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不看好無人便利店?卻看好自動便利店

目前不看好無人便利店。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擔心算不過來賬。

坦率地說,目前在看這個領域的投資人並不一定對零售非常瞭解,只是大家覺得無人便利店在嘗試突破人工、租金成本上升的困境,符合經濟發展趨勢,所以很多投資人願意試一把。但至今無人便利店的單店收入、成本數據並沒有跑完一個完整週期,很難說它已得到驗證。

無人便利店更像是自動售貨機的升級版,它比自動售貨機有優勢的地方是,商品更多,體驗空間更大,還可以增加一些半生鮮的品類,如麵包等。劣勢的地方是這是一個封閉的購物空間。

另外,無人便利店比自動售貨機更大,成本肯定更高。自動售貨機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模式,成本結構一定是經過優化的,理論上自動售貨機也可以做得更大,放很多東西進去,但過去大家沒這麼做肯定有原因——可能賬算不過來。

為什麼不看好無人便利店?卻看好自動便利店

無人便利店很難做高生鮮、熟食的毛利率,當前要解決收銀問題又需要RFID(創業家&i黑馬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而RFID成本是偏高的,一瓶可樂幾塊錢,百分之十幾的毛利,RFID往上一貼,幾毛錢的毛利基本沒有了。

收入增加是不是能覆蓋成本的增加?目前我還沒有看到經過一個完整年度跑出來的數據,但是可以簡單地算一筆賬。

國內二線城市傳統便利店日銷售額大概在4000—5000塊錢,7-11等做得好的,部分門店一天可能賣到2萬塊。無人便利店的日銷售額肯定是大幅降低的,對人流量也有限制。如果它的日銷售額在一千塊錢左右,比自動售貨機的幾百元多一些,成本也高一些。

傳統便利店生鮮銷售額佔比高的,如7-11大概30%-35%的毛利率,主要是包裝食品的,毛利率肯定不會超過20%。如果一天銷售額1000元,毛利約200元。毛利是不是能覆蓋所有的折舊成本,租金成本、配送費用,預期損耗,以及電費、RFID等成本?不好說。

並且,RFID還存在誤算等問題,AmazonGo的技術成本很高,還沒有達到商業化運作的階段,長期來看,便利店可以做這類嘗試,但目前還是應該先把零售本身做好。不斷降低人工租金成本,利用先進技術是永恆的主題,但也不能一蹴而就。

未來無人便利店和傳統便利店更多是互補關係,它不可能做到傳統便利店的所有品類,比如關東煮,如果沒有人把控一些指標,你可能很擔心它的衛生情況;又比如包子等必須當天出售的生鮮產品何時需要做促銷降低耗損。這些都是無人便利店做生鮮的難點,它很難完全替代傳統便利店。

便利店不能用輕模式做

近兩年有很多互聯網人士用快消品B2B的模式,試圖掌控大量的夫妻老婆店。一般做法是通過地推人員找到夫妻店,在他們手機上裝一個可在B2B公司採購貨的APP,具體採購多少比例管不了。

這種模式無非是用一種更快速更輕的方式把這些店連接起來,幫助他們升級,並試圖抄捷徑打造一個便利店體系。

但我覺得這個捷徑是不存在的。事實上店主對B2B公司依賴度很低。很多門店裝你的APP,同時也裝別的APP,誰便宜就從誰那進貨。這些所謂的鏈接的門店並不真正屬於B2B的公司,B2B公司也很在從門店身上分享到利潤。

所以我覺得要想深度掌控門店,用太輕的方式做肯定不行,最終還是得像以美宜佳為代表的傳統便利店企業一樣,迴歸到一家一家店的改造和升級,而不是簡單裝一個APP。

企業得把信息系統鋪進去,獨家供應商品,督導培訓門店,對加盟店賦能,才可能產生黏性。終極標杆還應該是成為一個類似7-11的、強管控的便利店體系。

為什麼不看好無人便利店?卻看好自動便利店

貝返自動便利店由4-5臺自動貨櫃組成,在點位佈局上,一般分佈在小廣場、籃球場、收發快遞處,內部道路交叉口等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同時,也會根據小區規模確定自動貨櫃的數量和數量組合。

貝返自動貨櫃佔地面積小,每臺貨櫃在4㎡左右,品種多樣可容納超300個SKU,還有32寸廣告屏幕,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了,其設置在社區場景的定位,更是可以全面滿足小區居民最後50米的即時性消費需求。而且與傳統實體店相比,貝返自動便利店不需要門店、裝修、人工、水電等鉅額的經營費用,經營簡單方便又方便,是適合投資的好項目。

與其他零售、飲料性質的自動售貨機不同,貝返自動貨櫃不僅銷售零食飲料,還包括日用百貨、兒童玩具、酒水快餐、成人用品等,畢竟與普通的零食飲料相比,進口零食、酒水、成人用品利潤空間相對較高。除此之外,貝返自動售貨機可不僅僅是一臺機器這麼簡單,它通過貝返購APP與小區周邊商家產生連接。小區居民通過貝返購APP在周邊商家消費獲得消費金,又用消費金在貝返自動售貨機上5折購買所有商品,簡直是打開實惠便利新世界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