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雖爲猛將,但在這個「實幹家」皇帝面前,論資排輩是行不通的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寫出了戰爭殘酷的一面,那個當年駐守邊關令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因“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名句,使李廣更具名氣,人民普遍對這個從軍四十多年,歷經百戰至死未能封侯的飛將軍有種莫名的感嘆,感懷他仕途不平。李廣雖為猛將,但是至死未能封侯,大家看了這兩個原因後,對李廣未能封侯可能不再抱有遺憾。


李廣雖為猛將,但在這個“實幹家”皇帝面前,論資排輩是行不通的


“飛將軍”李廣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有可能是其未能封侯的關鍵。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錯誤呢?簡單點就是沒有政治格局,看不清形勢。漢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李廣跟隨周亞夫前去平定,李廣在這次戰役中,首先攻城奪得了地方的軍旗,旗幟一倒,基本上就是宣告戰爭的結束,這的確是一個揚名立萬的好機會,雖然他當時是個驍騎校尉,但是就是因為沒有政治格局,看不清形勢,居然接受了漢景帝弟弟梁孝王私發的將軍印。

這次的接印可能


李廣雖為猛將,但在這個“實幹家”皇帝面前,論資排輩是行不通的


就此斷送了他今後的仕途,為什麼這樣說呢?梁孝王雖也是漢室宗親,但是說到底還是一方諸侯,封建王朝的諸侯要絕對服從皇權,李廣作為漢景帝手下的將士,是不準跟諸侯產生瓜葛的,李廣接受封印,這是將皇帝置於何處!而且梁孝王有窺視皇位的野心,漢景帝對梁王早就看梁不來了,李廣在這個時候急功近利的接印,未免不引起景帝的猜疑,不追究責任就算了,升遷就別指望了。俗話說“一個人印象壞了,要想別人改觀,你做再多的事情有可能都不能扭轉”。


李廣雖為猛將,但在這個“實幹家”皇帝面前,論資排輩是行不通的


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如果說漢景帝對李廣的印象已經壞了,可人家李廣歷經三朝,梁孝王早已不在人世,李廣也不存在與諸侯結盟的可能。漢武帝上臺後,李廣為什麼還不能被封候呢,只能說李廣不是一個善於用兵的將軍,第一從他帶的軍隊來看,李廣對軍中將士沒有嚴格的紀律,部隊安營紮寨,行軍都很隨意。這一帶兵特點與太尉(中央軍事總指揮)周亞夫截然不同,想當初,漢文帝想進入周亞夫的軍營,派了太監前去打前站,結果連門都沒叫開,皇帝出示了令牌才得進入周亞夫的軍營,這種嚴明的軍紀使得漢文帝感嘆,當年高祖進入韓信的營帳如入無人之境,周亞夫比韓信治軍還要厲害,因此周亞夫的“細柳營”聞名天下,漢文帝臨終之際對漢景帝說,漢室有難可用周亞夫。


李廣雖為猛將,但在這個“實幹家”皇帝面前,論資排輩是行不通的


周亞夫也是從小小的將領爬上來的,後來周亞夫在三個月平定了“七國之亂”,李廣所帶領的軍隊軍紀散漫,隨意性太強,在與匈奴的大規模作戰中是吃不到甜頭的,小打小鬧還可以,軍團作戰卻沒有威力,李廣個人能力超強,作戰勇猛,身先士卒,但卻是一個英雄主義的人,他的勝利往往是犧牲了整體,獲得局部勝利。周亞夫武藝可能不如李廣,但卻能為“帥”的緣故。


李廣雖為猛將,但在這個“實幹家”皇帝面前,論資排輩是行不通的


李廣在司馬遷的筆下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將軍,可關於他的戰功寫的很少,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他有過被俘但飛馬逃跑的傳奇故事,有過射殺匈奴射箭高手的經歷,但是西漢法律獎勵戰功是以殺敵數來算的,跨入封侯門檻的是大規模作戰中殺敵數必須大於自家將士犧牲的人數,再來看看李廣的戰鬥經歷,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三十萬大軍出征無功而返,勞民傷財;公元前129年,李廣帶領數萬騎兵出雁門關作戰,結果喪亡慘重,自己還成了俘虜,僥倖撿回條命;定襄之戰,無功;等等都是慘敗。


李廣雖為猛將,但在這個“實幹家”皇帝面前,論資排輩是行不通的


之前說到,可能因為皇帝的原因,李廣未能封侯,但是皇帝已經從景帝到了漢武帝,可以說,李廣應該不會在遭受政治上的打擊,但是在李廣率軍出戰的戰績,卻都是損失慘重,傷亡很大,最後李廣帶兵迷路,耽誤軍機,感懷身世,種種因素導致其自刎疆場。由此可見,李廣雖為猛將,但在漢武帝這個實幹家面前,“論資排輩”也是行不通的,所以李廣未被封侯也沒有什麼可感嘆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