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布施難以持戒,不忍辱永遠不會有智慧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這下面有解釋,「火喻智慧,薪表煩惱,菩薩智慧猛利,熾盛如火,斷除煩惱,如火燒薪」,好比火把這些柴統統燒光了。所以

求智慧重要,智慧從清淨心來的,清淨心從忍辱得來的。所以沒有忍辱,心就不會清淨;心不清淨,永遠不會有智慧。然後你才曉得,忍辱對於我們學佛的人,它多麼重要!六波羅蜜裡頭有兩樣東西最重要,第一個是佈施,佈施是什麼?放下,你要放不下你就不能持戒。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很多,在家的,十善業道做不到,出家的,沙彌律儀做不到,為什麼?得想這個原因,為什麼古人能做到,現在我們做不到?不肯佈施、不肯放下,所以你做不到。佈施的功德不可思議,能佈施,不能忍辱,他只能修世間福報,他成就不了功德。所以忍辱能夠把佈施的福報變成功德,那就管用。福報不能出三界,功德超越三界!你是要功德還是要福報?這個道理要懂。

不佈施難以持戒,不忍辱永遠不會有智慧

梁武帝是中國古代,最熱心護持佛法的一位大德,他以國王的身分、以國家的力量來護持佛法,建造寺院道場,傳記裡說四百八十所,度人出家幾十萬人,佛法多興盛,自以為功德很大。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跟他見了面,他非常歡喜,向達摩祖師請教,他一生所做的這些功德大不大?有多大功德?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他聽了這句話非常不高興,就送客,以後再不見面了。所以梁武帝沒往生,梁武帝沒證果,什麼原因?

不佈施難以持戒,不忍辱永遠不會有智慧

忍辱的功德沒有。你讚歎他就喜歡,你說他並無功德他就生氣,他都不能虛心去問一問,為什麼沒有功德?功德到底是什麼意思,他沒有問,他如果繼續問,達摩祖師一定給他講得很清楚。一句話不投機,馬上就翻臉送客,達摩祖師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遇到一個慧可。慧可難得,在他會下大徹大悟,為中國禪宗第二代祖。不能忍辱怎麼行?所以梁武帝一生修的是世間福報,充其量到哪裡去?忉利天這最高的。往上去,往上去要有點定功,夜摩天有未到定,他沒修。

不佈施難以持戒,不忍辱永遠不會有智慧

這些例子,我們看了之後就知道,懂得修行的方法,懂得六波羅蜜的重要,不能夠佈施,你戒不清淨,你沒有法子持戒,持戒是什麼?要能捨,要能放下。能持戒之後要修忍辱,不修忍辱,戒律都是福報,世間福報。持戒很清淨,持得很好,但是怎麼樣?

不佈施難以持戒,不忍辱永遠不會有智慧

傲慢,看到不持戒的人瞧不起,這就是沒有忍辱波羅蜜。那我們一看他那個戒律清淨,修的是世間善,屬於世間的十善,得人天小果。也就是修得再好,也就極限是忉利天,夜摩天他去不了。夜摩天要有點定功,未到定,曾經修定有點功夫,但是定的境界並沒有現前。往上去都要靠禪定,禪定真正修成得初禪,他就不在欲界,他就到色界去,色界初禪天、二禪、三禪、四禪,一層比一層高,往上去全是修定。

定裡面自然有上品十善,自然有戒律叫定共戒;開悟之後叫道共戒,道共定,那個層次就高了。至少小乘初果以上,大乘,《華嚴經》上講的初信以上。

 

不佈施難以持戒,不忍辱永遠不會有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