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医学生5个不从医,我们正在为“医闹”埋单

“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日前,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在采访中给出的一个数字,着实让人吃了一惊。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医生是个好职业,使命神圣、待遇不错。但近些年,这个香饽饽确实有“变凉”的态势。稍加检索即可发现,与上述类似的数据不一而足——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45%的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

《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根据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2016年的缺口为86042名;

6个医学生5个不从医,我们正在为“医闹”埋单

数据不如现实来得真切。去年冬天,一场来势汹汹的流感几乎横扫全国,各地儿科门诊人满为患,北京、河北、陕西等多地儿童医院门诊病人数量突破历史新高,而连云港、天津、上海等地的一些医院甚至被迫宣布儿科停诊。

不论是统计数据,还是现实案例,无一不在提醒:“医生荒”的隐患已经出现。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穿白大褂?

原因是多元的,但重要一点就是执业环境变差。平心而论,前些年医生群体在舆论场中被泼了太多脏水。我们不讳言医疗体制机制不乏弊病,医生队伍中也有害群之马败坏风气,但由此无端扩大污名范围,却真真切切伤到了医生群体的心。

“医闹”横行,“脏水”不断,医生被迫学防身术、医生下跪致歉等新闻见诸报端,都让本该并肩与病魔作战的医患离心离德,甚至成了“敌人”。

6个医学生5个不从医,我们正在为“医闹”埋单

近些年,从相关部门到医院本身都愈发深刻地领悟到,必须“挺直腰板”、知法用法,在争端面前走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维稳心态。与之相应,越来越多的医生暖新闻开始在网络上流传。“两天做12台手术,医生打封闭针坚持手术”“51岁医生抱96岁老人就诊”……

网友们一次次为医者仁心感动,医患关系也开始慢慢回暖。但医生们真正需要的,恐怕不局限于此。别的暂且不说,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就诊时,是否对医生们抱有理解与配合呢?

在媒体调查中,医生们承认“医闹”现象有所缓解,但其他问题依旧不少。比如,一些家属缺乏基本医疗知识,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医院就该是起死回生的地方,往往忽略了医疗的高风险性。比如,有患者拿“百度百科”指挥医生治病,“有的病人不做安排的检查,也不签字,还质问医生是谁规定的,给正常诊治制造了麻烦”。

6个医学生5个不从医,我们正在为“医闹”埋单

医患双方都不容易,但种种工作压力、后顾之忧无疑加重了医生的负担。这样的态势下,压根儿不学医或学医后改行,成为年轻人的主流选择就不难理解了。

“健康中国”,这既是国家战略,又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对“医生荒”的隐患视若无睹。重新让医生职业成为香饽饽,有赖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有赖于全社会的点滴行动。

多一些理性与信任,少一些盲从与戾气。让医生有职业安全感、获得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穿上“白大褂”。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