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入昆二十餘年,面對成本上升還要繼續遷徙嗎?

崑山臺協二十週年慶上,張燈結綵,有小孩有老人,帶著臺灣腔的談話充斥其間,儼然一個大型的臺灣家庭聚會。

對於崑山十萬臺胞來說,也許這個離家鄉八百多公里的蘇南小縣城,的確是“第二故鄉”。從1990年第一家臺資企業落戶崑山開始,二十多年間,4900多個臺資企業紛至沓來,年富者在這裡工作,小孩上課,老人散著步,享受天倫之樂。

而崑山這個原本的“不毛之地”,因此迅速成為中國大陸臺資企業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它吸引了1/9的大陸臺資,這些臺資構成了崑山70%的經濟總量,崑山搖身一變成長為中國百強縣市的翹楚。

不少人因此說,“崑山與臺資是相互成就的關係”。

然而,近幾年來,臺資的大陸投資路徑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隨著崑山經濟發展,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漲,加之環保標準和轉型升級的要求,一些臺資開始將目光放在淮安等蘇北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區,而這些地方也相應地在吸引投資政策上加碼。

“臺資迎來第二春”,曾有媒體如此評價,北上西進,似乎在臺資中形成一股風潮。

事實上,一直以來,臺資大陸投資路徑都呈現出一種“遷徙”特徵。從東莞到崑山、從崑山到淮安重慶等,以尋找成本窪地和政策空間為目標,浩浩湯湯如同候鳥一般遷徙的臺企似乎養成了一種傳統。

不過,10月20日的崑山臺協二十週年慶上,也有臺商對澎湃新聞表示,“遷徙”不是長久之計,臺商不能一直做“遊牧”,還是要自我原地革新,尋求長遠發展。

“國家出臺的政策和要求,崑山往往走在前面,並不代表遷到其他地方就不用做了,像轉型升級,企業早點做,等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衝擊就會降低。”崑山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榮譽會長、大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寬信對澎湃新聞說。

新生臺資高地

不同於東莞到崑山,臺資此番的“遷徙”未造成“此起彼伏”的局面,只是在原有大陸臺資高地的版圖上,多了新生軍。

新生軍裡,江蘇淮安是領先的。“南有崑山,北有淮安”這個2006年提出的口號,近兩年漸成為現實。

它吸引了全國1200多家臺企,總投資120億美元,成為長江以北知名臺企落戶最多的設區市之一、大陸臺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新生軍裡還有安徽、江蘇南通,甚至重慶,這些地區因逐漸便利的交通設施、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的政策優惠,以及更便宜的生產要素成本而得到臺企的青睞。

“經過多年發展,崑山等城市土地、房價、勞動力價格上漲,對於規模不大不小的企業來說,這帶來的企業廠房租金、人力壓力尤其明顯。”崑山一家電機公司的呂姓經理對澎湃新聞說道。

好比當年從東莞到崑山,新的成本窪地和政策吸引,加之良好的區位優勢,臺企趨之若鶩。至今,東莞已從當年的五千多家臺企下降到如今的兩千多家。

而在成本之外,環評與轉型升級也是臺企轉移的原因。“當時國家對於環評沒現在嚴格,現在我周圍離開去別地的臺企大多是因為環評拿不到,沒環評就不能在這長期生存。”呂說。

《崑山市“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六年行動計劃”實施意見(2015-2020年)》提出,建設用地規模力爭實現零增長。以化工、製藥、紡織、印染、電鍍等行業為重點,對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分期分批予以整治和淘汰,到2020年累計騰出發展空間超15000畝。鼓勵企業實施梯度轉移和“走出去”發展,將研發設計、總裝集成及品牌營銷等留在崑山。

如同當年的深圳,發展到一定地步,轉型升級是必然的要求。一向是改革排頭兵的崑山,此番也走在了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前列,而過程中,必然就面臨一些企業的淘汰。

“轉移到別的地方,其實對一些企業也是無奈之舉。”呂認為,對於企業來說,都是希望長期紮根一個地方,“扎得越深越好,因為人脈是要時間積累的,換個地方相當於從頭再來。”

當然,“對有些企業來講,換個地方,就像當年廣東換崑山一樣,享受十幾二十年成本政策的便利,走一步算一步。”呂說。

“最好不做遊牧”

不過,“崑山目前受影響不是很大,臺企數量沒有太大浮動”,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高孔廉對澎湃新聞表示,相比淮安等地來說,崑山具有的地緣優勢難以替代,且不像當初的東莞,崑山較多規模大的臺企,因此遷徙的不多。

另一方面,“崑山的臺企群體在全國比較特別”。李寬信表示,二十多年來,留在崑山的表面上是很多產業,而背後使臺企與崑山骨肉相連的是十萬臺胞對這片土地的生活融入、精神聯結。

“比如教育,政府這塊做好了,促使我們把子女帶過來,比如媽祖廟,我們在這有了精神的寄託。”李寬信說。

2010年,距離崑山市區不遠的太倉塘南岸的慧聚寺,崑山臺協捐資興建了媽祖廟,耗資1個多億。而沿著崑山市中心的黃河路,沿街都是蚵仔麵線、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魚丸湯等臺灣美食鋪,成為崑山臺北人聚集的地方之一。

“以我的個性,我在這個地方習慣了,生活圈都在這,員工也在這定居了,讓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又要重新招人,培訓,我不願意。”呂姓經理說。

“所以你看崑山有什麼法律法規的調整,崑山的臺企都會跟政府一起配合,因為他們把這基本上當家了,關心的不只有產業,也關心崑山的發展。”李寬信稱。

在高孔廉看來,轉型升級也好、更高的生產成本和環評要求也好,企業最好的發展方式是原地革新,“否則就變成遊牧民族”。

而轉型升級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它是一個全國性的要求,據我觀察,崑山這麼多年來不管國家出臺什麼政策,都是跑在前頭,比如以前的五險一金,有些企業會有抱怨,說別的地方怎麼沒有,心理有點不平衡,但這不代表其他地方就不做了,而且企業早點做,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帶來的衝擊會降低。”李寬信對澎湃新聞說。

而另一方面,李寬信認為,也許企業去其他地方整體盈利成本會降低,但企業不能忽略一些無形成本,“比如一個透明公開的政府”。

當然,企業自身努力是重要的,政府的支持也必不可少。李寬信說,轉型升級中對於財政、人才、市場等種種產業需求,政府有資源可以支援,崑山現在也有很多政策對企業自動化、環保、創新予以獎勵,也有很多企業得到過。

“臺商協會可以扮演這樣一個角色,跟臺商座談了解他們的需求,與政府進行溝通,比如美國在臺北的商會每年會有白皮書,記錄企業的需求和對政府的建議。”高孔廉說。

而當前,崑山也正在力圖使總部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和重點培育的新業態。“企業去別的地方投資,但總部在崑山,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崑山臺商協會會長宗緒惠對澎湃新聞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