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已!王勃最出色的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翻译和赏析

海内存知已!王勃最出色的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翻译和赏析

【题解】

首联点题,写送别之地与上任之地,出句写三秦之地护卫着都城长安,从雄伟的地势描写中渗透着一种时代豪情。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代指蜀地。对句写远望蜀地,只见天际一片风云。这一联对仗工整,将秦蜀两地连成一个广阔的意境。颔联写二人境遇相同,心心相印。“与”字把主客双方的惜别心情连在一起;“同”字又进一步表明二人同在异乡做官的处境。客中送别,情意弥笃。上联地名对地名,实字相对,本联虚字相对,体现了虚实相间。颈联将亲切的情谊升为旷达的哲理。“知已”承接颔联,“天涯”呼应首联,而又推开去说。形象的比喻与精辟的哲理相结合,使本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以劝勉友人的作结,将推开的思想又回结到送别的题意上来。

本诗的思想价值,主要在于它一洗传统送别诗的感伤情调,表现了初唐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与远大的志向,给人以鼓舞力量。杨炯《王勃集序》说:“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王勃的诗摆脱了齐梁诗歌的浮艳绮丽习气,表现了一种清廓的风格。这首诗正是标志。

海内存知已!王勃最出色的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翻译和赏析

【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王勃的这首诗是客中送客的赠别诗名篇。少府,县尉的别称,司该县治安。之任,赴任。蜀州,一本作“蜀川”,泛指今四川省。杜少府,名不详。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早慧,六岁能文,十四岁应举及第,为沛王府修撰,戏撰《檄英王鸡文》被斥。后补虢州参军,坐事当死,遇赦,革职,其父受累左迁交趾令,勃前往省亲,路过南昌,写《滕王阁序》,文名大振。次年渡南海时溺水,惊悸而死。“初唐四杰”之一,有《王子安集》。

[2]“城阙”二句:城阙,指京都长安。辅,护卫。三秦,项羽灭秦后,分秦国土为雍、塞、翟三个侯国,故称三秦。五津,指蜀州境内岷江的五个渡口,将是杜少府赴蜀前往和必经之地。二句写在壮丽的长安城楼遥望风烟迷漫的蜀州。

[3]“与君”二句:宦游人,辗转在外乡各地做官的人。做官是古代士人主要的出路,地位低微的小官孤身在外乡自有其苦辛。二句言同为宦游人,客中送客,离别之意虽未明言,已黯然伤神。

[4]“海内”二句:比邻,邻居。这里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近”语意。二句意为只要明白四海之内有个知心朋友,哪怕远隔天涯,也会觉得如近邻一样。

[5]“无为”二句:无为,不要。歧路,岔路,指分手的路口。沾巾,泪下沾巾。二句劝慰对方,不要像小儿女那样在分手的路上哭哭啼啼。

海内存知已!王勃最出色的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翻译和赏析

这首赠别名作与一般哀愁悲伤的赠别诗不同,笔力雄健,格调高扬,洒脱超诣,“读了自有一种至友挚情,油然而生,忼爽天真,不作悲酸之语”(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有感慨,不失达观,有叹息,不陷入悽伤,充沛着意气奋发的精神。全诗又不写景物,如《古唐诗合解》说:“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诗境浅说》也评论这首诗说:“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诗,忌枝节横断,唐人律诗无不气脉流通,此诗尤显。”

【译文】 雄伟的长安城阕被三秦围拱,举目远眺岷江一带浩渺迷蒙。你我离别的思绪难以诉倾,宦游四方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前程。既为知己,纵令在天边,在海涯,也隔不断我们的真挚友情。何必为离别而悲痛,分手岂能效女儿缠绵哭泣的举动。

【全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冲破了送别诗中常有的那种格调低沉、哀愁悲伤的陈规旧套,以健康明朗的态度来对待朋友的别去,反映了作者当时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古往今来许多咏叹离情别绪的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这首送别诗,却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悲哀;使人读后既感挚友情深,又觉精神开朗。

这首诗的大背景是:当时的世俗地主阶级势力在上升,地主阶级的一些人都想有所作为,为国效力。王勃处于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当然不能不受到影响。

首联起笔雄健,送别的地点“城阙辅三秦”,显示出古城长安的宏伟气势。“风烟望五津”点明友人所赴的目的地。这样,把相隔千山万水的王勃两地紧紧拴结在一起,似乎说,纵然今日分别,而友情却永存不泯。诗人抓住了送别之时的瞬间动态画面,着力开掘,赋予送别这一行动以深层意义,进而,用以统摄全诗。

海内存知已!王勃最出色的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翻译和赏析

颔联承上联,是对友人的宽慰。用语婉转,将心比心,深深叩动人们的心弦。

颈联在全诗结构上由起、承到转,达到感情发展上的饱和点。诗人进一步申述己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化用《论语·颜渊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名句,并把它们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显示出诗人对友谊的真挚,自己胸怀的旷达。在这里,地域距离的空间感被友谊长存的时间感战胜了,替代了。友谊永存,天涯海角也如同比邻而居。

末联写惜别之情,也不作一哀语,别有一番精神。诗人比喻生动,情趣诙谐。“歧路”,分手的处所,“无为”、“共”,表明送行者(我)与远行者(友)都否定分别时的儿女情态。末联紧接颔联,诗人的言外之意是:离别又算得了什么,丈夫志在四海,未来的伟业期待我们去开创,我们正任重而道远呢!这个结尾反复叮咛,语重心长,给人以进取向上的启示。

如果说,首联以“望”字作为诗眼,通过对两地的动态刻画反映了作者高度的思想境界的话,那么,后三联则是诗人从目前出发,对友人深致拳拳劝勉之言。全诗情真意切,音调高亢,开盛唐送别诗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