嫁蘇州陸狀元家)   十四女怙禎(怙禎嫁給了民國總統曹錕的兒子,後離婚去了美國)   十五女(早亡)   一妻九妾共生了17個兒子、15個女兒; 17個兒子又為袁世凱生了22個孫子、25個孫女,兒孫總和達79人。  歷史評價  袁世凱是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有功之人。袁世凱從1903年起在中國搞軍事現代化,在華北組建了6個師的新軍,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他先後僱傭了德國、日本的教官,並且辦了步、炮、騎、工兵,甚至設立了現代化的通訊兵學校。北洋系軍事人才濟濟,有5個先後當上了中華民國的總統或總理。袁世凱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建立巡警制度的人。   1900年以前,中國的城市裡沒有巡警,維持治安由駐防軍或衙役負責。租界出現以後,中國人看到西方的警察。1902年,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期間,在直隸省城保定建立了巡警總局和分局,並參照外國擬定了中國最早的《警務章程》。1905年,清廷在北京、天津也建立了巡警制度,4年後,全國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直隸總督任上,袁世凱推行新政的主要成績是支持創辦實業、發展商業,地點主要在天津。1900年以前,天津民族資本企業不過四五家,袁世凱重用周學熙,創辦直隸工藝總局,幾年後發展到一邊辦廠,一邊辦相關學堂,使天津成為中國北方的實業中心,其中機器造紙、織造、電燈、自來水、菸草企業,特別是年產水泥20萬桶的啟新洋灰公司,都是全國規模最大的。   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一個國際性的實業博覽會)上,參觀了直隸館的實業家張謇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袁世凱確能幹事,此人與別人畢竟不同,在工業上尤有擅長過人之處,遠遠勝過了江蘇。”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上創辦的各式新式學堂不下幾十所,除了小學、中學、大學,還包括專科、技術、師範、醫學、政治、軍事等多種學堂。1905年,他督修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他出面籌錢,資金很快到位,進口的鋼軌、枕木、機器、器材還都免了稅;他任命當年的“留美幼童”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辦路務。這段鐵路雖然只有170多里長,但途經居雍關、八達嶺,地形複雜、工程難度高。兩年後,袁世凱奏請朝廷任命詹天佑出任漢粵川鐵路總辦。此外,新易鐵路、中國和比利時合資建成的蘆漢鐵路,都有袁世凱的功勞。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0在“節制資本”思想的影響下,反對保護私有財產,而北京臨時0提出“保護私產”、“經營自由”。財產私有,主要表現在“土地私有”,當時大批旗人變相出賣土地,許多封建官地和公田轉到私人手裡。譬如,從1910年至1929年,黑龍江省95%的土地歸私人所有。   現在公認,民國初年有一個民族資本發展的“黃金期”。一方面,它是“一戰”造成的,另一方面,如果沒有袁世凱的近代化意識和對外開放,“黃金期”不可能形成。學者蘇全有認為,袁世凱的對外開放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自開通商業“特區”,擴大開放範圍;二是引進外資,尤其注重僑資。   北京民國0解除了呈請開辦企業的若干限制,從1912年到1914年這3年間,新開的工廠為4000家,民族資本興建的麵粉廠、火柴廠、捲菸廠、造紙廠以及採煤、冶煉企業,有了一個長足的發展。袁世凱自己更是新式工業的直接投資者和參與者,他投資了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和自來水公司並擁有股票。史學唐德剛曾斷言:儘管有私利交織其間,但袁世凱在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確實做了很多實事,比孫中山做得多。   以往對於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一般以負面居多,但是這些負面評價是否公允也被質疑。   袁世凱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清末一務實幹練的能臣,自小站練兵至接掌北洋,還有他建新學的學校,主張廢科舉,引進西方學說,又成立一支警察部隊,令中-警分離。袁世凱對中國的軍事和工業化,有很大的貢獻。   然而袁氏當國時期,為鞏固個人-權力,不守約法、解散過國會,使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失去在制度下健康發展的機會。但也有人認為民智未啟的當時中國,選舉要達到目的需要人民素質的提高,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袁世凱寧可壓縮軍隊,也要推廣全部免費的國民學校,即四年制初級小學。他反覆強-育的重要性:“凡一國之盛衰強弱,視民德民智民力之進退為衡。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則必注重於國民教育。”他還批准了一個試驗計劃,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對成人進行識字教育。 有人指袁世凱是暗殺-理事長宋教仁的元兇,但實際元兇可能是其他人;而無論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殺宋,此事成為革命黨人發動二次革命討袁的引爆點,結果造成了中國的南北0。   1915年袁世凱在日本外交壓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中國內政的“二十一條”要求中部分條款,使其政績蒙上汙點。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袁世凱及北洋0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嗣候袁氏違背民國公意,稱帝登基,遭到全國反對,至此袁氏之威望徹底破產。稱帝之舉堪稱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錯誤,雖然是君主立憲制度的嘗試。   有人認為,袁氏是一個投機分子。在光緒帝委以大任時,他卻投靠慈禧太后-。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掌握了清廷軍事大權,本應平定革命的他,反過來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使清帝退位而得任民國總統。這全是選有利益的一方投靠的行為。但也有人認為袁世凱是推翻滿清的功臣,晚清他主張立憲就從制度上瓦解了清朝貴族權力,後來直接逼宮,清帝退位,中國當時避免了南北0的局面,袁世凱本人堪稱中國的拿破崙或華盛頓。另外,袁世凱時期對教授和知識分子充分尊重,人民生活基本安康,輿論也比較自由,反袁言論在報紙照樣發行。而袁世凱去世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穩的住中國的統一局面,中國陷入了幾十年軍閥混戰狀態。   關於袁世凱的輓聯:   袁世凱的自輓聯:   為日本去一大敵;   -再造共和。   楊度挽袁世凱聯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原可作三復斯言   黎元洪挽袁世凱聯   華夏日重光,回思締造艱難,億兆生靈應感泣   勳名天不朽,太息受終危急,萬幾擘畫失師貲   馮國璋挽袁世凱聯   為天下痛,更哭其私,一柱存亡關氣運   如四時行,成功者退,千秋華夏仰威靈   駱寶善口中的袁世凱   (下文根據:駱寶善2006年8月19日在鳳凰衛視做的一期節目《:民國人物系列之袁世凱》進行整理)   (1)清末新政中的袁世凱   晚清十年的新政是當時中國當政的主流勢力在中國全面移植西方的生產方式、政治制度的一個努力。在新政當中,袁世凱是最中堅的力量,堅強的力量。《辛丑條約》簽訂不久,李鴻章去世,袁世凱被清朝0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是個少壯派,當年才42歲。清朝0這時候,任命他當山東巡撫,巡撫就省長了,他當山東巡撫才一年半,而且這個時候正是0媽去世,在那個“奪情”期間,就是過去按中國規定,父母去世,他要辭官回去三年守孝的,清朝0要他奪情,叫他繼續在這當官,還在他母親去世這個奪情期間,又把他從山東巡撫提升成為直隸總督,可見清朝0對他十分重用和信任。   他在直隸總督任上,全面地大刀闊斧地在河北省這裡進行了資本主義的改革。   在經濟領域裡邊,他在河北這裡進行了全面的倡導,推動實業的發展,就是建設工業,發展工業。比如說當時的灤州煤礦,就是後來的開灤煤礦的一部分了,像唐山的水泥廠,啟新洋灰公司,都是這時候他主導建立起來的。他還鼓勵民間,民營的資本大量發展工業,更可貴的是,他在直隸全省各州縣推行這種實業的建設。他常言,官可以不做,實業不能不發展。一直到他罷了官,回老家,他還多次表示,罷官不算什麼,但是實業救國是我念念不忘的一件事情。在軍事方面,大家都知道的,他編練的北洋新軍,那就是當時中國最近代化的軍隊。在政治制度方面,他首先在天津這裡進行了法制方面的改革,移栽西方的司法制度。在天津首先實行議會制度,然後在這取得經驗,向全省推廣,作為實行立憲,實行-的基礎措施。他在全國積極倡導實行君主立憲,他常言,官可以不做,憲法不能不立,那就說,我們的君主立憲是絕對要實行的。在文化領域,袁世凱在整個的河北省推行了新式教育的發展和興辦,因而取得了非常令人矚目的成就。他自己身體力行,創辦大學、中學、小學,在十年新政期間,就是到辛亥革命之前,他當直隸總督的這麼幾年,直隸這一省建立了有大學兩所,各種專門學校,類似於現在的中等技術學校有29所,各級師範學校有40多所,中學22所,在當時那是了不起的大事啊。   他還聯合了其他的地方督撫,比如像湖廣總督張之洞,湖南巡撫端方,一起聯合上奏摺,要求清朝0廢除科舉,結束八股考試,到了1905年,清朝0最終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廢除了科舉,就是不再八股取士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尤其是明清以來六百年的這種取士制度,人才錄用制度得到了徹底的改革。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啊。當時的讀書人都靠科舉吃飯啊,現在不考舉人、進士、秀才了,都要上新學了,那是一個很大的社會阻力呀,他們想了許多辦法,讓這個舊的考試和新學接軌,借用一個詞吧,是實現了這種廢除科舉的軟著陸,沒有引起太大的社會震動。   袁世凱深深知道,實行新政最重要的是錄用人才,是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他在新政期間,全面地培養新式人才,培養新式人才的首要的辦法是要建學校,學校的首要的主導力量是教師,那就大量地發展師範,培養教師,各種長期的、短期的師範建立了幾十所。自己培養來不及,就用請進來,派出去的辦法。當時日本是中國的榜樣,那是最成功的榜樣。而且日本離我國最近,還有同文之便,所以日本是大量派去留學生的地方。   可以舉一個例子,當時袁世凱請嚴修,是天津的一個大教育家,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創始人,請他來主持直隸的學校改革。嚴修接受了袁世凱的禮聘。嚴修提出說,我先去日本考察,回來我再接受你這個任命,袁世凱說,我有經驗了,前是,我請吳汝倫,他就說他去考察,回來他不幹,你先來上任,上任了,接受了我任命,你再去考察。嚴修40幾歲,那時候40幾歲已經是老頭了,他帶了很精幹的考察隊伍到日本考察三個月。早晨、下午,一天兩場到四場的考察,從日本的文部省到日本的幼兒園,大學、小學、中學,嚴修自己去,每一趟親自去,事必躬親,到那去,去訪問,去向人家的-請教。到小學、幼兒園,坐在那就聽人家講課,乃至於那些學生們的課外活動該怎麼做,該怎麼組織,他都事必躬親取經,那種精神啊,那種態度啊,十分令人感動,後世的人,能趕得上的,說實在的,就不多,不是沒有。袁世凱還大量地延納了海外的精英,同光之際,我們中國派出了第一批留美的學生,有一百一二十個人,這一幫人最先是被李鴻章接納到了北洋的幕下,他完全全盤地接收下來。   他在直隸總督任上有7個年頭,實際上有整整6年,1901到1907,然後1907年的年中,上調中央,去當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在六個軍機大臣當中,他的資歷最淺,但是他的才幹最高,管事也最多。當了一年的軍機大臣,到他1908年,他虛齡50,在北京這裡舉行了一個盛大的50壽辰的慶典,這時候袁世凱權傾朝野,紅得發紫,如日中天。但是好景不長,一個多月以後,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死了,就在帝、後百日大孝期間,當國的載灃對袁世凱下手了,找了一個藉口,說他腳有病,你回家休養吧,這就叫做回籍“養痾”,就是把他貶回到老家去,據說還差一點把腦袋給他砍了。這在袁世凱的仕途官場上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轉折,他正在0當中,那麼一下子把他打回老家去了。   到辛亥革命槍響之前,袁世凱被打回老家這個時候,過去被貶了官的人,他們的聲望很快沒了,但是隻有袁世凱在這三年當中,他的聲望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在逐節攀升,當時的朝野都希望清朝0重新起用袁世凱,就在這個背景下面,辛亥革命槍聲響了,清朝0又重新把袁世凱請出來,當湖廣總督,到前線去鎮壓革命黨。   十年前的庚子年間,榮祿手下的那個“武衛軍”五軍,全軍覆沒了,被八國聯軍打敗光了,只有袁世凱這個新建陸軍,神差鬼使地在八國聯軍攻打天津之前,清朝0調到了山東去,完整地保持了新建陸軍這一支力量,袁世凱也調到了山東當了巡撫,這個新建陸軍就成了後來袁世凱的政治資本和軍事資本。   辛亥革命一起,中國人,外國人,朝野,從皇室到革命黨,一致認為只有袁世凱出來收拾局面,這樣他順理成章地當了清朝0的最後一任內閣總理,當了民國的臨時大總統,當了大總統,後來去當皇帝,都是在這個機遇下起來的。   (2)二十一條並非稱帝交換條件   日本藉著歐戰之機向中國提出了二十一條。日本駐華大使日置益稟承日本0的訓令,進見袁世凱,提交了這個二十一條的條文。   好多史書,小說家也說,日在向袁世凱遞交二十一條文本的時候說,請大總統再高升一步,意思是說你接受二十一條,0本支持你稱帝,咱們達成這個政治交易,這說是袁世凱拱手-的最重要的根據。其實早在30年代初,王芸生在撰輯《60年來中國與日本》的時候,就指出這個說法沒有根據,不合事理,不可採信。袁世凱指揮了整個二十一條的談判過程,現在我們能見到的,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原本,二十一條的修正本,日本提出最後通牒的文本,這三本原本的東西,袁世凱在上邊用紅筆,就用硃筆,用墨筆做了批文,在許多地方做了重點的圈點,除了這些圈點之外,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條文的批示有70多處,長短的批文。指出牽涉到國家領土主權的絕對不談,日本在中國擴大權益,把勢力發展到長江腹地,發展到東南沿海的第五號內容,這大家都知道的,第五號內容絕對不談。這一條不僅不能承認,根本不能談,堅持住這一條不能談。他指示外交部,要認清當時強弱的懸殊,耐心談判,能夠談到對自己最有利的條件。同時說希望拖,把給日本的談判儘量地把時間拖長,因為日本提出是秘密交涉,他想用拖的過程當中,希望引起歐美列強的注意,進行國際的干涉。這樣一直拖了幾個月,拖到5月,日本提出最後通牒的時候,歐美國家沒有一個出來來支持的,甚至於像俄國還打算趁火打劫。袁世凱也徵詢了袁0文武們的意見,諸位說,咱們是接受,是給日本打一場,文武-們一致認為,只有接受,打不得。在日本提出二十一條的整個過程當中,國人仇日的情緒跟恐日的情緒,這兩者是同時存在的,仇恨,那麼仇恨日本人趁火打劫,提出這樣的苛刻的條件來滅亡中國,這種仇恨之氣確實是一股民氣,但是這個民氣沒有實力做後盾,這個民氣只能是一股窩囊氣。恐日的這個情緒,恐日的這個病確確實實是實實在在的,歷史回過頭來看,從1895到現在的1916,20年,在這20年當中,1895年一次甲午戰爭,中國打敗,大清王朝敗了,1905年,日俄戰爭,沙俄帝國被日本打敗了,日本趁打敗大清王朝、打敗俄國的那種餘威睥睨世界,連歐美都看不在眼裡,你中國算什麼。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他才敢那樣肆無忌憚的來欺負。   那麼,在這樣一個歷史條件下,唯一能做的,那就是用艱苦的談判,用艱苦的夠掙扎一點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在這樣一個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說換換別的勢力,換換別的人當政,當時也只能這樣了。所以最後二十一條-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接受了。五.九,國家定為國恥紀念日,說是奇恥大辱,這確實是。在五九簽字之前,五.八,五月八日那一天,袁世凱就向全國通報,不得已,只有簽訂了,這實際上是奇恥大辱,在國人說這是奇恥大辱之前,他都承認這也是奇恥大辱。當是這種談判,就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沒辦法。當時在國外,中國的留學海外的精英胡適,已經很成名的胡適就說,這個談判應該說在之前中國的歷史當中,是沒有過的,該柔的時候柔,該剛的時候剛,爭取了對自己最大的退讓了。王芸生在30年代初《60年來中國與日本》的時候也說,在回顧整個談判,袁世凱的指揮和領導,應該說是沒大錯的,當年的一些歷史學家,比如說陳恭祿的《近代史》啊,像這個蔣廷黻的《近代史》啊,也都肯定了,這時候二十一條的交涉。應該說這種結論,是中肯的。說他拱手-,起碼是沒有歷史依據的。但是後來接著二十一條訂立之後,他就馬上就稱帝了,而且這個政治交易啊,誰也很難保證他們沒什麼幕後的政治的交換。政敵們拿著作為攻擊他的靶子,這是理所當然的。   (3)稱帝是遺憾   袁世凱被後人指責最多的是他稱帝問題。其實袁的年號就是“洪憲”就是弘揚憲法的意思。當時倡導袁世凱君主立憲的許多都是知識精英、民主鬥士,如楊度、嚴復、劉師培、孫毓筠、李燮和、胡瑛等,嚴復還是第一任北京大學校長,也是《天演論》的翻譯者。他們認為君主立憲更適合中國的國情,相比而言君主制優於共和制,而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並不矛盾,沒有皇帝的國家未必就能實行民主。英日等國皆屬君-體,是事實上的民主政體,君主立憲是完全值得選擇的一種政體。當時國會的議題非常明確,就是更改國體,推行君主立憲,在給袁世凱的推戴書中說:“元首當視乎民意為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而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力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固請袁世凱稱帝,贊成中國改製為君主立憲國體。另外,中央大員、地方藩鎮、還有十九將軍,紛紛表態支持實行君主立憲。美國也支持袁世凱的君主立憲制。在洪憲前,美國相關部門經過反覆物色,終於在1913年2月以“卡內基基金會”的名義,向袁世凱委派了憲法顧問古德諾。古德諾是美國政治學家,曾任霍普金斯大學校長,是美國政治學會的主要創建人。袁世凱讓古德諾在-工作,兼任內閣憲法顧問。他從歷史、政治、法律、國際關係以及國民素質等方面,論證、比較了君主制與共和制的長短,明確表示,“中國如果採用君主制,比共和制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 “從共和回到君主,只要真正落實君主立憲的具體計劃就行了。”當時還擬定了《新皇室規範》,其中包括“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幷擔任重要政治-;永廢太監製度;永廢宮女採選制度;永廢各方進呈貢品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這些是典型的君主立憲法律條文。 但稱帝后遭遇了蔡鍔護-的聲討,也被後人屢屢指責和批評。這是他晚年留下來的最大歷史遺憾。  人物相關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有關資料記載,春節在中國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而現行的春節卻歷史很短。1913年,袁世凱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並同意春節例行放假。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在南京宣佈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隨即宣佈中國廢除舊曆採用陽曆(即公曆),用民國紀年。這樣做帶有改朝換代重新確立“皇曆”的傳統,同時也蘊含著向封建王朝徹底決裂的含義。不料,孫中山的這個建議,民間一時沒有接受,於是民間同時流行了兩種曆法,陰曆和陽曆。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間仍然過了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   在民國總統的正式選舉中,袁世凱獲勝,孫中山敗北。1913年(民國二年)7月,當時北京(民國)0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因當時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漢族節日列為全國節日不妥),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