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沒有「裝逼」屬性的咖啡,在中國會好賣嗎?

即便咖啡大熱,但產品沒有逼格、態度卻很“牛X”的公司,在中國未必能掀起波瀾。

正文共:3934字

預計閱讀時間: 10 分鐘


一杯沒有“裝逼”屬性的咖啡,在中國會好賣嗎?



這個夏天,無論你喝不喝咖啡,你的好友圈都註定被咖啡刷屏。

先是雀巢收購了美國“國民咖啡”星巴克零售咖啡業務;緊接著可口可樂全資買下英國“國民咖啡”Costa;如今,漢堡王旗下的加拿大“國民咖啡” 蒂姆·霍頓斯(Tim Hortons),也將來到中國。

據報道,蒂姆•霍頓斯將和笛卡爾(Cartesian)資本集團合作,計劃未來十年在中國開設超過1500家分店。

蒂姆·霍頓斯進入中國市場以後,將保留全線咖啡產品,但會在菜單方面進行重新定製。其另一大賣點“甜甜圈”,在中國或將被“弱化處理”;粥類及抹茶類甜品將會出現在中國門店的菜單裡。

在加拿大,蒂姆·霍頓斯是“廉價”、“便捷”的象徵,併成功“打敗”了星巴克。這一切,在“裝逼是剛需”的中國市場,會再次發生嗎?

“國民咖啡”再入華

五十多年前,加拿大冰球傳奇人物蒂姆·霍頓(Tim Horton)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創立了這個主賣咖啡和甜甜圈的連鎖店。最早的時候,咖啡和糕點的價格僅為10美分左右。

現今,這個被顧客稱為“Tims”的咖啡店已經在全球擁有約4,600個店面。在北美地區,無論是購物中心、高速公路出入口,還是大學、醫院等等,蒂姆·霍頓斯的身影可謂是無處不在,同時還設立了許多24小時營業店。

2014年,美國快餐連鎖店漢堡王併購了蒂姆·霍頓斯,併成立了全球第三大快餐運營公司——餐飲品牌國際公司(Restaurant Brand International)。


一杯沒有“裝逼”屬性的咖啡,在中國會好賣嗎?


這一併購舉措加快了蒂姆·霍頓斯在全球的擴展,目前已在加拿大、美國、墨西哥、英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阿曼和菲律賓開設了近4600家分店。

收購後,蒂姆·霍頓斯成為餐飲品牌國際公司營收的主力軍。去年餐飲品牌國際公司的主要收入大增,其中超出70%的收入來自Tim Hortons加盟商支付的原材料費、設備費用、租金(接近10%的店面銷售額)和特許權使用費(3%-5%的店面銷售額)。

很難說蒂姆·霍頓斯在這個時間點準備進入中國是否明智,事實上這家成立於 1964 年的品牌在加拿大本土就正面臨巨大考驗。今年,母公司和加盟商之間衝突不斷,員工福利的削減也引來了員工和民眾的強烈反彈。

在一項每年都會進行的“加拿大最受尊敬公司”的年度排名中,今年蒂姆·霍頓斯排在了 50 位,要知道 2017 年蒂姆·霍頓斯在這個榜單上排名第 4。

或許是麻煩不斷的蒂姆·霍頓斯意識到在加拿大很難有上升空間,於是它的目光“順理成章”地投向了中國。畢竟,看到中國咖啡市場這麼大塊蛋糕,誰不眼紅呢?

根據市場和消費者數據提供商Statista的數據,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咖啡和茶消費量將從2015年的69.3萬噸增加到75萬噸。僅上海就有六千餘家家咖啡館,小型連鎖店,獨立商店和麵包店正在爭奪市場份額。

研究公司Mintel表示,到2022年可能會從去年的600億元增長到790億元人民元(118.4億美元)。

“未來幾年,中國的人口和充滿活力的經濟為蒂姆·霍頓斯帶來了極好的增長機會。”在入華聲明中,蒂姆·霍頓斯總裁亞歷克斯·馬塞多(Alex Macedo)毫不掩飾對中國市場的期待。

據外媒報道,他的這份信心,來自於蒂姆·霍頓斯在加拿大華人社區受到的歡迎。

不過,北美華人社區和國內華人的消費習慣真的相似嗎?起碼在消費者看來,如此簡單地把加拿大華裔的消費習慣和國內華人劃等號,欠缺考量。

“加拿大華裔接受蒂姆·霍頓斯咖啡,是他們身在異國、主動了解和接觸的結果。在中國,其品牌文化很難得到認同。漢堡王在中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名稱的直觀性,而非其品牌內涵。”業內人士向快消記者表示。

對於大多數國內消費者而言,蒂姆·霍頓斯的出現,不過是紛雜的咖啡市場上,又出現一個新的競爭者罷了。

“不夠格”的競爭者

過去的十幾年裡,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如同“現金收割機”般地攻城略地。公開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星巴克在中國擁有2936家門店。星巴克計劃每年在中國開店數量500家,目標在2020年星巴克門店數量達到6000家。

隨著星巴克在中國門店的不斷增加,且回報率還在逐年提升並高於其它國家。中國在未來將超越美國,成為星巴克全球收入佔比最大的市場。

雖然蒂姆·霍頓斯在加拿大市場上打敗了星巴克。不過,在很多消費者眼裡,想要在中國市場挑戰星巴克的“霸主地位”,它“還不夠格”。


一杯沒有“裝逼”屬性的咖啡,在中國會好賣嗎?



一位咖啡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中國的咖啡市場還是一種“讓白領消費得起的奢侈品”,並沒有成為大眾消費品。於是乎,全世界的大小咖啡店,在中國都開始走“逼格”路線。

相比之下,蒂姆·霍頓斯走的,是一條“沒有逼格,只有更低”的價格路線,堪稱“奇葩”。

記者就蒂姆·霍頓斯的產品定位相關問題,採訪了數位外籍人士和加拿大華人。

一位在加拿大哈密爾頓生活的華人告訴快消記者,不同於定位高檔咖啡店的星巴克,蒂姆·霍頓斯的核心是一家便利的快餐店。“好處是,它(蒂姆·霍頓斯)無處不在,而且價格只有星巴克的一半左右。”

蒂姆·霍頓斯前員工簡妮莎(Janessa)認為,蒂姆·霍頓斯的賣的是“簡單咖啡(much easier to order)”,面向的是沒有受過咖啡教育的人群(coffee uneducated)。“顧客只需要說‘黑咖啡’就行了,他們大多不在乎是否在咖啡裡添加奶油或糖。”

來自Coddict公司的咖啡專家弗萊德里克認為,蒂姆·霍頓斯的競爭對手應該是麥咖啡,而非星巴克。他認為,蒂姆·霍頓是一個低端(low class)、沒有客戶服務(no customer service)、甚至沒有舒服的座椅和Wi-Fi的“用貨元交換工業產品的場所”。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蒂姆·霍頓斯真正切入的,並非是以星巴克和COSTA為代表的高端咖啡市場,而是以麥當勞旗下麥咖啡為代表的中端咖啡市場。“甚至,比麥咖啡還要接地氣,畢竟麥咖啡還沒有賣粥。”

不過,蒂姆·霍頓斯的低價線路,在中國市場未必一帆風順。畢竟,今年大火的瑞幸咖啡已經將低價和贈飲活動玩到了極致。更何況,中國市場是一個全世界複製性最強的市場。有一個瑞幸站出來,就會有千千萬萬個“瑞幸們”接踵而至。

前有埋伏,後有追兵。蒂姆·霍頓斯想要在中國咖啡市場分得一杯羹,難度不小。

蒂姆·霍頓斯聲稱,未來十年裡將在中國開設1500家門店。這很“美好”。但問題在於,無論採用的直營體系還是加盟商體系,蒂姆·霍頓斯都將面臨不小挑戰。

在直營擴張體系下,蒂姆·霍頓斯“1500家店”的野心,很難在十年內完成。

快速擴張是難題

放眼Costa,太平洋咖啡在中國的十幾年,各自在全國開設的門店數還不及星巴克一年的數量。直營體系下,咖啡連鎖企業想要快速擴張,難度而想而知。

蒂姆·霍頓斯更有可能用加盟的形式達成在華的快速擴張。但問題在於,即便是在加拿大本土市場,蒂姆·霍頓斯也深陷加盟商“訴訟門”。

據媒體統計,蒂姆·霍頓斯在加拿大的3000多家門店中,只有24家是直營,其餘全是加盟店。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蒂姆·霍頓斯的加盟商表示,由於母公司的價格上提,他們不得不裁員以縮減成本。甚至一些加盟商不得不轉去COSTCO購買一些原材料與用具(例如,糖、刀具和剪刀等),因為餐飲品牌國際公司的收費更高。


一杯沒有“裝逼”屬性的咖啡,在中國會好賣嗎?


同時,由於只有單一供貨源,導致很多原材料或用具常常缺貨。一些加盟商抱怨:“上次缺的食材是捲餅,我們3、4天都沒辦法賣三明治,這還不如直接不開門了!”蒂姆·霍頓斯的加盟商認為這是在碰觸他們的底線,因為不僅提高了運營成本,並且會導致客戶流失。

此外,蒂姆·霍頓斯還被加盟商指控“挪用資金”。

根據加盟店簽定的合約,蒂姆·霍頓斯門店要提交每年3.5%的淨銷售收入,用於蒂姆·霍頓斯的品牌的市場推廣,又稱廣告基金。

總之,你能想象到的,品牌商和加盟商之間那些“狗血”劇情,在蒂姆·霍頓斯身上多少都能尋得一絲痕跡。

在加拿大本土市場上和經銷商上演激烈衝突的蒂姆·霍頓斯,會善待中國的加盟商嗎?就目前公開信息而言,“隱患”不小。

知情人士透露,在加拿大,有不少華人滿足蒂姆·霍頓斯的加盟條件,最後以各種原因被拒。而在中國,目前已經有不少中國商人向蒂姆·霍頓斯提出了合作意向,卻被提出各種苛刻條件,“比如先交1個億的保證金等”。

對待加盟商態度如此傲慢,蒂姆·霍頓斯靠什麼撐起十年1500家門店的“擴張夢”?

雖然中國的咖啡市場潛力巨大,但並不是所有外國品牌進來就可以成功,比如Costa,比如星巴克的師傅皮爺咖啡(PEET’s),進入中國後都是不溫不火。

更何況,蒂姆·霍頓斯可能已經錯過入華的最佳時機。

同樣被冠以“國民咖啡”知名的星巴克1999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COSTA於2006年開設第一家上海門店,太平洋咖啡2011年緊跟其後。

事實上,2007年開始,大家就開始呼籲蒂姆·霍頓斯進入中國市場,改變中國消費者對於零售咖啡的認知。

經濟學家萬明治認為,十餘年過去,中國消費者已經經過了臺式、日式、韓式、意式、美式咖啡的教育,形成了一種中國獨有的咖啡文化。要麼咖啡廳式社交,要麼拿個星巴克杯子走在大街上裝文青,要麼麥當勞,7-11買一杯實用、低價的咖啡,當然,還有那個另類新青年“小藍杯”。

作為中檔消費的蒂姆·霍頓斯,背後加拿大式咖啡文化既不適合“裝逼”,也不適合價廉物美。早點過來,可能更容易“洗腦”;現在來,可沒那麼容易了。

如果堅持在加拿大的產品定位,並且不改變糟糕的加盟商關係,蒂姆·霍頓斯在中國的擴張,可能終將是“雷聲大雨點小”。


一杯沒有“裝逼”屬性的咖啡,在中國會好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