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下水的逆袭 北京人最钟爱的重口味“老三样”你爱吃吗?

说起下水,估计有些人会躲之唯恐不及,而有些却又趋之若鹜专好这一口。要说北京人的气质里带着下水的味道,大概很多人会打我,可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炒肝和卤煮、爆肚,可以说是动物下水的“逆袭”,被称为“北京小吃老三样”,当然,是重口味的。据说大众点评网上注册的北京爆肚店就有700多家,让我们来看看北京人有多爱它们吧!

炒肝——“白水杂碎”的后裔

动物下水的逆袭 北京人最钟爱的重口味“老三样”你爱吃吗?

北京传统的早饭有一种是雷打不动的搭配,那就是炒肝配包子。说到炒肝,没吃过的人,可能以为是清炒、爆炒的肝尖之类。其实不然。有句老话说:“稠浓汁里煮肥肠,一声过市炒肝香。”

炒肝作为传统特色小吃,它的历史并不久远。北京第一家经营炒肝的店铺在前门外鲜鱼口,叫会仙居,现在已经没有了。旧时鲜鱼口的热闹,仅次于大栅栏商业街,聚集了众多字号。会仙居开业于清同治年间,掌柜叫刘永奎,是一家夫妻经营的小酒馆。小酒馆没什么上得了大席面的佳肴,有道口味独特的“白水杂碎”,招来不少食客。

动物下水的逆袭 北京人最钟爱的重口味“老三样”你爱吃吗?

据说,白水杂碎是用碱水把猪肝、猪肠、猪肺、猪心洗干净,猪肝切成片儿,猪肠切段儿,猪心切丁儿,然后附上作料,用文火慢炖。1900年庚子事变后,八国联军进北京,前门的商家几乎都毁于战火,但会仙居凭着这碗“白水杂碎”,一直经营下来。

恰好当时,有一位报纸总编杨曼青常常光顾会仙居,跟掌柜很熟,便给他出主意:把白水杂碎的心和肺去掉,加上酱,勾芡,名字就叫炒肝,这样可能吸引人。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叫炒肝,就说肝炒过。听取了他的建议,会仙居掌柜不断改进原料调料和工艺。

先将熟肠段放入沸汤中,再放入蒜酱、葱花、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切好的生肝放入锅中,用淀粉勾芡,最后撒上砸好的蒜泥,果真研制出了“炒肝”。

杨曼青是媒体人,在报纸上帮会仙居一宣传,炒肝便迅速走红。一时间,会仙居的炒肝带动了周围一片店铺卖炒肝。其中有一家名为“天兴居”的店,很快与其实力相当。到上世纪50年代,会仙居后人因经营不善,将店转租他人,一代名店从此黯然收场。天兴居后来居上,名声渐渐超过了会仙居。1956年公私合营,炒肝老店会仙居与天兴居合并,只留一个字号——天兴居。

动物下水的逆袭 北京人最钟爱的重口味“老三样”你爱吃吗?

一碗好的炒肝要颜色酱红、肝香肠肥、蒜香扑鼻、稀稠得当、不坨不澥。做法上一定讲究:猪肠切寸段儿,也叫“顶针段”,像老太太做针线活的顶针;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柳叶片”;蒜要捣成泥,讲究“吃蒜不见蒜”。

炒肝最主要的是勾芡,“勾”出来的炒肝晶莹剔透,而且几乎不沾碗。做炒肝细致,喝炒肝也有讲究。老北京人叫“喝炒肝”,不能说“吃炒肝”。正经的吃法是,用五个指尖托着碗下部,稍稍旋转倾斜,让炒肝自然流入口中,嚼完一小口,转转碗再来一小口。既不用筷子也不用勺儿,要的就是那份生活中的从容与自在。一碗炒肝喝完,碗内不留痕迹,芡汁沿着光滑的碗壁徐徐溜下,直至最后一口。

挑剔的吃主儿,冬夏两季不喝炒肝,因为冬天凉,伙计怕冷,收拾肠子敷衍了事;夏天热,内脏容易腐败发酵,气味难闻,放多少蒜都压不住。

喝炒肝搭包子是绝配,也是北京人最爱的早点之一。您甭问为什么,说到底就两字“讲究”,打爷爷的爷爷那辈就这么传下来的。

卤煮火烧——出身高贵的平民小吃

动物下水的逆袭 北京人最钟爱的重口味“老三样”你爱吃吗?

小肠、肺头剁段儿,炸豆腐切三角,煮着“井字刀”切的火烧,配上味道醇厚的老汤。上桌时,再加上香菜葱花、腐乳汁、蒜汁、辣椒油,就是一碗地道的卤煮火烧。用行话来说,一个菜底儿加二两火烧,再来一瓶牛二,真真儿是人生一大快事。

过去,一到数九寒天,北京的街头和胡同里就飘着卤煮的味儿。若是恰好经过,嘴馋的主儿,脚底下便走不动道儿。单从食材和品相上来说,味道厚重的卤煮不过是“独特”的下水,是贩夫走卒、粗条大汉们的美食。事实上,这款“穷人乐”的卤煮,不仅雅俗共赏,而且出身名贵。

爱新觉罗·浩在《食在宫廷》中介绍: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爷的喜爱,后来张东官就随乾隆到宫里做了御厨。因为张东官是苏州人,所以用配置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就叫“苏造肉”。

后来,“苏造肉”传入民间,而一般百姓吃不起肉,他们用廉价的猪下水代替五花肉,成了一道接地气儿的“卤煮”,流传至今。

动物下水的逆袭 北京人最钟爱的重口味“老三样”你爱吃吗?

据老辈人回忆,以前在四九城走街串巷讨生活的力巴伙计、蹬三轮拉洋车的主儿,靠“苦力”挣钱养家,每一天的辛劳下来,饿极了歇歇脚,就蹲在路边吃碗卤煮、喝上二两白酒,既解乏又解馋。

老北京有很多卖卤煮的馆子,有“卤煮三派”一说。分“杨老黑”、“凯琳”和“小肠陈”三派,各有风味。起初在虎坊桥的“杨老黑”属于家传手艺,口感脆嫩,在南城很有影响力;凯琳卤煮曾火爆一时,但命途多舛,在南城搬过好几个店;小肠陈一直生意红火,从前门的小胡同起家,如今已遍布北京街市。

在北京,不时能看到门框胡同百年卤煮的门脸儿。一开始,这条门框胡同,可不止卖卤煮的。

门框胡同北起廊房头条,南至大栅栏,是一条南北向很不起眼,长约百米宽约三米的小胡同儿。清朝《光绪顺天府志》中记载:“大栅栏,有小胡同曰门框胡同。”当时,胡同内有一个石砌的过街门槛,下面设置着石门框,所以有了这个称谓。

北京有句老话:“东单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可见,小小的门框胡同能与王府井、大栅栏旧时的CBD相提并论,凭啥?就凭小吃!门框胡同云集了年糕王、豌豆黄宛、豆腐脑白、爆肚冯、奶酪魏、炒火烧沙、同益轩羊肉、德兴斋烧羊肉……一家挨一家,简直是吃货的天堂啊。民国时期,这里有着“人闻香驻足,马知味停车”的魅力。鲁迅、荀慧生、尚小云、马连良、谭富英等文艺界大腕儿,都是门框胡同常驻的食客。建国以后,政府对这里的老字号实行了公私合营政策,很多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被收归国有,一些门脸儿也相继合并或关闭。

1985年,爆肚冯的后代在门框胡同重开旧业,瑞明楼、月盛斋等老字号也相继落户,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如今,这一带是人们来北京的必去之地,每到节假日就更加热闹。有时间,您也带着朋友一起去逛逛!

爆肚——它根本不是一道菜

动物下水的逆袭 北京人最钟爱的重口味“老三样”你爱吃吗?

北京还有“要吃秋,有爆肚”的俗语,说的就是老北京人贴秋膘除常吃大肉大鱼尝秋鲜儿外,还特喜爱吃爆肚。

虽然,在北京各大景点中,你都能看见“老北京爆肚”的身影,游客人手一碗浇上了麻酱的爆肚,排队的时候看看墙上写的爆肚简史,之后再发一张带滤镜的朋友圈,也就算是吃到了地道的北京味。

然而,你们吃的都是假爆肚。如果你去一家真正的爆肚店,菜单上是没有爆肚这道菜的,因为它根本不是一道菜。一家店的肚品至少要有5、6种,某些老店的肚品甚至多达13种之多。有的肚品要几个胃才能凑成一盘,相对稀有,赶不上好时候就吃不到,你要是问他什么时候能有,店员会告诉你,这可说不准——是真的说不准。

动物下水的逆袭 北京人最钟爱的重口味“老三样”你爱吃吗?

爆肚为什么能分出这么多品种?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国明介绍,早在清乾隆年间,等候自家大人下朝的随从们,常常聚在东安门附近吃爆肚,那时的爆肚还没有今天这么讲究,客人想吃哪个部位就切下来,当场爆好了就混着料直接吃。渐渐的,微服出访的贝勒爷们也爱上了爆肚,各位爷的口味不一样,喜爱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就渐渐细分,发展出了十三种不同品种的爆肚。

梁实秋先生在书中曾详细论述了爆肚的吃法。他说:“肚儿是羊肚儿,口北的绵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几部分;散丹、葫芦、肚板、肚领,以肚领为最厚实。馆子里卖的爆肚以肚领为限,而且是剥了皮的,所以称之为肚仁,爆肚仁有三种做法:盐爆、油爆、汤爆……”真是行家,不得不服。

动物下水的逆袭 北京人最钟爱的重口味“老三样”你爱吃吗?

动物下水的逆袭 北京人最钟爱的重口味“老三样”你爱吃吗?

“爆肚”是北京的平民食品,也是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北京城里就已有了,而盛行于清末民国时期。旧京时街市中的饭馆小吃店均有爆肚供应,也有在庙市及市场中设摊出售爆肚的。如在天桥有爆肚石,东安市场有爆肚王,东四有爆肚满,什刹海有爆肚张,大栅栏门框胡同有爆肚杨、爆肚冯,都很著名。最著名的老字号爆肚冯最早曾在清光绪年间就开设过名为“金牛隆”的百年老店,素以爆肚脆嫩,作料爽口为人称道,其水爆牛羊肚及调料堪称京城一绝。

老北京时很多社会名流与戏曲界名伶,如鲁迅、巴金、丁玲、张中行、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小白玉霜、梁实秋等都爱吃会吃这又脆又鲜香不油不腻的风味小吃爆肚,相传马连良吃爆肚时其调料只愿吃用醋与麻酱两样调配的自创调料。

旧京时一过了立秋, 尤其在整个的秋冬时节,北京人很讲究吃爆肚以调补脾胃,那几盘爆肚入肚,再要上一碗羊杂碎汤及两个刚出炉的芝麻烧饼一起吃,不少老少爷们儿还会来上二两二锅头,就着两盘爆肚慢慢品饮,嘿,别提有多美啦!

说明 : “京味儿”是北京晚报资深记者张鹏的头条号专栏,全部为原创文章,内容以名人专访、北京故事、人物特写为主。如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微信号zp5357976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