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沈嘉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坛好吃分子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新米、园蔬、水鲜,南北水果次第涌来……秋天也是糕饼的季节。在农村,新谷轧米磨成粉,蒸几笼米糕庆祝丰收。城里呢,在沈大成、王家沙、乔家栅等老字号门前,从早到晚在排队,赤豆糕、黄松糕、条头糕、松花团、粢毛团、双酿团、玫瑰方糕……还有老派上海人庆生时必不可少的寿桃与松糕。

上海人乔迁新居,一定要买许多定胜糕分送芳邻。定胜糕腰细而两头大,形状如木匠师傅拼接木板而用的腰榫。“定胜”与“定榫”谐音,像榫头一锤敲定,寄托着在新环境里长居久安的美好愿景。定胜糕成双作对,喜感十足,红曲粉染成的浅红色倩影,羞怯地躲在一侧,但最抢眼的肯定又是她。定胜糕要蒸软了吃,糕皮依然松软,细如流沙的豆沙馅一直甜到心里。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清明与太太到杭州南山祭扫父母墓,下午来到清河坊散心,看到点心铺子的临街柜台在现蒸现卖定胜糕。小小的木模,每只蒸一枚,铺米粉,下豆沙馅,再罩一层米粉,师傅手脚真快。等脱了模,我还看到底下藏着一块打了许多小孔的铝皮用于引导蒸气上升,煞是可爱。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上海老人过生日,小辈会给他吃寿桃)

在所有的糕团中,我最爱条头糕。乌红色的豆沙馅受到糯米皮子的适度挤压,似乎要破茧而出,撒在表面的那一点零碎的糖桂花常在夕阳下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吃起来有一种扎足的口感。这份小确幸,是每个上海人都能轻易获得的。同时代的文人回忆鲁迅,说起鲁迅在熬夜写稿子时,常备的夜宵就是条头糕。“斋夫摇寝铃前买好送进房间,周六夜里备得更富足。”这是夏丏尊在《鲁迅翁杂忆》一文里说的。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有人说鲁迅爱吃甜食是留学时养成的习惯。指间沙在《舌尖上的上海》一书中则认为:“鲁迅这样夜夜吃条头糕,竟然不腻,怕是需要童年时代就打下的胃底子吧。他是浙江绍兴人,江浙一带正是又甜又糯的糕团占领区。”

我的故乡也在绍兴,我也从小吃惯糯米糕团。我一直觉得鲁迅应该更喜欢另一种糕团,它就是绍兴所产的乌豇豆糕。

乌豇豆糕以糯米粉和豇豆为食材,加一种由乌饭树叶子捣成的汁液揉压上劲,搓成粗实长条,上笼屉蒸熟,冷却后切片。论卖相,浑身乌黑,几无亮点,简直就是一个乱头粗服的烧火丫头,但味道不错,别具乡土风味,又特别顶饥。置于竹编饭篮中挂在窗口,可以久放不坏。所以绍兴人出远门、走亲戚,乌豇豆糕是常备的干粮土仪。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绍兴的乌豇豆糕,很久很久没有吃啦)

为什么魔都的糕团店从来不见这货?一是乌豇豆糕是乡人所为,制作上粗枝大叶,缺乏标准,很难进入流通环节;二是上海的糕团店大多是从苏州来或模仿姑苏功夫的,它姓苏,不姓绍!除了乌豇豆糕,还有绍兴的喉口馒头、绍大麻球,上海人也没有见到过。对了,绍兴还有一种火炙糕,在食品店里偶然有见,大概已归入非遗项目了吧!

因为与苏州的渊源,在上海糕团店里还可以看到身板最薄而价格最贵的百果蜜糕。半透明的糕身中嵌着瓜仁、核桃、糖冬瓜等蜜饯,每一口都有细微的差别。王稼句在《姑苏食话》一书中透露:蜜糕是稻香村名品。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由苏州地方进呈,乾隆食而称美,下谕稻香村定制,呈送宫中。接下来就是大家听腻了的套路,皇帝吃了龙颜大悦,大笔一挥题了“稻香村”三字。“旧时稻香村、叶受和、赵天禄等店家承接订货,送糕上门,并当场开切、称量、包装。”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苏州的炒肉团子,现在沈大成也有供应了)

也因为与苏州的渊源,最近我发现沈大成新增了一个品种:炒肉团子。王稼句在《姑苏食话》中也有提及:“炒肉团,姑苏夏食名点,用精细糯米粉作团,馅以鲜肉为主,辅有虾仁、扁尖、金针菜、黑木耳等,中有卤汁,外形似不笼包子,其上微露孔隙,能见馅心诸色。”沈大成摆在柜台上的炒肉团子也是如此,我见了很高兴,但没有买来吃。因为沈大成少了一个环节,苏州黄天源老板陈锡荣先生曾经跟我讲过,顾客买了炒肉团,营业员必须拿起一把铜壶,将热的肉汤徐徐注入团子的开口里,这样趁热吃,味道才是最好的。王稼句是苏州人,他怎么会不知道?

九九重阳节即将来临——重阳糕要登场了。近年来传统文化回归,每逢此时,糕团店门口买重阳糕的小青年排起长队,一买就是小几盒,回家孝敬父母,美意浓浓。

在古代,时逢重阳还要登高,在手臂上系上茱萸,据说可以避灾解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明年此会知谁处,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和杜甫的这两句诗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唐代的文人登高和插茱萸都要结伴而行,类似今天的秋游。到了宋代,这个风俗中又增加了吃糕的环节。现在上海市民也会在这天举行登楼活动,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都成了目标,这是古代习俗的都市化体现。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重阳糕上的小旗子是一种文化符号,不可丢掉)

重阳糕上一定要插小旗子,有小旗子意味着有风吹来,这就是表示登高,因为只有身处高处才能明显感觉迎面有风呼呼吹来啊。少了这面小旗子,重阳糕的民俗涵义就要大打折扣。小时候在弄堂口的点心店里玩,师傅用洗涮锅子的筅帚拆散后取它的竹丝做小旗子,我一时技痒,毛遂自荐,帮他一起做。我有做风筝的经验,对付这玩意儿游刃有余。忙活了一上午,师傅一个劲地夸我,完了送我两块刚出笼的重阳糕,我吃一块,带一块回家给妈妈吃,妈妈可高兴啦!

两年前我去苏州,得知《舌尖3》正好在黄天源拍摄做重阳糕的场景,我问陈老板有没有插小旗子?回答没有,我一听急了,马上建议他发动员工做小旗子插在糕上。《舌尖3》后来播出来的这一集里,重阳糕上最终还是插了彩色的小旗子。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想起小时候遇到的一件事。那年我才读小学五年级,大嬷(老爸的姐姐)从绍兴来上海小住几天,昏天黑地的哪里也不能去,她是小脚,又是文盲,在家枯坐真是百无聊懒,偶尔看到她的嘴巴在微微颤动——应该是在念经。一个萧瑟的下午,老爸差我去八仙桥龙门路转角处的糕团店买重阳糕——那时候重阳糕改叫“方糕”,八宝饭改叫“甜饭”,但是老百姓心里有数,不响,照吃。买好糕,被五六个中学生模样的外地青年围住,他们虽然穿黄军装系铜头皮带,但一肩征尘,满脸倦容,其中一位向我讨粮票,要买几块糕团解解饥,但我买了糕团后就没有多余粮票了。

“你家在哪里?能不能回家去拿?”对方虽然是与我商请,但表情坚毅,目光炯然有神,我未免有些害怕,就答应了。我一路小跑来到家里,额头上已经渗出了涔涔汗珠,父亲听了我的叙述后,郑重其事地掏出一张5斤粮票:去吧,给他们,顺便问一下他们从哪里来?

我再一路小跑来到八仙桥,但糕团店门口已不见他们的人影。秋风卷起了满地的黄叶和纸片,糕团店生意不错,顾客的脸上居然浮现了难得的笑容。有轨电车叮叮当当朝我碾压过来,突然拐了一个弯,朝外滩方向驶去。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那时我已经能背出几十首毛主席诗词了,比如这首:“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