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總幻想曾經打敗過李世民?對不起,你們想多了

學院君上一篇文章為大家從人口角度介紹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績有多麼的不易。

李世民對高句麗,為何不能一舉攻滅?

首先高句麗和高麗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具體我們先往下看。

韓國人總幻想曾經打敗過李世民?對不起,你們想多了

大唐橫掃千軍

而李世民統治時期的對內對外戰爭,一般都是滅國戰,對付東突厥、高昌、吐谷渾、薛延陀,要麼消失要麼舉國投降,只有高句麗,確實沒能在太宗任內消滅,到了他兒子高宗期間才完成了徹底征服。那李世民為何沒能一舉完成心中的夙願,本文來為大家解析。

高句麗——彼時東亞小霸

高句麗當時位於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是一個與中原相似的農業政權,而非遊牧民族。隋文帝、隋煬帝都曾發兵攻打,隋煬帝更是連徵3次未能成功。不過也對高句麗造成了很大的削弱。

韓國人總幻想曾經打敗過李世民?對不起,你們想多了

高句麗大致區位圖

人口對比

高句麗大約有人口300多萬,這已經是一個很龐大的人口數量了。

我們之前說過貞觀末期全國才300萬戶,不到2000萬人,所以高句麗的人口相當於唐朝全國的六分之一左右。

而做為防守方,調動的兵員更加方便,緊急時刻,所有的男人不論老人小孩都要上戰場,並且糧食補給比進攻方要容易得多,因為糧食大都在城市中囤積,省去了長途運輸的麻煩。所以雖然唐的整體國力強於高句麗,但即便唐太宗親征也只能發動十萬大軍,所以在戰場上所有士兵的數量唐軍實際上是少於高句麗的。

戰爭過程

那次戰爭,在貞觀19年(公元645年)從剛過年的春天開始出征,到了10月份快進入冬天的時候,由於前進受阻,李世民就迅速下令撤退了。

為什麼?因為李世民計劃的就是在一年內滅掉高句麗。

為什麼把時間訂的這麼緊?因為窮啊。建立在隋末一片廢墟上的唐朝,還在修養生息,發展農業生存恢復人口。

而高句麗地處中國東北,氣溫就低於中原,那麼多士兵過冬需要大量糧草、柴火、棉服、藥物,這些都得從全國徵收然後運到前線部隊。以當時唐朝國力,怕是真的都不好支撐十萬大軍在高句麗過冬。因為國家還在休養生息,李世民不想對人民逼迫的太緊,他親眼看到隋煬帝是怎麼滅亡的,不會重蹈他的覆轍。所以,他為戰爭劃了一個限度,即便不能達到設想的目標,也必須要撤軍了。另一方面,他強制把已經攻下的高句麗領土內的大量人口遷入中原地區,還算是有所收穫,這樣才不枉費打了一年的仗。

壯志未酬

而李世民後來計劃再次征討高句麗,決定徵召30萬大軍,有大臣說可以,不過咱們得先為這些軍隊攢夠三年的糧食才能出發,後來這個計劃因為李世民的病逝而中斷了。

戰爭時間點的異曲同工

而李世民統治時期的其他戰爭,滅東突厥、高昌、吐谷渾、薛延陀這些,在時間上有一個共同點,基本都是在農曆年的12月就是冬天馬上就要結束的時候出兵,而一般在夏天的時候就會結束戰爭。為什麼這麼安排呢?因為冬天馬上就要結束了,氣溫開始逐漸回升,不需要準備冬裝棉服,而且對糧食補給壓力沒那麼大,如果在冬天,地面上覆蓋冰雪,騎兵的馬可能連草都沒得吃,全靠後方運輸,這樣後勤的工作量會太大。而且進入春天冰雪也開始消融,糧草武器在路上的運輸會相對方便一些。為什麼儘量在夏天結束呢?因為到了秋天,耕地就到了收穫的時候,也就進入了農忙時節,是一年之中對勞動力需求量最大的時候。士兵們一年出征在外,平時家裡可能需要老人、婦女耕種農田,可收穫時的工作會更多更累,這些士兵們也希望早早打完了仗他們能回家幫忙收麥子,要不一年的辛苦不就白費了麼。

所以,一場看似不起眼的戰爭,其實都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受到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每場戰爭只能投入那麼多的軍力,只能留那麼短的時間,這就對當時統領隊的元帥和將軍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初唐是眾多名將李靖、李勣、李道宗、侯君集、薛萬徹等人一直被後世所推崇的原因。

高句麗?高麗

高句麗在後來被唐高宗滅國後,大量人口遷入中原,與中原融為一體,這個歷史符號基本就消失合併的華夏民族的歷史之中。

而現在朝鮮韓國的所追認的祖先高麗,其實和高句麗的沒什麼關係。

高麗是當時在朝鮮半島上另一個國家新羅之後才新出現的一個政權,高麗出現時,高句麗已經滅亡了250多年了。

所以高句麗和高麗只是名字相似而已。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我們可以看看歷代王朝比較重要的對外戰爭,比如西漢時期,與匈奴前前後後打了上百年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並留下“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在西漢的漢武帝統治期間,漢武帝經歷了之前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三朝皇帝的休養生息,在即位時全國有3600萬人,靠著這樣的國力漢武帝才能不斷開疆拓土,但也由於戰爭太過頻繁,導致國內人口銳減,漢武帝還因此下詔書承認並反思自己的錯誤。再比如清朝,為了對付西北的準噶爾,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連續用兵,前前後後打了68年才平定了準噶爾的叛亂。

當然不同時期,中原王朝所面對的敵人實力也有所不同,不同王朝面對不同敵人的戰爭其實並沒有什麼可比性。

最後,學院君總結一下:

首先高句麗和高麗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關係,現在韓國人認錯了祖先;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以國情為基礎嚴格限制戰爭時間和規模,不盲目擴大戰爭,把佔領地區的人口遷入中原,削弱敵人鞏固勝利果實,非常明智;

最後受國力限制,想一次吞併一個國家不是那麼輕鬆的,所以最終的征服就要留到兒子高宗李治去完成了。

獨自出發成長學院——陪伴成長,相信夢想

運營人員:dzcf0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