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靖宇說宏觀|違約潮居高不下,貨幣放水能否飲鴆止渴?

熊靖宇說宏觀|違約潮居高不下,貨幣放水能否飲鴆止渴?

作者:諾亞財富 首席投資顧問 熊靖宇

今年的主軸是去槓桿、去風險;同時進行寬貨幣、緊信用。

近期,“寬貨幣”的動作還是相當大的,尤其是進行數次降準與萬億級別的MLF。

但是這次的放水,是否如同2008年的4萬億?可以說是完全的不一樣。

因為在推出4萬億的同時,除了M2超過30%以上的增幅之外,在2009、2010年,還放出了15萬億、16萬億的貸款。也就是當時的貨幣環境,是“寬貨幣”也同時“寬信用”。

2018年這一次完全不一樣。

因為雖然進行了寬貨幣,但是貨幣是需要靠借貸運轉起來的,在緊信用的時候,很多拿不到錢的企業依然拿不到錢。

例如,房地產開發商的融資利率就會降下來嗎?其實是並不會的。因為他們依然會看到在信用上還是非常緊的,這一次核心就是“嚴守去槓桿”。

今年以來人民幣債券已經違約達到280億元。這一次的違約潮跟2016年重要差別是在哪裡呢?

我們可以看到2016年違約以國有企業為主,佔到整體違約的六成。但是今年違約百分百幾乎都是私營企業。

差別就在於,2016年國有企業的違約,這些可以說是一些部分領域出現重要的問題。

比方說,產能過剩的領域,鋼鐵、水泥、煤炭等等。這些產能過剩的領域,出現大量的違約,所以在2016年以後,政府迅速的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利用環保以及一些行政命令的方式。

例如,一些大的生產廠,七條生產線只讓開工三條,類似用這種方式做到真正紮紮實實的去產能。而當時死掉了非常多的企業,這些就是2016年違約潮的核心。

在2017年之後,違約率大幅下降。這就代表著整體而言,供給側改革實施上是非常成功的。

能夠活下來的企業稱為“剩者為王”。而這些企業產生的利潤,開始把過往銀行的呆賬還清,讓整體銀行的賬率下降。

這也展現供給側改革非常成功的地方,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從-6%的攀升到+6%,去產能還是相對比較成功的。

但是,2018年真正的違約主力是私營企業,而且擴及各行各業,也就是說並不是一個局部性的違約,而是出現了全面性的違約。這個影響會更大。

今年不只是違約率上升而已,還有很多的債券在市場上根本發行不了。今年已經有超過4000億的債券取消發行。

仔細去看整個市場的融資情況。

今年融資管道大部分被斷絕的很嚴重,而且在嚴格的金融去槓桿,限制了非標資產、通道業務、委貸的發行,正常的手段拿不到資金。而在非標資產上面也融不到錢。

就是說,社會融資增速出現大幅下降。這樣子會導致什麼問題?

問題是在於大部分的資金會集中到高質量債券,也就是AA級別以上的債券會被大家搶翻天。

但是在AA-級別以下的債券,流動性幾乎凍結。不但發不出新的債券,甚至賣不掉也沒有辦法重新融資。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後面整個經濟的影響就會非常大。

這時候央行也採取了一些方法。

比如,央行與銀行溝通,如果願意去購買AA-級別以下信用評級比較差債券的時候,央行會用MLF的方式去補貼給銀行,等於是半強制性的讓銀行來購買這些債券。

所以,有人說它是另類版的量化寬鬆QE。也可以類似於這樣去解釋,畢竟也是等於銀行代替央行做資產購入的行為。

今年我們發現在P2P的市場,有數百個平臺發生爆雷、破產、跑路的現象,甚至不缺乏百億級的平臺出現倒閉。這是一個集體的現象,也就是在P2P這個行業出現明顯的擠兌,所以會發現大量P2P公司出現死亡。

也有專家大膽的宣稱P2P市場可能剩下存活只剩下20%,只要是任何的金融機構,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擠兌,一旦出現系統性的擠兌,等於宣判這個金融行業將會有大規模的倒閉潮發生。

趨勢上看來,到年底甚至明年將會出現更多的違約。

違約已經從各方面開始展現,包含部分企業發生違約,大部分的企業難以融資,以及P2P大量資金斷裂。這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訴我們,之後的金融風險仍會持續上升。

不過好在央行也迅速的做出反應。

央行這次的動作並不是在放水。嚴格來講,是在做一個“輸血”的行為,上半年“失血”非常嚴重,或許有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所以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只做止血還不夠用,央行必須要進行輸血。

但是這個輸血必須要適可而止。因為國家大方向、大戰略仍然是在金融去槓桿,一旦進行過度的輸血,可能會導致上半年辛辛苦苦的金融去槓桿,成果煙消雲散。

所以大概率的判斷,央行雖然採取放水的動作,但是依然會是一個寬貨幣、緊信用的環境,對於整體的貨幣供給來看,依然是不容樂觀。

年底前到期的債券數量會大幅上升,違約風險其實是更高的,融資可能會更為艱難。下半年央行將持續寬貨幣,但是緊信用這件事情應該是不會放開。

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我們恐怕還有一段勒緊褲腰帶的日子要過。

熊靖宇說宏觀|違約潮居高不下,貨幣放水能否飲鴆止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