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二戰對日作戰,美軍爲何沒有攻打台灣

二戰期間,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都受到戰火的蹂躪,其中有些真可謂損失慘重。但中國臺灣除曾受到若干轟炸外,並未成為美軍登陸的戰場,似乎要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為什麼美軍不曾在中國臺灣登陸呢?是美國人本來就無此意圖呢,抑或中國臺灣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具有太大的戰略價值?從歷史中去搜尋答案,發現都不是。

美國軍事當局不僅認為中國臺灣具有高度的戰略價值,而且也早有攻佔臺灣的計劃,結果卻中途變卦而未付諸實施。這一段往事,今天可能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很值得加以論述。而且這不僅有歷史研究的意義,對於戰略研究也同樣可以提供很多的啟示。

歷史解密:二戰對日作戰,美軍為何沒有攻打臺灣

在1944年全年中,美國在戰略計劃作為方面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要決定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攻勢是應以中國臺灣還是菲律賓的呂宋島為主要目標。這一決定應由美國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負責做出,因為太平洋是完全由美國負責的戰區,其他同盟國無置喙之餘地。經過冗長的研究和爭論始終於作成決定。後勤因素在此扮演重要角色,同時也受其他戰區的影響,這又可以反映一種全球戰略的觀點。

1943年2月,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潰敗, 從此太平洋戰區的盟軍由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戰略主動權完全轉入盟軍手中。

1943年暮春,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開始完善一份擊敗日本的新戰略計劃。其基本假定為美軍必須入侵日本始能結束戰爭。對日本的猛烈轟炸為入侵的先決條件,而這又必須利用中國東部的機場。為了發展和確保航空基地,美軍還必須在南中國海岸上至少佔領一個大港。要確保這樣一個港口並同時切斷對南方的交通線,就必須控制南中國海。

為了建立此種控制,美軍當局遂認為必須在華南海岸,中國臺灣,呂宋所構成的戰略三角形中發展大航空、海軍及後勤基地。不過在安全進入這一三角形之前,又必須在菲律賓南部或中部確保航空基地以抵消日本在呂宋的空中武力。同時也可能需要在菲律賓中南部建立中繼站以便向呂宋、中國臺灣和華南海岸發動兩棲攻擊。

依照這種計劃,在太平洋的美軍遂分兩路向此戰略三角形進攻。麥帥指揮的西南太平洋戰區兵力進至位置在新幾內亞西北角與棉蘭老之間中點上的莫羅島。尼米茲指揮的中太平洋戰區兵力則進至帕勞島,在棉蘭老東方約800公里。

經過仔細研究之後,華盛頓參謀本部人員認為,中國臺灣為此目標區中最重要目標。他們認為臺灣不僅戰略地位重要而且有許多顯明優點,所以不管西太平洋的情況如何發展,這個島都必須佔領。除非已攻佔臺灣,否則同盟國就不可能在中國建立一條安全的水上補給線。所以,臺灣對於中國海岸似乎是一必要的踏腳石。而且,必須以中國臺灣為基地,才能最有效地切斷日本通往南方的交通線。最後,新的B-29從臺灣北部起飛轟炸日本,可以攜帶較多的炸彈,因為航程比呂宋要短300海里。

歷史解密:二戰對日作戰,美軍為何沒有攻打臺灣

許多計劃人員更因此而主張跳過菲律賓而直接進攻中國臺灣。儘管本已議定應先在菲律賓南部或中部建立基地,但此種辯論仍繼續發展。海軍軍令部長金氏及其僚屬力主跳過菲律賓,而尼米茲與其他太平洋海軍指揮官則認為至少應先攻菲律賓南部或中部。他們認為必須如此始能鞏固聯軍到中國臺灣的交通線。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態度比較中立,麥帥則力主進攻菲律賓,主管陸軍後勤的索麥費中將也同意後者的見解。

1944年3月,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命令麥帥準備在年底以前進入菲律賓南部,並計劃在1945年2月入侵呂宋島。同時又命令尼米茲制定計劃在1945年2月進攻中國臺灣。此種命令沒有確定呂宋與中國臺灣的優先順序,雖能息爭於一時,但到6月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上,跳過菲律賓的問題再度提出。

1944年3月中旬到6月中旬,全球情況的發展似乎足以支持跳過菲律賓的觀點。美國陸軍所獲得的新情報指出,日本正在中國臺灣增強防務,所以聯軍愈延遲則付出成本將愈大。參謀首長們又開始憂慮中國的抵抗會崩潰,並認為只有提早攻佔臺灣始能鼓舞中國的精神。而6月初諾曼底登陸的成功也給予他們以刺激,遂相信加速太平洋方面的作戰此其時也。於是在6月13日,華盛頓遂向尼米茲和麥帥徵詢他們對於直接入侵日本,並跳過西太平洋中所有選定目標的意見。

他們二人一致答覆:在進到帕勞、摩洛泰之線以後,下一個主要步驟應該是攻佔菲律賓南部或中部的航空基地。參謀本部人員在獲得戰區指揮官的答覆後,又進行了他們自己的研究,遂再度認定原有的計劃,並指出直接躍向日本無可能性。參謀首長才勉強同意該計劃。

1944年7月,羅斯福總統在珍珠港召開會議,麥、尼二帥再度強調先佔菲島南部之必要,當場幾乎獲得一致同意。至於下一步行動則二人意見不同,所以仍沒形成決定。麥帥相信呂宋的戰略價值高於臺灣,而且必須重佔整個菲律賓始能完全切斷日本的交通線。他又說除非能從呂宋提供空軍和後勤支援,否則入侵臺灣是相當冒險的。最後,他更指出攻佔呂宋之後,也就可以跳過臺灣,向北加速前進以求提前結束戰爭。總之,他認為呂宋第一的戰略就時間、人力、財力而言都比較廉價。反而言之,收復菲律賓也是一種道義責任和政治需要,否則美國的榮譽和威望將受到重大損害。

與麥帥對立,金氏為臺灣第一觀念的最堅決提倡者。金氏相信先攻佔呂宋只會延遲北進的決定性作戰。他又認為先攻臺灣將有利於次一步佔領呂宋。尤其是若不佔領檯灣則無法在中國海岸上確保立足點。最後,他指出假使必須跳過臺灣,則下一個目標應該是日本本土而非呂宋。

麥帥相信跳過呂宋的計劃純粹代表海軍的意見,事實並非那樣單純。海陸軍雙方的意見都有相當分歧,而且前後也常有改變。大致說來,也許除尼米茲以外,在太平洋戰區的高級海陸軍指揮官,也就是負責執行作戰的人,都反對攻佔中國臺灣。他們幾乎都贊成攻佔呂宋之後,就繼續躍向沖繩或日本。對比著說,在華盛頓的最高級計劃人員多認為就戰略而言,臺灣第一觀念比較合理——李海和索麥費為顯著的例外。

不過,華盛頓的計劃當局除了理想的戰略以外,還必須對許多其他因素作慎重的考慮。而這種考慮終於在1944年9月使呂宋對臺灣的辯論發展到另一個高潮。

歷史解密:二戰對日作戰,美軍為何沒有攻打臺灣

直到1944年9月中旬,麥帥的計劃都還是預定11月15日進攻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和12月20日進攻中部的萊特。但在9月15日,麥帥經過參謀首長們的批准,取消預定的棉蘭老作戰,而準備在10月20日從帕勞、摩洛泰之線直接躍向萊特。

接著麥帥又向華盛頓報告他可以在12月20日從萊特向呂宋推進,這比原定進攻呂宋或臺灣的時間都提早了兩個月。他指出新計劃容許聯軍照原定日期執行中國臺灣作戰,不過由於呂宋已先攻佔,所以臺灣的佔領已經變得不必要。麥帥的計劃的確很動人。他所建議的時間表——萊特10月20日,呂宋12月20日,臺灣可能為1945年2月20日——足以容許聯軍對日本保持持續的壓力。如果在中間階段不進攻呂宋,反而會使日軍有乘機鞏固其防禦的空隙。而且不進攻呂宋並不能提早向臺灣前進的時間,因為後勤的問題使聯軍無論怎樣都不可能在1945年2月底以前發動入侵中國臺灣的作戰。

當麥帥的建議在華盛頓獲得有利的反應時,尼米茲也提出一項最新計劃。本來華盛頓一向是主張先攻佔中國臺灣島,然後再向西進攻以求在中國內地確保一個港口。現在尼米茲卻建議同時進攻中國的臺灣南部和廈門地區。美國陸軍計劃人員立即指出尼米茲的新計劃有許多缺點:日本人不會容許聯軍兵力安居在中國臺灣南部,一定會從北部向其發動猛烈反攻;想同時在臺灣南部和廈門地區堅守兩個灘頭陣地將非常困難;這個地區距離日本基地頗近,聯軍不易對付日本飛機的攻擊,也不易阻止日軍的增援。

基於這些考慮,他們遂指出此項計劃不切實際。他們相信其最後必然會變成一場成本巨大的長期作戰,不僅仍需佔領整個臺灣,而且還要在內地攻佔相當寬廣的地區。這樣大規模的地面作戰將會延緩對日本的進展,而對聯軍的人力資源也將是一種吃不消的負擔。陸軍情報估計,在此地區的日軍要比尼米茲總部所想象的要多。所以若真想執行此種新計劃則尼米茲必須有更多的戰鬥兵力。此外,根據9月份所作的估計,尼米茲也缺乏勤務部隊,其人數可能為7.7萬人到20萬人。

華盛頓的參謀機構也曾研究各種補充勤務部隊的方案。海軍方面,為了提前發動對臺灣作戰,曾建議從西南太平洋戰區抽調勤務單位。麥帥總部也早已感到勤務部隊的短缺,如果再從他那個戰區作任何抽調,則可能影響萊特作戰的成功,甚至將其兵力陷在菲律賓中部不能動彈。雖然臺灣廈門作戰與呂宋作戰在突擊階段所需要的戰鬥部隊大致相等,但選擇後者麥帥卻可以利用數以萬計的菲律賓人來作臨時的補充,而在中國臺灣則缺乏這種機會。

在1944年9月中旬,美國能提供的勤務單位非常有限,所以參謀本部認為必須等歐洲方面的戰爭結束始有新的來源。他們估計假使歐戰在1944年11月1日結束,則尼米茲也許可在1945年3月1日發動對臺灣和廈門的作戰,甚至還必須立即決定打消呂宋作戰,否則尼米茲到1945年3月1日仍可能無法行動。但在另一方面,後勤專家們卻深信無論歐洲情況如何發展,麥帥在1944年底以前一定能進向呂宋。而陸軍計劃人員對歐戰的提早結束也不樂觀,以後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沒有錯。

陸軍方面認為,假使先攻中國臺灣,則將牽制許多的部隊、船隻、登陸艇和飛機,於是對呂宋的入侵可能遲到1945年11月都無法發動,同理,對日本的任何其他重大步驟,例如對沖繩的進攻,也將同樣受到延遲。反而言之,先攻呂宋也比較安全。聯軍到呂宋的交通線不僅較短而且也容易保護,假使呂宋仍在日軍手中,則到臺灣的交通線就很難確保安全。

歷史解密:二戰對日作戰,美軍為何沒有攻打臺灣

參謀長李海認為,臺灣第一的路線雖可能提早結束太平洋戰爭,但就保護生命和其他資源而言,攻佔呂宋並跳過臺灣的路線也許成本較低廉。他和大多數陸軍計劃人員都贊成採取時間較長而成本較低的路線。此時麥帥又有高見,他認為臺灣第一的戰略不僅要損失較多的生命而且也會浪費較多的時間。他準備向參謀首長保證在登陸之後,只要四星期到六星期的時間即可完全佔領呂宋島上一切最重要的戰略地區。

馬歇爾雖然仍相信就戰略而言,臺灣第一的路線比較理想,但也開始憂慮其成本太高,尼米茲對於成本問題不表示意見,卻指出在臺灣之後再佔領呂宋將比較容易,而且也不會延後整個戰爭的步調。金氏則仍宣稱他深信臺灣第一路線可節省時間,所以就長程而言,可以減少生命的損失。到1944年9月底在計劃作為的高層中似乎只有金氏仍對這一路線保持足夠的信心。

當這些討論還在華盛頓激烈進行時,中國內地的情況又發生了重大的變化。9月中旬,史迪威向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提出報告說,日軍在中國東部和東南部的攻勢已經使美軍失去了第十四航空隊可以有效支援美軍入侵呂宋或臺灣的最後基地。這些航空基地在喪失之後一時也無收復的可能。

這個消息立即對華盛頓產生了明顯的衝擊。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意圖原為擴大在中國東部的機場,以供B-29空擊日本、朝鮮、“滿州”及中國臺灣之用。現在這些基地已經完全喪失而且聯軍也無法將其收復。於是在中國海岸攻佔港口的需要也隨之喪失其迫切性,因為佔領港口的目的本是為了在中國打通一條良好的補給線,以便發展這些航空基地。更進一步說,攻佔中國臺灣的主要理由就是在中國海岸構成一個重要的踏腳板,現在也變得不相干了。

此種發展遂迫使海軍計劃人員必須重新考慮臺灣南部和廈門計劃,大多數海軍人員都認為若僅入侵臺灣而不同時攻佔內地一個沿海港口,則毫無意義,因為中國臺灣當時缺乏足供大艦隊停泊的港口,也不能提供聯軍在西太平洋所需要的後勤基地。所以問題是:假使在中國海岸上已無建立和發展港口的需要,為什麼還要進攻中國臺灣的任何部分呢?陸軍方面首先表示反對的意見。

陸軍航空軍的B-29重轟炸機,若以中國臺灣北部為基地來執行對日本的作戰,毫無疑問是比從呂宋北部,馬里亞納群島,或中國西部都更較便利,但若僅以中國臺灣南部為基地,則比起其他基地,所獲利益也就非常的有限。事實上,在馬里亞納群島中的塞班(Saipan)和蒂尼安二島距離東京比中國臺灣南部還較近,而且不受日本空中攔襲的威脅。甚至呂宋北部雖較遠300多公里,但比起臺灣南部卻又有其他的優點:那裡有較大的空間可供修建B-29機場之用,而且對空中攻擊也比較安全。最後,即令尼米茲能在1945年3月1日入侵中國臺灣南部,而B-29也還是要到暮春或初夏的時候方能開始從那裡發動作戰。但陸軍航空軍早已計劃在1944年底以前即開始利用馬里亞納群島發動B-29的攻擊。簡言之,陸軍航空對中國臺灣已經喪失興趣,而開始與其他陸軍單位一致反對臺灣南部和廈門計劃。

歷史解密:二戰對日作戰,美軍為何沒有攻打臺灣

一種明顯的政治考慮也對呂宋與臺灣的辯論產生若干決定性影響。麥帥認為美國不應跳過菲律賓任何部分的理論是不可輕視的。尤其重要的是李海也持同樣的觀點,因為李海與羅斯福總統關係密切,並代表總統出席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所以那些參謀首長們對於他的意見不敢等閒視之。

但無論政治關係如何,臺灣與呂宋的問題還是要根據軍事利害來作最後決定。到1944年9月底,幾乎所有的軍事考慮都指向下述的路線:攻佔呂宋,跳過臺灣,不考慮中國海岸上的港口,而繼續躍向沖繩。在參謀首長中,現在只有金氏一人還繼續主張跳過呂宋而執行臺灣南部和廈門作戰。

由於知道軍事和政治因素都對他不利,金氏遂採取一種新的辯論戰術,對呂宋作戰本身提出反對意見。他說照麥帥的計劃,為了保護呂宋灘頭陣地和運輸船隊,太平洋艦隊的所有快速航空母艦兵力將會凍結在那裡至少達六星期之久。使航空母艦停留如此長久的時間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他宣稱美國海軍不能接受麥帥的計劃。

麥帥的副參謀長馬紹爾少將,此時恰好在華盛頓接洽公務,他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麥帥,使其來得及提交資料以供陸軍方面對金氏的最後攻擊作有力的反駁。麥帥告訴參謀首長們,他對航空母艦的惟一要求就是在突擊登陸之後,把一小群護航母艦留在呂宋海外約幾天的時間,直到其工程人員在灘頭上建好一個可供陸軍飛機起降的機場時為止。麥帥又指出,只有第一批突擊船隊需要快速航空母艦兵力的保護,以後的補給與增援都可由陸上基地飛機保護而不再需要海軍的航空母艦。簡言之,麥帥並不需要長期佔用快速航空母艦兵力,很快他就可以讓尼米茲將其調走。最後,他又反駁說,假使執行臺灣南部和廈門作戰,則快速航空母艦兵力被凍結在某一特殊地區中的時間將會更長,尤其當呂宋還在日本人手中時更是如此。

這一記反擊使金氏很難招架。接著尼米茲也撤回其對中國臺灣計劃的殘餘支持。他認為在可以想見的將來,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部隊來讓他執行臺灣南部和廈門作戰。所以到9月底,他決定支持呂宋作戰,並建議至少暫時放棄攻佔中國臺灣的計劃。同時他又建議金氏考慮下述新的戰略構想,以對日本保持持續的壓力並加速聯軍對日本的進攻。麥帥兵力於1944年12月20日發動呂宋戰役,中太平洋兵力於1945年1月進入硫黃島,它在東京南面與此相隔僅970公里;接著在1945年3月1日,再進攻琉球群島中的沖繩島以及其他目標。

金氏採納了尼米茲的建議,但仍作了一項最後的保留。他認為在向呂宋進攻時,突擊船隊必須通過呂宋與臺灣之間的水域,所冒的危險相當大,所以此種行動必須由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直接批准。他對於太平洋艦隊的快速航空母艦兵力在同一狹窄水域中作戰也表示類似的反對。不過,聯席會議中的其他三位成員(馬歇爾、李海、阿諾德)一致主張把這些問題交給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去作決定,而金氏最後也同意這樣解決。

在金氏最後改變其立場之後,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對於這一重大戰略決定終於獲得所需要的一致同意。1944年10月3日,他們命令麥帥在12月20日左右發動對呂宋的入侵,同時也指示尼米茲照其自己所建議的日期準備執行對硫黃島和沖繩的作戰。尼米茲應對呂宋作戰提供海軍的掩護和支援,包括快速和護航航空母艦在內。以後當海軍攻擊沖繩時,麥帥也應從呂宋對尼米茲提供儘可能大的空中支援。這兩位指揮官也應與在太平洋和印度的B-29單位,以及在中國的史迪威和十四航空隊取得計劃上的協調。

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始終不曾正式撤消對中國臺灣的作戰計劃,他們只是將其擱置不作最後決定而已。此後在華盛頓的較高層計劃會議中也就不再有人重翻舊案了。事實上,美國軍事當局所作的決定是入侵呂宋,跳過臺灣,並以沖繩代替臺灣。但這一決定的作成並不輕鬆容易。從頭說起,參謀首長們幾乎都相信攻取中國臺灣及華南港口(同時跳過呂宋)是聯軍在西太平洋中的最佳戰略。但最後,他們不得不面對下述的事實:至少在歐洲戰爭結束之前,他們是不可能獲得執行此種戰略時所必要的資源。他們也不可能暫時停止向太平洋的前進以坐待德國的崩潰。最後還是後勤考慮迫使他們作成放棄進攻中國臺灣的決定,不過其他的軍事現實和政治因素也都產生相當影響作用。

歷史解密:二戰對日作戰,美軍為何沒有攻打臺灣

在簡述了這一段往事之後,我們又可以獲得一些什麼教訓或啟示呢?至少似乎有下述幾點:

1.戰略決定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大事,與其失之於輕率則毋寧失之於鄭重。所以在決策過程中必須經過反覆辯論,實屬理所當然。尤其是像美國所採取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制度,其決定作為過程更是曲折遲緩。但其所規定的必須所有出席成員一致同意的原則還是正確的,由此可知孫子所云“兵者國之大事”在此已獲印證。

2.戰略計劃不是在真空中作成的,必須要考慮到許多的客觀因素。所以從紙上談兵的觀點來看戰略,實不免有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危險。理論上被認為是最佳的戰略,卻往往缺乏實際可行性。以二戰的經驗而論,有兩點非常值得重視:後勤因素所產生的影響作用非常巨大,幾乎一切重大的戰略決定都受到這一因素的支配;在全球戰爭中,各個戰區彼此息息相關,所以區域戰略也就往往受到全球戰略中其他部分的影響或干擾。

3.在戰爭中,也像在人類其他任何活動中一樣,意外因素的出現非常普遍而且事先無法預測和避免,但結果卻可能使原定計劃功虧一簣。

這對於負責計劃和決策的人實乃莫大的困擾,惟一的對策就是儘量保持冷靜,適應現實而萬不可固執己見、缺乏彈性,否則將會帶來嚴重的損失和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