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冰與火”:站隊新零售才能“活”?


便利店“冰與火”:站隊新零售才能“活”?


資本催熟便利店,但也能“摧殘”它們。北京兩個月來有200家便利店門店關停倒閉,但以互聯網巨頭為代表的新資本還在湧入。“便利店+新零售”的模式有沒有問題?難道站隊新零售才能“活”?


背後資本“輸血”不成,北京便利店深陷泥潭。

11月中旬,起於北京的全時便利店,被曝出因母公司復華控股“爆雷”導致資金鍊斷裂,正與企業洽談對接尋求出售,或將出讓部分股權給蘇寧易購或物美等企業。

儘管全時便利店方面接受採訪時曾否認“出售傳聞”,但無冕財經在微博、百度貼吧等平臺上發現,多位網友曬圖和配文都不約而同指向全時便利店貨架清空、持續缺貨等情況。

便利店“冰與火”:站隊新零售才能“活”?


▲2018年11月,北京部分全時便利店出現商品缺貨的情況。圖片來自網絡。

與陷入“寒冬”的北京便利店龍頭不同的是,華南地區的喜士多近日迎來阿里巴巴的加持。顯然,全時一家的困境擋不住資本對便利店的熱情。從2017年至今,便利店行業融資事件超過70起,至少100億元資金湧入,行業估值仍在水漲船高。

一邊是實體便利店陷入經營困境,一邊是互聯網巨頭的加持和湧入。實體便利店龍頭為何陷入困局?難道要站隊新零售才能“活”?

便利店“冰火兩重天”

自2011年開出第一家便利店,7年裡,全時便利店已經擁有了800家門店,其規模更是位列北京便利市場的首位,卻還是難逃被收購的命運。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行業專家張健向無冕財經指出,全時便利店存在盲目擴張的情況。“盲目擴張,使得自身發展出現問題。另外,由於便利店出售的都是快銷品,利潤並不高,若盈利能力出現問題,必然會導致關店的現象。”

面臨著極大資金的危機,全時便利店會慢下來嗎?無冕財經 11月20日以加盟商身份致電全時便利店的加盟部,負責人介紹加盟條件後,特意提及加盟的“優惠政策”:“在今年12月31日前簽訂合約的加盟商,將會獲得全時連續兩年的補助,一共是14萬4。”負責人透露,這是公司今年為了完成“開店指標”而定下來的規定。

談話期間,他還以明年政策也許會變為由,催促加盟商完成簽約。面對無冕財經對資金安全性的提問,負責人並未迴避未來可能被收購的問題:“就算是被蘇寧易購收購,也只會稀釋部分股份,但全時的品牌依然還在,所有的分成和盈利還是會按照合同規定執行。”

風雨飄搖的全時便利店並非孤例。事實上,早前已有兩家北京本地品牌便利店因為資金鍊的問題而遭逢厄運。

今年8月,北京鄰家便利店因為背後資金方P2P平臺善林金融暴雷,銀行賬戶凍結,一夜之間168家店鋪全部關門;9月,北京131便利店因投資方春曉資本暴雷,資金週轉出現問題,關門倒閉。據統計,短短兩個月,北京“陣亡”的便利店門店數量已超過200家。

便利店“冰與火”:站隊新零售才能“活”?


▲北京便利店“陣亡”情況。

在資本的風口下,不少新興品牌便利店依舊一味追求店鋪數量的增長,搶佔市場。“資本是逐利的,必然要求其快速擴張。但是在管理水平、運營機制、選址等關鍵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制約便利店的發展。若資金鍊斷裂,對便利店而言將是致命的打擊。”張健補充道。

激烈的競爭下,北京的便利店市場已從“藍海”變成“紅海”,甚至有朝向“死海”的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便利店風口已過。

從數據上看,便利店的增長依然迅猛。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8年5月發佈的《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便利店銷售額達到1900億元,增速23%;門店數增至10.6萬家,增長13%,這一數字在 2016年僅為3.7%。

與處於“寒冬”的北京便利店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廣州、深圳的便利店始終保持著穩中向上的發展態勢。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的“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顯示,一線城市上海、廣州、深圳的便利店市場發展已趨於成熟,接近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便利店發展水平。無論是便利店的增長率還是24小時門店比例,廣州均在36個城市中名列前十。

便利店“冰與火”:站隊新零售才能“活”?


▲2017年中國便利店發展情況。

便利店業態增長強勁,但過去兩年裡,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與便利店的合作大多停留在移動支付以及會員營銷方面。

直到近來,才漸漸出現了“互聯網+便利店”的風向。

為何被互聯網巨頭相中?

部分實體便利店陷入經營困境乃至倒閉之時,互聯網巨頭和投資機構的興趣卻日益磅礴。

10月15日,便利蜂被曝近期獲得騰訊與高瓴資本大筆投資,估值16億美元;隨後,好鄰居便利店和中商便利都先後傳出融資消息,整個便利店行業估值也隨之水漲船高。

正不斷完善新零售版圖的阿里,也把目光投向了便利店。11月9日,有消息稱,阿里巴巴已完成了對便利店喜士多的戰略入股,通過投資5億元持有喜士多20%-25%的股份。據此估算,喜士多便利店投後估值約在20~25億元之間。

實體便利店難道要站隊新零售才能“活”?

從喜士多與阿里的結盟便可以看出,擁抱新零售,是便利店和資本的雙向選擇。

從門店運營和業態定位來看,喜士多是一家高度類似日系便利店的企業。每一家喜市多便利店基本都有一個3-4平方米的飲食和休憩區域,以及一個用於存貨的隔間,都配置了電腦實時記錄倉庫存儲數據。

喜士多全國門店超過1000家,其中廣州約115家。據喜士多加盟部工作人員透露,市內直營店和加盟店的比例幾乎各佔一半。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加盟體量,跟加盟政策密不可分。無冕財經瞭解到,與市內眾多加盟的便利店採用毛利分成模式的便利店不同,喜士多規定100%的毛利歸投資者,每個月只收取1500元的管理費。

與北京的全時便利店對比便知:同樣是通過鋪店實現盈利,全時在七年裡拓展了800多家店,相比之下,喜士多的鋪店顯得十分穩健。

便利店“冰與火”:站隊新零售才能“活”?


▲根據第三方機構調研,大約半數的便利店企業淨利潤率小於4%,而淨利4%以上企業、淨利潤為負(即虧損)企業各佔25%左右。圖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實際上,國內有投資價值,且價格合適的便利店連鎖體系,選擇並不多。從門店的規模以及在全國的佈局來看,喜士多都是合適的標的。”

和君諮詢合夥人、連鎖經營研究中心主任文志宏向無冕財經分析,阿里入股喜士多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線下便利店這個零售業態是阿里必須進入的板塊。

更何況,喜士多的母公司、兄弟公司都已經“站隊”阿里,此次入股堪稱親上加親。

成立於2001年的喜士多,與大潤發均隸屬於同一家母公司臺灣潤泰集團。早在2017年,阿里就與高鑫零售、法國歐尚、潤泰集團三方達成新零售戰略合作。時隔一年後,阿里入股大潤發的“兄弟公司”喜士多,這也意味著阿里完成了超市大賣場以及便利店這兩大連鎖渠道的佈局。

另一方面,入股喜士多還與阿里打造本地即時生活服務的戰略有關。阿里與餓了麼、口碑合併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劍指本地服務領域。文志宏認為,便利店具備消費頻率高、用戶粘性強的特點,對電商而言有很大的附加價值,“便利店與電商形成互補,解決最後一公里配送和服務。”

便利店該怎麼“活”?

在傳統零售處於低谷時,便利店似乎是唯一逆勢崛起的零售業態。

近兩年來,跟隨著“便利店+新零售”的風向,資本紛紛出手,開啟了線下便利店的爭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7月9日,便利店市場中共有71起融資事件,據不完全統計,有近100億元的資金湧入到便利店行業。

新零售的浪潮下,像7-11這樣的傳統便利店巨頭也在調整和改變。今年2月,7-11在臺灣開設首個無人便利店X-store,欲通過無人零售延續其創新性。

新零售對便利店帶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文志宏認為,新零售為便利店帶來的是商業模式創新的機會。“其實,便利店的創新有很多種,如便利蜂的‘便利店+’智能化戰略,或是無人便利店等,都是與互聯網緊密相連的。新零售時代智能設備的應用也為便利店的發展提供了創新的機會和條件。”

他表示,新零售有助便利店實現價值的延伸。

除此之外,便利店目前所遭受著運營成本上升,盈利難等問題,也是它們考慮站隊新零售的重要因素。《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指出,去年便利店的運營成本快速上升,數據顯示,便利店房租成本上升了18%,人工成本上升了12%,水電成本上升了6.9%。

便利店“冰與火”:站隊新零售才能“活”?


▲便利店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情況。圖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所。

缺乏資金支撐,可偏偏便利店行業是以量取勝的。尚益諮詢創始人胡春才認為,因為建立便利店配送中心、信息系統等的成本較高,一般只有門店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後,以上成本佔總成本比重越來越小,整體才會開始盈利。

實現規模化的背後,對資金的需求就促成了越來越多的便利店與資本融合。但規模化並不是實現盈利的唯一要素,文志宏認為,便利店供應鏈條的優化、選址、商品的組合以及商品的銷售策略這些要素,都會影響到單店的盈利情況,且缺一不可。

“便利店+新零售”已然成為未來的趨勢,但如今看來,新零售也並非決定便利店“活”下去的根本,而是讓它活得更好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