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李自成,明朝会不会灭亡?

文绍J


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会不会灭亡?答案是肯定的,就算没有李自成,明朝一样会灭亡。李自成不过是导火索,加速了明朝走向灭亡之路。下面请听有书君为你一一分解。

一、皇帝的原因

明朝的国威以永乐时最为强盛,可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失当措施,也部分源于永乐年间。

首先永乐在内府开设书堂,教宦官读书写字;设京营提督,让宦官监军;设立东厂,叫宦官刺探外事,使得宦官有了司法权。于是宦官权势渐重,最终导致宦官专权。

其次永乐因自身篡位上台,试图通过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以示宣扬国威,转移国人的注意力。可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无形中也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最后永乐还把大宁送给兀良哈,使开平孤立无援,无防御纵深,一处被突破就可直接威胁北京,使明朝完全陷入被动的地位,为北方的伦陷埋下了隐患。

到了嘉靖后期,嘉靖沉迷于炼丹嗑药,寻求长生不老之道,二十年几乎不理朝政。清官海瑞曾批评他:“嘉靖也,家家干净。”以形容百姓家徒四壁的惨状。

而万历期间,万历想废长立幼,受到群臣的反对。于是万历消极怠工长达几十年,借此与群臣对抗。

他不参加法定的礼仪;不递补高级职位,让官员看不到希望;不批示抗议的奏章;朝中派遣和官员升迁凭的不是道德或才智,而是通过抽签,由一根无关紧要的竹签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让人叹为观止。

接着万历皇帝还清算了张居正,导致张居正变法搁置,使原本因变法走上坡路的明王朝又滑向深渊,走向衰落。

随后又有天启、泰昌两任皇帝荒淫无度,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明朝再次滑向了更深的深渊。

最后到了崇祯时期,明朝已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崇祯徒有救国之心,却无力挽狂澜之能。

二、宦官的专权

作为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凡反抗他的人都被捕治,朝臣均无可奈何。

他还鼓动英宗御驾亲征,导致二十万左右的明军几近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经此一战,明王朝国力受损,国势衰落。

到了正德年间,又有宦官刘瑾专擅朝政、为所欲为、鱼肉百姓、收受贿赂、残害忠良。他还投皇帝所好,引诱皇帝沉溺于吃喝玩乐、疏于政事。

及至明朝末年,还出了个臭名昭著的宦官魏忠贤。他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岁”。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他还不择手段,大肆迫害忠良,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而人们敢怒不敢言。

这些宦官倚仗皇帝的宠信,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排除异己,弄权敛财,祸乱国事,给明王朝的统治带来一场又一场浩劫。宦官的专权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权臣和党祸

说起权臣,最具代表的是严嵩。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他权倾天下二十年,为巩固权势,不遗余力地铲除政敌。他还媚上欺下、窃权罔利,毫不将国家安危放在心上,以致鞑靼、倭寇之乱愈演愈烈。权臣之祸可谓误国殃民。

而党祸也是明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东林党、阉党、浙党、齐党、楚党之间只顾为自身或者集团利益争斗,不顾国家大计。激烈的党争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而明末皇帝又大都无力干预也无法制衡党争,只能任由党争祸国。

四、天灾人祸

崇祯初年,恰逢荒年,陕西延安有食榆树皮、石块的,甚至有父子、夫妻互相交换孩子为食的。

朝廷还屡次加赋,导致民穷财尽,引发了叛乱。开始有高迎祥,窜扰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四省。后来又有李自成,张献忠扰乱甘肃。而由于地方制度不当,导致流寇不能平复,北部沦陷,南方则有诸王争相自立。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皇帝荒淫无度、朝政腐败、国库空虚、宦官专权、权臣和党祸加上天灾人祸,明朝可以说不具天时、地利、人和,如此明朝焉能不亡?而李自成不过是导火索与催化剂,加速了明朝的灰飞烟灭,仅此而已。


有书共读


明朝的灭亡,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完全是万历皇帝的问题,万历皇帝犯下了2个大错误,最终导致事情再也无法挽回。

第一个就是,万历废除了官营养马政策,这在古代就是一个自杀政策。在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全军120万军队,只有战马4.5万匹。后来明朝开始发展官营养马,还有官营给马,寄养在民户,第3个就是从关外买马。

所以在永乐时期,明军光是边镇军队就有40万匹军马,京营部队也有16万匹军民,朝廷在民间寄养20万匹军马,另外就连驿站都有8万匹军马。整个明朝官营的军马在100万匹以上。

所以永乐时期,明军战斗力非常强。但是后来呢?我们知道,民间寄养军马,因为克扣压榨,最后失败了,还造成了响马起义。而官营养马呢,养马土地,逐渐被各个藩王占据成为各个王爷的农庄。

从游牧民族购买马匹,更是加钱从一匹马36斤茶叶,暴涨到1186斤茶叶,而且还是劣质马匹。到了,明朝边镇军马,已经从鼎盛时期的40万匹,下降到过去的不到五分之一。导致,明军战斗力锐减。

其次是,万历就座看,努尔哈赤的实力越来越大,而不是在其实力较弱的时候,给予打击。平衡女真各部的实力。到了,后金统一东北,蒙古各部也开始投靠后金以后,明朝就再也打不过对手了。

明朝99%的精锐部队都是满清歼灭的,如果没有满清全歼明朝所有精锐。几个李自成也打不到北京来。如果没有满清的历次歼灭战,李自成遇到的就是,洪承畴,袁崇焕,祖大寿,何可纲,孔有德,卢象升,耿精忠,曹文诏,吴三桂等等数十万明朝精锐大军,早就被灭多少次了。


烽火观察


答案就是一个字:会。

↑李自成只是破产农民的代表,代表了千千万万的破产户↑

就算没有李自成,明朝末年也已经走到崩溃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望着满朝文武,内心是痛苦的,也是迷茫的。他一定想不到,明朝末期的崩溃,是由“万历中兴”为肇始的——没错,张居正改革为代表的万历中兴,吐出了大明王朝最后的一口气。

现在有很多网友对张居正非常推崇,认为他是大明王朝最厉害的宰相,这个评价并不为过,但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张居正并没有提升大明王朝的经济建设能力,他只是一个超一流的,务实的理财专家。

张居正的改革核心是整理税制,增强政府的征税能力,由于他能力太强,政策稳准狠,基本把民间逃税和偷摸发展的道路堵死,相当于榨干了大明王朝的税基。

↑张居正改革并没有增强大明国力,只是增加的税收剥夺↑

张居正推动了土地清查工作,分三年丈量全国土地。在此之前,为了尽可能逃税,民间想方设法隐藏土地面积,可是张居正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清查后土地数量达到了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明孝宗时期的测量数据多了足足三百万顷。

同时,由于明朝晚期官僚系统已经彻底腐化,他们借着张居正改革之名,使劲折腾,涸泽而渔,大大降低了民间抵御政府加税的能力,为以后民间经济崩溃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战争,明朝末年仍可以维持比较长的时间,可惜,自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就没有消停过,先是“万历三大征”——播州之役,宁夏之役,以及抗日援朝的朝鲜战役(打败的可是丰臣秀吉),虽然都取得了辉煌胜利,但军费猛涨,成为巨大的经济负担。播州之役花费200万两白银,宁夏之役花费180万两白银,朝鲜战役花费高达780万两白银。

当时借着张居正改革积攒的家底,明朝中央政府不但足额拨款,而且打完这三场战役后,还留下了不少余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据万历年间户部统计,皇室的花费巨大(暴富心态),万历三大征结束后,财政赤字达到一百万两,但此时明朝征税能力还算运转正常。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是大明王朝的催命符↑

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后金政权,两年后,正式宣誓南征大明,从此,大明王朝陷入了苦战,伴随着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然后就看到,大明王朝加税的步伐根本止不住了。努尔哈赤起兵这一年,辽东边境军饷猛增三百万,面对巨大的财政消耗,户部能做的就是利用张居正创立的征税系统,不断加税。

努尔哈赤起兵第二年,除了贵州和北京周边八个府之外,全国每亩土地增加三厘五毫银子,总共多收了两百多万两白银。

次年,每亩土地再加税三厘五毫。

又过一年,每亩增加税收二厘,这次是兵部和工部直接联合请求的,前者招兵买马,后者制造军械。

↑崇祯帝接手的是彻头彻尾的烂摊子↑

等到崇祯帝朱由检继位的时候,早已经不再是富家子弟,而是破落户了,偏偏又赶上了天灾,之前的屡次加税严重伤害了民间的经济自保能力,天灾发生后,全国一片混乱,多地出现大饥荒,甚至卖儿卖女,易子相食的情况也出现了。为了对付后金的威胁,大明王朝一共花费了上千万两白银,还是没取得胜利。

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张献忠们纷纷涌现,更加加剧了大明的财政压力。朱由检和他的部长们,为了对付内忧外患,仍然不得不选择加税,先是每亩增加三厘,第二次加税时,卢象升要求向官宦人家征收十分之一的田赋,这意味着民间已经基本被榨取干净,只能把手伸向官宦集团了。

↑与其说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不如把锅分给万历皇帝↑

也就是说,大明王朝末年进入了这样一种循环:为了对付内忧外患,不得不疯狂从民间吸取财富,而这又导致民间纷纷破产,李自成们纷纷涌现,他们正是破产农民的代表。而随着李自成们的出现,大明王朝的税基严重减少,更加减少了政府征税能力。

一方面,越打经济越穷,另一方面,越打敌人越多。

别说朱元璋再世,就是神仙下凡,也挽救不了大明王朝了。

没有李自成,还会有张自成,没有张献忠,还会有李献忠,谁把这些可怜的老百姓逼到了对立面呢?谁就要承受一切被毁灭的后果……


我见青史多妩媚


首先一个王朝的兴衰有其自然规律,个别历史人物的出现只会起到加速或延缓这种规律的作用。明朝作为最后一个大一统的汉人王朝,其覆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李自成仅仅是这些因素中的一个,即使没有李自成出现,明朝同样会灭亡,只不过灭掉明朝的会可能是张三、李四或者王二麻子。

史家有云:“明之亡,亡于党争”,明末天启年间东林党和阉党之间斗争,导致朝局混乱,政令不通,甚至军备废弃,边防松弛。甚至在崇祯年间魏忠贤处死、阉党覆灭之后党争依然没有停歇,反而是愈演愈烈。党争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尽管崇祯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军事或政务上的英才,比如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等,但是他们非但没有完成挽狂澜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历史使命,反而落得个蒙冤遇害或者战死沙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党争的缘故。

灾荒连年是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综观崇祯一朝十七年间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蝗、涝、风、雹、震、雪等一应俱全,其中旱灾更是连年发生,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华夏近五百年所未见。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善良朴实的民族,只要还有一口饭,还有活路的情况下他们也绝不会铤而走险去造反。然而灾荒严重造成民不聊生,再加上朝廷腐败,赈灾不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席卷神州大地,李自成、张献忠们也就应运而生了。

异族的入侵同时也加剧了明朝的灭亡,有限的军队和优秀将领不得不在抵御关外的皇太极和关内的农民起义军之间来回奔走,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只能保一时安宁,终究会被人打开缺口,既是不是李自成攻破京城也有可能是其他人。


环球网


很明显,明朝不会灭亡,你们信吗?说出来我都不信。算你们有福了,在我根据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还可以免费赠送你们四个问题的答案。例如,袁崇焕不死明朝会怎样,孙承宗不死明朝会灭亡吗?还有没有清军或者说没有天灾明朝会灭亡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会!一定会!

你年轻的时候买了一个房子,他的使用年限是60年,假如你能活到90岁,还能活65年。在你35岁的时候,房子漏水。你45岁的时候,房子有裂缝。随着你年龄的增长,房子需要修补的地方也越来越多。直到你85岁的时候,你还依恋着这房子。觉得还可以修,还可以住。可是在外人看来,这个房子在外面被人当成危楼,写上了一个大大的拆字了。



崇祯还想在这个摇摇欲坠的危楼里住下去。可是他周围的居民,李自成,后金和天灾看不下去了。怕这危楼砸到自己,决定帮崇祯拆掉这房子,重新建一个新房子。让你们说,这个房子最后的拆除是因为李自成?还是因为清朝?还是因为天灾?都不是。是因为承包商。而这时上天就是承包商。看着崇祯可怜兮兮的住着那个危房,索性帮他一把,把明朝给灭了。而李自成,明朝,天灾都是上天的指示。是因为这房子确实不能住了,年限到了。


如果李自成和清朝面对的不是末期的崇祯,而是他的祖宗,朱元璋。你让他们随便来,管他一个还是十个。统统打的他屁滚尿流。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正有一腔热血不知道干点啥呢。但是崇祯面对的是,关门的几十万农民军,关外清朝的数十万骑兵。而他身边的臣子,为了党争吵个不停。再加上陕西,河南两个大省大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他却还不得不像他们多征赋税去打仗。想到这些你就能明白,明朝现在其实只需要一根稻草。农业大国,怎么会缺少稻草呢?李自成便充当了这个角色。



综上,不管是谁,不管是天灾人祸。只要单个拿出来,基本上都不行。因为明朝气数已尽。感谢您的阅读,觉得有什么不同观点,可以留言讨论。


小庆听歌


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当时的明朝处于一个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是财政危机。李自成是怎么逼上梁山的呢?因此裁撤驿兵,为什么裁撤驿兵呢?因为穷。明朝财政自嘉靖皇帝的时代便出现危机,《明史•食货志》记载:“世宗营建最繁,十五年以前,名为汰省,而经费已六、七百万。其后增十数倍,斋宫、秘殿并时而兴。工场二、三十处,役匠数万人,军称之,岁费二、三百万。”如果按照增长10倍来计算,嘉靖每年用于营造宫殿、宗教场所的钱便有7000万之多。

《世宗实录》记载,“帑储大较不及十万两,而边臣奏讨日棘”。基本上是掏空了明王朝前中期积累下来的家底。后来,经历了万历三大征,明朝财力更加消耗,所以明末产生恶性循环,为了与后金、李自成、张献忠作战,就必须扩军养兵,这些都需要钱和粮食,就要向百姓摊派,百姓无路可走,就投奔李自成,明朝就得需要更多的兵,然后就是恶性循环了。

二是军事危机。这点就不用多说了,明军的战斗力自万历后期开始,便大幅度滑坡,1566年广东河平县岑冈李文彪、李珍父子起义,规模不过数千人,当地政府给朝廷上报,表示若要消灭这支起义军,“兵非三十万,银非百万两不可。”固然有地方的夸大其词,但从某种角度,也是暴露了明军的战斗力滑坡。腐败也深深腐蚀了战斗力,杀良冒功、贪污军饷的事情比比皆是。

所以,即使没有李自成,明朝也会被自己拖垮。


历史有妖气


虽然很多人都在说,明朝是亡于李自成,也有人说明朝是亡于清朝,但最残酷的事实是,就算没有李自成,甚至辽东也没有清王朝,如果明朝没有改变自张居正过世后一个短板毛病,它的灭亡也是必然的。真正害死明朝的,既不是清朝,更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到死都没有改的大毛病——严重的经济崩盘。

如果乍一看晚明的政治经济民生,经济崩盘这事情,似乎和明朝根本不搭。十七世纪的明朝,不止是一个政治无比黑暗的时代,更是经济空前活跃的时代,当时南方主要城市的经济水平,要远远高于后世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就连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北方,以《豫变纪略》等史料形容,在后来发生大乱的河南,天启年间还是一片繁华,工商业经济十分繁荣。要是单看这些,根本想象不到明朝会乱成这样。

▲ 李自成水淹开封

可是,明朝最严重的经济崩盘现象,就藏在这繁华里:民间工商业空前发达,但是国家财政却无法从强大的工商业里收取应有的税收,甚至出现了工商业越发达,明王朝就越发穷困的咄咄怪事,直到这个王朝彻底灭亡。

这个情况,可以打一个比喻:一个老板想开一家农场,下面的员工们苦心经营,结果农场就是个空架子,反而是附带在农场的超市最赚钱,但是赚钱的超市,收益却绝到不了老板手里。明王朝,就是这个倒霉的老板。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从张居正改革起,明朝就进入了经济转型期,新型的一条鞭法增加了国家财政,却也把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解放了出来,工商业蓬勃发展,国家农业税越来越少,那么工商业呢?把持工商业的东林党们,又怎会允许朝廷来动自己的奶酪,于是恶性循环就不断上演,明朝抗清没钱,平叛没钱,为了筹集军费,既然工商业征不到税收,就只能征农业税,然后北方就沸反盈天,直到彻底灭亡。

这样一个经济转型的坑,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成为明朝没有越过去的天堑。缺乏改革的勇气,最后就是这样困在坑里灭亡的结局!


我们爱历史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问题:明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外因是什么?

答案是“明朝小冰期”

正是由于“小冰期”导致了后来的三个严重问题:

1、明朝收支失衡加重财政负担,最终明朝崩溃。

2、明朝各地气候反常,百姓无法生存,走投无路,就掀起空前绝后的农民起义。

3、后金疯狂进攻明朝是因为“小冰期”导致东北气候不适,他们疯狂地向南扩张寻求生存空间。

以上这三个后果因素最终敲响了明朝的丧钟。

那么,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可以击溃清军吗?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在没有小冰期的背景下如何能没有李自成,二是即使没有农民起义明朝那什么战胜清军。所以答案是悲观的。

事实上,就算没有李自成的出现明朝都不可能击败满清。原因如下:

1、关内的李自成已经按捺不住了

我们先看下李自成的情况,朱元璋建立么明朝后放弃了宋元以来的重视农业主义政策、对商业进行严厉打击,朱元璋将明帝国的主要精力重新放在农业之上。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古代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根基。朱元璋执政时期重视农业发展,而且弄得非常好,全国各地都是粮食满仓,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到明中后期,由于“小冰期”的影响,气候异常,导致北方颗粒无收,老百姓无路可投,到处出现抢粮食的情形。在这种背景下,出现李自成是必然的。,就算没有李自成,也还会有张自成,王自成等等。

2、万历、崇祯时期,粮食危机

首先是军队,无论是北方的边军,甚至东南的水师,缺粮都越发严重。一旦粮食供应不上,明末王朝的做法就是简单粗暴的裁军。以明末名将卢象升的话说,明军每次列队,都是“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也!”缺粮到如此地步,谈何战斗力!

如果说军粮缺失是腐败等因素造成,那么民间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北方各省粮仓早就见底。以万历晚期一些大臣们的奏报说,华北地区昔日储备雄厚的预备仓,最多也就是几百石粮食,有的预备仓竟然都成了荒屋!进屋瞧见的都是老鼠。

明中后期皇帝漠视粮食危机的重要性,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再加上当时出现“小冰期”,就算没有李自成,明朝灭亡也是必然的。


牛耳历史


这个问题在有一期问答(为什么明朝坚持了276年,而清朝只有268年,很难有300年的王朝)中我也做过回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那一期有好多精彩答案。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我看了好多人的回答,说实话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搬百度答案。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这个问答,

第一:从人物上来讲,李自成是从名义上推翻了明王朝,他最先进的北京城,可以说是李自成一手覆灭了大明王朝,推翻了大明王朝的正统地位,使的国家中其余的野心者有了借口理由起兵造反,如吴三桂之流;


第二:从时间的维度来讲,自神话时代起,一直到清朝灭亡,就算没有某人某事也没有永远不落的王朝,时间就是最大的敌人,不管是人还是王朝,最终的结果都是灭亡。

李自成的成功说白了就是明朝经过270年的风风雨雨,既得利益者与失去利益的人形成了强烈的不平衡,李自成没有造反前那是明朝的驿官,就是现在的快递人员,结果赶上了国家裁人,心里极度不平衡。

所有王朝的灭亡说白了就是两种原因,第一:既得利益者占据过多的资源,导致社会紊乱,失去利益者为了追回属于自己的利益而发动战争,如李自成之流;

第二胸怀大抱负者(野心家)不满足自己现有的资源,为了得到更好的资源而发动战争,如满清攻打明朝,日本侵华战争。。。。。。所以不管有没有李自成,明朝必亡!!!!


一元复始


我换一种问法,如果没有李自成,是不是就没有农民起义或者农民都会老老实实的,就算是饿死也要忍耐下去?



当然不会啦,农民起义又不是李自成搞出来的,李自成是后加入起义的,在李自成之前,农民起义已经是如火如荼,在北方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起义,农民起义的扩大已势不可挡。另一方面,明代土地制度已严重激化,大量农民沦为佃农或流民,贫富矛盾激化。政府日益腐朽,明朝君臣的腐化已经到骨子里了,加上边患费用与王室费用,政府对民众的盘剥已经使人民苦不堪言,再加上天灾的影响,大量民众纷纷破产,吃不上饭,无家可归,不得已纷纷走上了造反起义的道路,于是就有了明末农民大起义。所以,明末的起义只会规模越来越大,而不会减小,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民只会越来越惨,因为土地都已经被地主给兼并了,这和李自成无关,只和明朝有关。所以综上无论有没有李自成农民起义,都会产生,都会扩大,都会继续。所以才会出现农民军越打越多,杀了一批,又多一批。把农民军打到几个人,过不了多久又一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72路义军很多都是打散了又重组,重组了又打。总有人饿着肚子,因为农民纷纷被迫参加起义,因为农民都活不下去了,对朝廷失望了,因为农民要抗争。



下面有人说如果没有李自成老百姓就会安安稳稳过日子,放屁,明末到底有多惨,自己不会去看吗?以前写过一个明末农民的生活,折骨为食,吃土,吃小孩,这种情况下怎么过下去啊?起义是被迫的选择。前几天还见到一个明吹说农民起义是因为太平日子过久了找点刺激?脑残吧,这是掉脑袋的活,是争取生存的日子,是没法子的事。记住,中国的农民是最具有忍耐性的农民,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对不会站起来,给自己维护权利,他们只会忍耐,只有忍无可忍,才会去干掉脑袋的事。



那我们再来看看李自成对农民起义的作用。李自成确实是个人物,农民军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他功不可没,也正是在他手上,农民军拥有了和明军正面叫板的资格,对于明朝的灭亡,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他,农民军可能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盘散沙,明王朝也不会在几年之间君死国灭

。但他不可替代吗?

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向前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人的力量在整个历史中是有限的,或许他可以让车轮走得更快,或者走的更慢,但是他不能让历史的车轮倒车或者是拐弯。李自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但没有他,并不能改变明王朝的灭亡的必然结果,明朝已经烂到骨子里了,或许他今天不会被推翻,但明天就说不准了。如果没有李自成,农民军可能还是一盘散沙,农民军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被击溃,农民军想不出优秀的谋略去打败官军。但野心家是总会有的,随着农民起义的扩大,总会有一个厉害的人物,逐渐控制整个农民军,逐渐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一方枭雄,逐渐打败明朝,最终将明朝灭亡。历史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有没有自李成,只是决定明朝灭亡在谁手上,而不决定明朝是否会灭亡,明朝的衰亡不可避免。还有人会说万一明朝出现了个改革家,没有李自成,明朝有时间改革,使农民吃饱饭,起义就会平定了。我只能说你想太多了,到了这个时候,土地已经集中到一定程度,要想让人民拥有土地,只能重新均田,也就是说要把地从地主手上拿出来,这相当于是和整个统治阶层作对,就皇帝自己都是一个大地主,他皇庄土地那么多,舍得给别人吗?所以张居正失败了,张居正的改革就是逆土地集中的趋势,如果想要改革,皇室,王族,士绅,这些人的利益都要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觉得可能会改革成功吗?所以到了王朝末期,要想减少土地矛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是逆制度的,所以明王朝只能延续本来的趋势,一步一步的走向灭亡的深渊。而

随着土地兼并的扩大,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民起义的行列之中,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明王朝在起义的浪潮中不断消耗自己最后的生机,最终灭亡,由新王朝重新开始均田平分土地,这是封建土地制度不可避免的结局。

所以综上,即使没有李自成,农民起义还会发生,还会扩大,最终明王朝亡于农民起义,区别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而不存在结果不同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