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每月1500元的生活費,夠嗎?

-1-

大學生每月1500元的生活費,夠嗎?

雙十二剛過,朋友圈裡便又颳起一陣“哭窮”的大風。

曾看過一則新聞,一位來自浙江義烏的媽媽發帖說每月給女兒1200元生活費,被女兒質問自己是否是親生的。

上圖是一張流傳很廣的大學生月消費支出表,加起來一共是1562元,遠超過1200元,甚至1500元都還處在入不敷出的階段。

大學期間,1500元的生活費到底夠嗎?

-2-

在那條新聞下面有這樣一條跟帖:剛開始我媽也只是給我1500,跟我媽鬧到了2000元,但還是覺得不夠。

一個“鬧”字讓人心寒。1200元也罷,1500元也罷,只要你的家庭條件可以負擔得起,你每月花3000、5000都無可厚非。

但,作為大學生,已經成年的你,拿著父母的辛苦錢過得再瀟灑也並不值得炫耀。

慾望很難滿足,無論每月你有多少生活費都會覺得不夠。學會分清必要消費與不必要消費是我們大學生活中的第一課。

而什麼是必要消費?簡單說就是那些能讓人先活下來的支出,吃飯、日常生活用品,包括固定的電話費網費都屬於這一類。

當你連吃飯都成問題時,社交、旅遊項目都會自動靠邊站,而如果你想要更舒服的生活,便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打工、兼職,這遠比啃老更加光榮。

有一個同學喜歡旅遊,每年暑假都抽出一半時間去打工,然後出去瀟灑地玩上一兩週,還報名參加過義工旅行。雖然累,但正如他所言,這樣的錢花的踏實,花的開心。

大學生每月1500元的生活費,夠嗎?

-3-

有人愛花錢,有些人就熱衷於省錢,知乎上對此的討論並不少見。

對一個姑娘的回答記憶猶新,她說自己每個月只花500元,除了三餐外可以一分錢不花。不參加同學聚會,基本不買衣服,不買任何化妝品,總之只要自己餓不死,其他消費能省就省。

佩服姑娘超強的省錢大法,但也清楚地明白:我做不到。

會花錢,敢花錢也是一項能力。當你每個月只有600元生活費時,你可以做到500元的支出我會佩服,而當你每個月擁有1500元收入時還只是500元的支出,便會覺得你有點浪費資源了。

同時也想跟各位父母說一句,如果家裡條件允許,能給孩子多一點錢就稍微多給點,很多時候看似“浪費”的花費實則大有裨益。

比如,每個月我可能都要花上100元左右去購買喜歡的書,又或是去參加一場付費的線下交流活動,認識一些新的朋友,也就是這樣陰差陽錯開始了寫作的道路。

大學生每月1500元的生活費,夠嗎?

-4-

而作為學生,無論你的生活費是1500元也好,1200塊也罷,你都會處在一種“不夠”的尷尬境地。

但真正厲害的人就在於,無論在什麼狀態下,他都能攢下一筆錢,做到心中有數。

在網上也報名參加過一些理財的課程,收穫最大覺得最實用的不是那些拗口的理論,而是一個公式。

  • 通常,我們會認為儲蓄=收入-支出。

  • 但其實,正確的觀念應該是支出=收入-固定存款。

現在想來,我特別感謝我父母的教育,從小學開始,每天媽媽都會給我一定金額的零花錢,就一個要求:可以花,但每天不可以花完。

就這樣,直到現在我拿到一筆錢都習慣性的會先攢下一部分,而這個習慣也讓我在上次補牙時不至於陷入窘境再伸手向父母要錢。

-5-

最後,既然說生活費,有一樣東西不得不說,那就是花唄。

跟以前的大學生不同,我們這一代的大學生應該是第一批使用花唄的用戶,身邊也有不少同學生活費不夠時便會用花唄買買買。

作者陳毛毛就寫了一篇文章叫做《被花唄毀掉的中國年輕人》,她說根據“螞蟻花唄”官方報告,有近4成的90後把花唄設為支付首選方式。

他們年輕,樂意接受新鮮事物,但他們擁有自己的收入匹配不上的消費慾望。貸款消費成為他們所熱衷的,而這種超前消費會毀了這一代。

大學生每月1500元的生活費,夠嗎?

我倒是覺得沒有那麼誇張。收入匹配不上消費慾望,這跟年齡關係不大,或許只有我們到了七、八十歲的時候,在徹底看淡物質消費之前,絕大部分人的收入都很難匹配上自己的消費慾望。

不妨看看作者所提到的官方報告裡提供的另外幾張圖。

大學生每月1500元的生活費,夠嗎?

這樣的數據足以說明90後一代的理財觀並沒有那麼糟糕,他們還是懂的什麼叫做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愛美的女生,為了買一支口紅放棄一頓大餐並不能說明她敗家;喜歡cosplay 的同學,為了買一套時裝,擠了一個月的地鐵也不代表他就是亂花錢。

年輕的時候能有點慾望,有點夢想,還願意為喜歡的事情去付出金錢、付出時間,其實是一件挺值得慶賀的事情。

只要這些消費在他們自己的承受範圍內,又有什麼可批判的,只是別忘了,這錢咱得自己掙。

無論你每個月的生活費有多少,無論你選擇哪種支付方式,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這條紅線不能逾越,支出=收入-固定存款的公式要記牢。

以上,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