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我在朗勃拉邦,早上6点去拍布施。

这里的僧侣还沿袭佛陀时代的古老习俗。僧人过午不食,靠百家饭度日。每天清晨,僧人背着竹钵,围绕寺庙行走一圈,排队化缘。一整天的食物就是早上化缘得到的全部。无论布施者施舍什么食物,通通无条件接受,不得挑剔。如果没有化到,这一天就不进食。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汉地也有托钵的传统,只是建国以来逐渐变得不为人所知。从09年开始,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杭州的灵隐、天竺三寺都会举行浴佛法会,有托钵行脚的场面,非常壮观,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我的报道。

▊相关阅读 ▊ 慢旅|昨天是佛陀诞辰,为了纪念他,杭州500位僧人做了这样一件事

信徒在沿路跪坐等待。有白发苍苍的老妪,有天真懵懂的孩童。也有其他国家来的僧人,穿着法衣一丝不苟地坐在队列中。蒸好的糯米饭,被小心的盛放在竹篓中。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6点钟,第一个僧人从寺庙走出。鱼贯整齐的队列紧随其后。年长的僧人带队,排在后面的是那些看上去只有10岁的小沙弥。红袈裟,剃光头、剃眉毛,赤着脚,行走在满是沙砾的街道上。没有一个人说话,只听见快门擦擦的声音。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僧人依次走过信徒身边,每一个信徒都抓起一把糯米饭,放在路过他的那位僧人的竹钵里。只从每个人那里接受一口食物,是为了避免贪婪。

布施者没有傲慢,接受者坦然、平静,仿佛天经地义。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当这些僧人路过一些乞讨的小孩——这样的小孩很多,和信徒、布施者一样跪在地上——他们毫不犹豫把刚刚得到的食物,放一把在这个小孩的饭盆里。每个僧人都放一把,小孩的饭盆很快就满了。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千年以前,佛陀发明布施的仪式,颇有深意。

他将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分享,从看不见的理论上升到实际行为。在这个世界上来来去去,没有什么是你可以永远占有的。不管有意无意,你都在和别人分享所得到的一切。分享空气和水,分享人际关系。有人从中得到快乐,有人感到心理不平衡,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布施的人跪着布施,是佛教我们舍弃傲慢、学会谦卑。

僧人把刚收到的饭转赠乞丐,是佛让我们学会洒脱。

施与受随时可以转换。即没有永远的施舍者,也没有永远的接受者。

所以布施的意义是:你施与的善行,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你身边。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这些僧人走完既定的路线,回到寺庙。他们会在寺庙门前站成一排,大声念经文回向。

经文的大概意思是:

“愿我所有一切功德,回向一切因缘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回向九品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那个画面给我完全的震撼,至今相当难忘。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布施不只是给与钱财。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你却真心祝福他,这也是一种布施。如果有人受到了伤害,你安慰他,让他获得内心的无畏与平静,这也是布施。

当我与一位卖花的小贩对视,他突然绽开的微笑,也是一种布施。

琅勃拉邦无疑是商业的,但绝不唯利是图,在这些商铺之中穿行,还感觉十分自在。无论何时都能听到“sabadi”能看到动人的微笑,即使你毫无没有买东西的打算,他们也是这样微笑的。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那天走在路上,光顾着拍照,无意中挡住一位十三四岁的小僧人的路。他静静地侧身站在一边,毫不催促。等我慢吞吞走过去,突然醒悟过来,他已经离开了。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地发生,来不及说抱歉,反而令我内疚。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老挝的僧人地位很高。如果一个年轻的僧侣遇到一位普通老人,按当地习俗,应该老人给僧侣让路的。我习惯了为别人让路,却不曾想有一天自己会被一位少年比丘让路。在中国,有人狭路相逢时互不相让,往往还会发生一些故事。也许琅勃拉邦这座城市最具有佛陀气质,它的内心与佛陀亲近,它的淡定与不争,是可贵的传统。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如果你对世人慈悲,就要接受世人的残缺。你不能只要阳光、不要阴影。如果你对世人慈悲,你也是对自己慈悲,因为你即世人。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慢旅|我们给予的一切,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身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