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章:張三丰的劍

「道德經」第四章:張三丰的劍

1

原文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2

簡義

無形的大道在宇宙之中演化運行,無處不在卻不盈滿。

道,淵深難測啊,它是萬物的源頭。

道,不露鋒芒,化解紛爭,自掩光芒,隨俗而處。

道,晦暗難見啊,它存在而不顯現。

我不知道“道”從何而來,但它一定是先於萬物之主的天帝而存在的。

3

重點解析

1.何謂“道衝而用之”

衝,在《河上公章句》,解釋成,中,道匿名藏譽,其用在中。

衝,在《王弼注》,通假字,通“盅”,空虛的容器,所以進一步解釋為,虛。

我認同《王弼注》。莊子在《人間世》也說,唯道集虛。道是最虛的存在。

道虛如何發揮作用?

「道德經」第四章:張三丰的劍

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裡,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對此有著很形象的描述,摘錄如下:

《倚天屠龍記》|節選

張三丰接在手裡,笑道:“是木劍?老道這不是用來畫符捏訣、作法驅邪麼?”當下站起身來,左手持劍,右手捏個劍法,雙手成環,緩緩抬起,這起手式一展,跟著三環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攔掃、右攔掃……一招招的演將下來,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針”,雙手同時畫圓,覆成第五十四式“持劍歸原”。張無忌不記招式,只是細看他劍招中“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之意。張三丰一路劍法使完,竟無一人喝彩,各人竟皆詫異:“這等慢吞吞、軟綿綿的劍法,如何能用來對敵過招?”轉念又想:“料來張真人有意放慢了招數,好讓他瞧得明白。”

只聽張三丰問道:“孩兒,你看清楚了沒有?”張無忌道:“看清楚了。”張三丰道:“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丰道:“好,那也難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罷。”張無忌低頭默想。過了一會,張三丰問道:“現下怎樣了?”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大半。”

周顛失聲叫道:“糟糕!越來越忘記得多了。張真人,你這路劍法是很深奧,看一遍怎能記得?請你再使一遍給我們教主瞧瞧罷。”張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劍出招,演將起來。眾人只看了數招,心下大奇,原來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沒一招相同。周顛叫道:“糟糕,糟糕!這可更加叫人胡塗啦。”張三丰畫劍成圈,問道:“孩兒,怎樣啦?”張無忌道:“還有三招沒忘記。”張三丰點點頭,放劍歸座。張無忌在殿上緩緩踱了一個圈子,沉思半晌,又緩緩踱了半個圈子,抬起頭來,滿臉喜色,叫道:“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淨淨的了。”張三丰道:“不壞,不壞!忘得真快,你這就請八臂神劍指教罷!”說著將手中木劍遞了給他。張無忌躬身接過,轉身向方東白道:“方前輩請。”

張無忌左手劍訣斜引,木劍橫過,畫個半圓,平搭在倚天劍的劍脊之上,勁力傳出,倚天劍登時一沉。方東白讚道:“好劍法!”抖腕翻劍,劍尖向他左臂刺到。張無忌回劍圈轉,拍的一聲,雙劍相交,各自飛身而起。方東白手中的倚天寶劍這麼一震,不住顫動,發出嗡嗡之聲,良久不絕。這兩把兵刃一是寶劍,一是木劍,但平面相交,寶劍和木劍實無分別,張無忌這一招乃是以己之鈍,擋敵之無鋒,實已得了太極劍法的精奧。

要知張三丰傳給他的乃是“劍意”,而非“劍招”,要他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兩招劍法忘不乾淨,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

……

張無忌卻始終持劍畫圓,旁人除了張三丰外,沒一個瞧得出他每一招到底是攻是守。這路太極劍法只是大大小小、正反斜直各種各樣的圓圈,要說招數,可說只有一招,然而這一招卻永是應付不窮。

劍意是虛,劍招是實,虛在實先,以虛生實。所以虛和實,並不是同一層級上的兩種狀態。“虛”不是虛化“實”,“虛”是“實”的源頭,“實”中處處體現著“虛”,“虛”並不是要把“實”給虛掉,也並不是有了“實”,“虛”就不存在了。

有虛無實是空洞,有實無虛是盲目。

道的本體是虛,我們未必能感受得到,但道的運行演化是實實在在,感受得到的。

2、道的運行和演化為什麼能“不盈”?

因為道的運行和演化,使得萬物既有創造生長,也有毀滅消亡。生與滅同在,萬物處在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所以能夠不盈滿。

3、如何理解“似”“或”

老子在《道德經》用了 “若”、“如”、“似”、“或”這種詞,他只是在描述,這個東西好像是那個東西,並不是用字詞來把“道”框死,言有盡而意無窮,透過文字能去領悟它就行了。所以《道德經》有很多的比喻。淵,水,谷,都是為了幫助理解、深入去把握道,但絕不是等同於“道”本身。

4

當下語境和現實之思考

1.關於“虛”

“虛”,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一個不太好的詞。比如,這個人太虛了;這項工作太虛了。

但是在《道德經》中,“虛”是具有積極正向意義的。

《道德經》揭示了事物,由虛向實,由實還虛的運行規律。

比如,法律的制定,先有的是法的精神,然後依照法的精神,確立了法律的原則,依據法律的原則,再製定了相關的規則,最終制定出成文的具體法條,而法條自身也應該是體現著法的精神和原則。從精神到原則,再到規則,最後變成成文的法條,是一步步由虛向實的過程。但最後之“實”也同樣體現符合“精神”、“原則”之虛。


「道德經」第四章:張三丰的劍

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

再比如,建築設計,就是將“意識形態之虛”轉化為“空間實體之實”。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混凝土,它還承載著思想、情感等精神之虛。

而當下,我們過於看重“實在”而忽視了“虛”的重要性。我們所追求的“實”,只是“實在的碎片”,生活就像是水銀落地,四下散去,無法拾掇成一個整體。

如果有一種精神在指引我們的話,那麼我們的生活會因具有了完整性而格外的意義充沛。雖然,精神並非實在,有點虛,但它會讓生活變得簡單而紮實,充滿了確定感和意義感。

2.關於“不盈”

《王弼注》: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

對於家庭和國家,資源高度集中,那麼它的利用率會越高嗎?

不一定,每個人,每個組織,對於資源的有效運用,是有上限的。

比如,你帶著20個小弟,去和村東頭的黑虎幫群毆,你只要喊一句:“兄弟們,抄傢伙,給我上。”接下來就看單兵作戰能力了,也許你武藝高超,一個人都可以扭轉戰局。

但是如果你帶著1萬兵馬去和李世民的天策府鐵騎對抗的話。中軍,左翼,右翼發起進攻時機,是誘敵深入,還是側翼突襲,還有糧草、輜重如何供應,即便你如張三丰那樣能打,如果對於軍事指揮缺乏瞭解,也只能一敗塗地。

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8萬北府兵打敗前秦80萬五胡聯軍,不僅僅是因為北府兵的戰鬥力驚人,還因為苻堅缺乏指揮80萬海量軍團作戰的能力。

因此,超過了資源控制的上限,不僅會造成資源的低效使用和巨大的浪費,而且還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帶來很嚴重的後果。

所以,韓信用兵多多益善,是一個極高的評價,即無論給韓信多少兵,他都能恰如其分地發揮他們的戰鬥力。

但畢竟我們每個人不是韓信,我們只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用好有限的資源。而現實的情況卻是,人對於自己所能掌握的資源總是在追求最大化,儘可能地把更多地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忘記了掌握資源,最終的目的是有效的調動和運用。

佔有資源是“實”,調動和運用是“虛”,所謂“窮力舉重,不能為用。”一個人,舉重的極限是90斤,給他一把82斤重的青龍偃月刀,舉起來已經是勉為其難,如果像關羽一樣,揮舞得虎虎生風,溫酒斬華雄,那一定是不可能的,兩軍對壘,只有被華雄秒殺的份兒。

所以,對於資源,最終是為了運用,而不是佔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