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不是摩拜、ofo的终极目标,卖东西的摩拜你们还骑吗?

虽然都说零售的利润空间很小,但是为什么大家都争着进入这一行,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的品类有着消费频次高这一特点。因此,有不少行业在中间转型的过程中都会试图插一脚零售,毕竟它与人们的生活离得太近了。

涨价不是摩拜、ofo的终极目标,卖东西的摩拜你们还骑吗?

共享单车行业也是如此,在烧钱、圈地大战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上百家共享单车迎来的是灰飞烟灭,只剩几家独占鳌头。在大家都以为它们已经迎来了胜利的时候,其实它们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如何盈利成了它们的下一道坎。而月亏1500万,年亏50亿等消息更是压得他们喘不过来气,在不断地涨价后,摩拜悄悄地在APP内上线了摩拜商城,主要是售卖线上的一些商品,比如网易严选的。

虽然只是少数品类,但摩拜上线摩拜商城的意图却显而易见,就是为了流量变现。 但是,共享出行去做电商,可行性究竟有多大呢,不妨试想一下,你在用APP扫码骑车的时候,会不会点进它界面上的周边商品,会不会一一浏览后进行购买呢?虽然不敢说绝对做不成,但是难度太大了。

涨价不是摩拜、ofo的终极目标,卖东西的摩拜你们还骑吗?

首先就是消费场景的不适合。共享单车的出现针对的就是短距离的出行,它是一个即时性的需求,这也就是说只有我在有需要的时候,我才会打开APP进行扫码、开锁、骑车,中间其实是不存在一个时间上的空白期的。

用一个很直白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电影时,会有一个候场的碎片化时间,正是因为这个空白时间的出现,才让抓娃娃机能够在各大影院存活下来,它靠的就是人们在时间上的一个空白期。另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在骑行的过程中打开手机去选购。

其次,就是APP定位的问题。摩拜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出行工具,那么它的APP就不可能给人留下一个购物的印象。所以说,任何一个东西不在于它本身是什么,而在于它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以及消费者对它的定位是什么。

涨价不是摩拜、ofo的终极目标,卖东西的摩拜你们还骑吗?

另外,最初在抢占市场的时候,摩拜为了获取用户,在多个渠道进行截流,这些其他的渠道不可能再在摩拜单车的基础上留一个商城的入口,太深的入口对于用户来说就是鸡肋。多渠道获取的用户并不代表APP的安装量,所以,真正能够看到线上商城的用户只有那些用APP打开的人。

最后,就是用户的精准定位问题。在电商界,最近一直在提的就是要给用户贴标签,精准地给用户画画像,这样才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使用户得到更好的购物体验。因此,通过线上线下打通、各项技术,比如支付、人脸识别、指纹等来积累用户信息,试图实现千人千面。

但是,这一点对于摩拜来说太难了。它的用户基数很大,其中不乏学生、白领、商务人士等等,但是却没办法对用户进行一个精准的定位,也没办法进行层次的划分,那么它就没有办法进行主动推送来进行获客,只能以一种被动的状态来等用户进行选择。

涨价不是摩拜、ofo的终极目标,卖东西的摩拜你们还骑吗?

这一点不仅局限了它在品类上的扩张性,它的获客速度同样也没有办法达到指数级的增长,这也就是说,自己虽然拥有很大的流量,但是却没办法将其变现。而这不仅仅是摩拜一家的问题。

电商界早已经是百花齐放,此时要想进入,要么是另辟蹊径,以快狠准的方式杀出一条血路,要么就只能小打小闹一番后,默默落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