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卡瑟戰役是二戰德軍最悲壯慘烈的突圍戰。一方面由於希特勒堅持保住這個突出部,另一方面德國人也沒有料到蘇聯人會在解凍季節動手。因此德軍幾乎沒有採取防禦措施的情況下,遭遇蘇軍攻擊,在激烈的圍困與反圍困戰鬥後,以蘇軍的全面勝利結束。切爾卡瑟戰役重創了對德軍來說極為寶貴的裝甲部隊,使其遭受了重大損失。在戰略上,此役打亂了南線德軍的全盤部署,為蘇軍最終取得蘇德戰爭的勝利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簡介
1943年,東部戰線上的蘇軍開始逐漸扭轉戰局,將不久前還勢不可擋的德軍打得節節敗退。到1944年初,戰略主動權已被蘇軍牢牢抓住。但形勢的好轉並不意味著大局已定,事實上自開戰已來,蘇軍陣亡失蹤人員已經高達780萬,而德軍僅損失了近200萬人,在物質損失上,蘇聯同樣數倍於德國。因此對蘇聯而言,在敵方後備力量充分發揮出之前,一定要利用現有形勢和兵力優勢置敵於死地,而1944年初東線南翼的切而卡瑟地區的形勢恰好為蘇軍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維京”師的師長上將赫伯特-奧托-吉勒。
自1942年夏天以來,南線一直是蘇德戰場上的焦點,雙方最大最強的主力集團在這裡展開著激烈的廝殺。1944年初,蘇聯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下間稱烏一方)佔據基輔以西的大登陸場,烏克蘭第二方面軍(下簡稱烏二方)則近至切爾卡瑟登陸場並佔據基洛夫格勒,對兩登陸場間的卡涅夫突出部德軍形成挾擊之勢。為了取得向南布格河自由行動的權利,蘇軍決心拔除這個突出部。時值冬春,雨雪不斷,道路泥濘翻漿,不適合大部隊作戰,可蘇聯人卻偏偏選定這個時候進攻,在他們看來,惡劣的氣候恰恰是攻擊突然性的保證。
蘇軍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對這時的德國統帥部來說,固守東線是最重要的任務,面對卡涅夫的危險形勢,無論是陸軍總參謀部還是在南翼作戰的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曼施坦因都有所認識。但一方面由於希特勒堅持保住這個突出部,另一方面德國人也沒有料到蘇聯人會在解凍季節動手,因此德軍幾乎沒有採取防禦措施。
蘇軍合圍
卡涅夫突出部寬130千米,面積大約10,000平方千米。蘇軍計劃以烏一方從該突出部底部北面,烏二方從南面實施向心突擊,合圍德軍。為此,紅軍集結了烏一方40集團軍(以下簡稱集)一部、27集、坦6集、烏二方52集、近衛4集、近衛坦克5集。總兵力約15萬人,坦克,自行火炮370輛(門)。扼守突出部的德軍步42、11軍,轄步第88、168、198、57、72、389師及相當於一個師的“B”軍級支隊(步112,255,332師殘部),黨衛軍第5“維京”裝甲師和黨衛軍 “華洛尼”裝甲擲彈旅,總兵力說法不一,但估計應在10萬以上。德軍擁有坦克和自行火炮,而“維京”師由於剛從裝甲擲彈師改編過來,僅有90輛Ⅲ、Ⅳ號坦克。德軍在人數上比蘇軍少50%,坦克的數量和質量也劣於蘇軍,但在基洛夫格勒以西他們擁有第3、11、14裝甲師,至少150輛坦克(一半是“豹”式,這隻部隊一旦加入戰鬥,力量天平將出現大的傾斜。1944年1月24日,蘇軍進行了偵察進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於時間短促(蘇軍大本營只給了5--7個晝夜準備時間),到這時蘇軍尚未完成進攻準備,好在德方也未構築完工事。第二天,蘇軍發動了總功。
攻擊首先由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發動,蘇聯只進行了短短10分鐘的火力準備,然後便將由坦克掩護的步兵投入了進攻。戰鬥進展得異乎尋常的順利,蘇軍很快便在德軍第一防禦地帶上打開了一個口子。當天下午,曾在庫爾斯克與德國最精銳的黨衛裝甲軍激戰於普羅霍羅夫的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的坦克第20、29軍便順著這個口子突入德軍縱深,直撲德軍後路茲維尼哥德卡。面對蘇軍的進攻,德國人迅速做出反應。第二天,“維京”師從東面,裝甲3、11、14 師從西面向破口上的蘇軍進攻。蘇軍則派出了近衛軍坦5集第二梯隊的18軍迎戰。數量上佔有優勢的德軍裝甲部隊充分發揮“豹”式坦克和88炮的火力,擊毀了蘇軍大量的T-34坦克,蘇軍在坦克戰中失利。到了21時,德軍封閉了突破口,並將此前突入的蘇軍坦20、29軍合圍。
對蘇軍來說,形勢真是急轉直下,本想包圍德軍,結果自己反被包圍了。被困的坦20、29軍各旅與集團軍司令部失去了聯繫,並遭到了部分分割。可這兩個軍畢竟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反而做出了一項令德國人大吃一驚的舉動:將坦20軍的坦克開足馬力向原定目標繼續突擊。一路上,德國警戒部隊四散奔逃,蘇軍如入無人之境。1944年1月28日13時,坦20軍與由背面烏一方派出的坦233旅穿插部隊回合於茲維尼哥羅德卡,形勢又一次發生了戲劇性變化,被圍蘇軍反倒切斷了德軍的後路。一時間德國人亂了陣腳,烏二方乘機組織進攻,將德軍裝甲部隊打退,重新打開了突破口。經過一系列後續戰鬥,終於將德軍2個軍部、10個師,約6萬8千人合圍於卡列涅夫突出部。
德軍救援
兩個精銳軍被合圍的消息傳到德軍最高統帥部後,才令他們如夢初醒。陸軍元帥曼施坦因急忙飛回前線,這位德國較為優秀的戰略家作出了一個與他手中所握勢力不符的決定:不僅要救出被圍部隊,而且要重創蘇軍。為此,他下令停止德軍在烏曼、文尼察地區的反擊作戰行動,並抽出整個東部戰線三分之一強的裝甲力量從西、南兩個方向對蘇軍進行合圍。這個大膽的計劃在準備階段便遇到了極大的麻煩,調動中的坦克和車輛在泥濘的道路上舉步為艱,走走停停,到原定的進攻日期2月3日,西面德軍大都還在路上,南面單獨進攻的德軍卻碰了個頭破血流,總功時間只好推遲。
蘇軍在發覺德國人正在抽調比被圍德軍要強大得多的裝甲部隊解圍後,意識到這場戰役正在演變為一場對整個戰局有著重大影響的決戰。為此,蘇軍也向這一地區調配強大的增援部隊(包括坦克第2集團軍),在惡劣條件下構築了一道雙層防線,外層用以抗擊救援德軍,內層用以阻擊被圍德軍。
1944年2月10日,德國軍事史上空前龐大的救援部隊集結完畢,西線有第3裝甲軍的第1、16、17、“希特勒”師、“貝克爾”重裝甲團、步34、198師主力,南線有第47裝甲軍的第11、13、14師,共有500~600輛坦克。僅“貝克爾”裝甲團就有34輛“虎”I、47輛“豹”式。除第17裝甲師外,各裝甲師均編有“豹”式坦克。蘇方抗擊兵力為烏一方40集一部,坦6集、烏二方近衛坦5集、53集步49軍,計22個步兵師,2736門火炮、迫擊炮,坦克和自行火炮307輛。從對比看,德方在裝甲力量上佔有較大優勢。
1944年2月11日,天氣稍有好轉,在德卡涅夫天空中出現了德第8航空軍轟炸機群,空中突擊後,兩隻龐大的德國裝甲群開始壓向蘇軍陣地,他們的預定突破口是雷相卡。雙方很快就 爆發了激戰,從南面進攻的第47軍遭到了蘇軍坦克的猛烈反撲後被迫後撤。而第3裝甲軍雖然在蘇軍反坦克炮阻擊下損失慘重,但仍不顧一切的向前突擊,並最終在烏克蘭第一方面軍40集團軍地段上打開一個突破口,並使該集團軍指揮失靈,以至蘇軍不得不在其後方用另一個集團軍的司令部進行指揮。很快,德國坦克推進到了雷相卡附近的239.0高地的格尼洛伊提基河,而被圍德軍也向這一方猛衝,雙方相距不到10千米,眼看德軍就將突出合圍。再這千鈞一髮之際,近衛坦5集再度成為蘇軍的救星其坦20、29軍及233旅火速趕到雷相卡,其先頭部隊於1944年2月12日凌晨與德裝甲1師遭遇,據說德軍一個坦克排(7輛“豹”式坦克)在交戰中巧妙地擊毀了27輛T-34。但這一戰術勝利並未給德國人帶來成功。蘇軍主力趕到後,雙方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239.0高地地域展開了殘酷的戰鬥。在彼此都付出了沉重代價後,蘇軍最終還是將德軍阻止在了格尼洛伊提基河。
其後幾天,德軍又進行了幾次新的嘗試,卻未能成功。1944年2月15日,曼施坦因無奈地電告被圍部隊:救援部隊力量以耗盡,你部只能自行突圍。
風雪夜戰
悽風苦雨中的被圍德軍心情極為沮喪。自被圍以來,他們在上級鼓勵電報的激勵下,拒絕了蘇軍的勸降,一直浴血奮戰。如今他們彈盡援絕,被壓縮在飽受蘇軍火力覆蓋的一小塊地域內,而曼施坦因的這封電報無疑於敲醒了他們的喪鐘。儘管如此,他們仍要作困獸之鬥。
1944年2月16日夜降下了暴風雪,能見度僅10--20米。被困德軍丟棄了所有火炮、輜重,燒燬文件,集合起所有能拿槍的人(兩個軍的司令部人員也編成了戰鬥群)。他們以“維京”師為先頭,在坦克掩護下企圖悄悄突圍,但很快就被蘇軍發現,在照明彈照射下,蘇軍坦克和夜航轟炸機向德軍縱隊猛烈開火,暴風雪之夜突起腥風血雨。德軍車輛在炮火中燃起了熊熊烈火,大批的士兵和戰馬被蘇軍坦克碾成肉餅,緊跟其後的騎兵又衝上來猛砍猛殺,甚至連投降德軍舉起的雙手也被劈掉。當倖存德軍密密麻麻地擁到蘇軍陣地前,又被機槍成排掃倒(據說一個女集體莊員就用輕機槍射殺了上百名德軍)。然而蘇軍這時卻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他們認為德軍突圍人數僅有2萬人,而實際上卻有4萬以上。判斷失誤導致蘇軍阻擊兵力嚴重不足。突圍的德軍衝上了239.0高地,經過殘酷的白刃、肉搏後,被圍德軍終於在1944年2月17日中午衝到了格尼洛伊提基河,在丟棄了重裝備後,他們從那裡渡河逃出了合圍圈。突圍的4萬餘名德軍官兵中,有一萬多人遺屍荒野,其中包括被圍德軍最高指揮官施特默爾曼上將。
傍晚蘇軍最後一次封閉了包圍圈,讓德軍高層感到安慰的是,這場戰役沒有成為第2個斯大林格勒。被圍的近6萬德軍官兵中,最後有4萬人脫險,但包括第11軍軍長施特默爾曼上將在內的剩下人員都長眠在雪原之上。黨衛軍“維京”裝甲師和“瓦隆人”旅總共14000人中,生還者8000人,“瓦隆人”旅2000人中,只有632人在戰鬥中倖存。[1]
戰後,蘇軍打掃戰場時,在戰況最激烈的高地上發現了施特默爾曼將軍的屍體,手裡緊緊握著一枝步槍;他的身旁,躺著維京師的後衛營——擔任阻擊任務的這支小部隊,以盡數戰死的代價,換來了大量同胞的生還。最後蘇聯人以軍禮安葬了這位從容倒在後衛陣地上的德國將軍。
結果與評述
戰鬥結束後的切爾卡瑟地區到處都是陣亡官兵的屍體和技術兵器殘骸。蘇方宣稱德軍遭到全殲,而事實上8萬德軍約有3萬得以逃脫,其中有2萬名傷病員,在合圍圈外,德方還丟了2萬具屍體和500餘輛坦克。相比之下,蘇軍陣亡失蹤2.4萬人。蘇軍得勝利不僅僅體現在傷亡對比上,從戰術上講,他們獲得了向南布格河挺進的自由的同時,重創了對德軍來說極為寶貴的裝甲部隊,使其遭受了重大損失。再戰略上,此役打亂了南線德軍的全盤部署,為蘇軍最終取得蘇德戰爭的勝利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雙方在戰鬥中的表現而言,蘇軍在各方面顯然有很大進步,特別是在機動和協調能力上,而近衛坦5集的突出表現更是反應出蘇軍裝甲部隊戰鬥力的日益提高。德軍表現最突出的是被圍部隊,他們不僅在惡劣條件下堅持到底,並且最終依靠自身的力量突出重圍。另外,德裝甲部隊的一些部隊在個別戰鬥中也有很不錯的表現。但其在優勢條件下既未打退蘇軍進攻,也未打破蘇軍防禦,足見其戰術素養已大不從前。可以說在每一個方面,蘇軍都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德軍的水準則因為有經驗的士兵與軍官的損失而不斷下降。希特勒死守不退的命令也為蘇聯紅軍的成功助了一臂之力,因為這迫使德軍在對蘇作戰的第三年,打一場憑他們現有的微薄資源根本無法取勝的戰爭。戰爭進行到此時,甚至連曼施坦因這種技藝嫻熟的將領也迴天無力,只能延緩不可避免的失敗而已。此後曼施坦因因自作主張下達突圍命令而被免職,更向德軍其他指揮官展示出如果他們按照自己的良心和總參謀部傳統教育根深蒂固的本能來辦事,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怎樣的懲罰。對希特勒的日益盲從在這些指揮官之間蔓延開來,使得一連串的災難降臨在納粹德國的東線和西線。僅靠師一級或師以下不對的戰術技能或者單兵素質及武器根本無法扭轉這種不利局面。
參戰部隊
德國黨衛軍第5“維京”(Viking)師組建於1940年12月,其基本構成是一個主要以被佔國家志願兵組成的“德國”團。
“Viking”,原意是“來自峽灣的人”。維京人今天通常泛指生活於公元800年—1066年之間所有的斯堪的納維亞人。維京人所居住的北歐地區,終年被厚厚的冰雪覆蓋,冬天嚴寒難耐,生存環境極為殘酷。可供耕種和放牧的土地只有少數一些地區,資源非常缺乏。斯堪的納維亞本土的居民為了生存,無時無刻都要與大自然搏鬥,因此他們一方面易怒難訓,崇尚勇敢,具有狂暴野蠻的野性,另一方面,也使他們養成了勤勞儉樸、生命力強等優良傳統。由於缺乏資源,他們懂得怎樣最有效利用每一份有限的資源,決不輕易浪費,日後維京人的擴張無論在狂暴的大海中航行、還是向未知世界進發尋找新的居住地,他們即使在極為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生活的很好,這應該歸功於他們這種文化和傳統。
維京人是強悍的戰士,因為他們人數較少,於是就得依靠周密的策劃與出其不意的突襲。在戰鬥中他們又表現的異乎尋常的狂熱,他們的攻擊常分成兩節:先在遠距離上投擲長矛、發射火箭,然後用劍和戰斧做近距離的了斷。在海上相遇時,海盜遵守古老的傳統,一聲不吭的將船系一起。在船頭搭上跳板,然後依次上場單挑,每個走上跳板的人都面臨這樣的命運:或者將對方統統殺光,或者自己戰死,由後面的同伴替自己復仇。如果感到害怕,可以轉身跳進海里,沒有人會追殺逃兵,但放棄戰鬥資格的人與死者無異,從此連家人都會忽視他的存在。
793年6月,維京海盜出現在英格蘭北海岸的林第斯法恩島登陸,襲擊並掠奪該地的修道院,屠殺了大量教士,並驅使當地的教士和居民成為他們的奴隸。這場出人意料的襲擊對基督教歐洲來說猶如晴天霹靂,這一事件也宣告了海盜時代的來臨。維京人因此被描繪成殺人如麻的掠奪者,但實際上他們既是開拓者又是侵略者,既是偉大的探險家又是無惡不作的強盜,既是勤勞的商人又是冷酷的征服者,他們在進行開創的同時也在實施著毀滅。
黨衛軍第28“瓦隆人”志願裝甲擲彈兵師,該師成員由講法語的比利時的瓦隆人組成,成員大多是右翼組織,民族主義分子,基督徒,反共產主義分子組成。前身是瓦隆人志願軍團,在第5“維京”師屬下作戰,1945年5月向盟軍投降。在切爾卡瑟突圍戰中,“瓦隆人”旅的指揮官利普特中校陣亡後,瓦隆人志願兵決定不讓自己指揮官的屍體落入敵人之手。比利時人在白刃戰中搶回了利普特的屍體,並將其固定在兩塊木板上像抬擔架似的抬離了戰場。值得稱道的是,在渡過格尼洛伊季基奇河時,他們用防潮布將其指揮官的屍體包裹起來一起運過了河!
閱讀更多 聰明的一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