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侯參加了一次鄭國國宴,子產就斷定他將亡國,實在厲害

風雷激盪天欲變---士大夫的智慧

士大夫是春秋時期特殊的社會階層,他們多數出身於貴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小就參與國家政事,目睹了權力交替過程中的血雨腥風,由於他們處於社會的上層,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不僅憑著智慧在亂世中生存下來,也預知了很多歷史事件的發生。下面我們來講講這方面的故事。

蔡景侯參加了一次鄭國國宴,子產就斷定他將亡國,實在厲害

向戌弭兵

宋國向戍彌平刀兵,說服諸侯們簽訂和平條約。公元前545年,蔡景侯經過鄭國前去晉國參加簽約儀式。鄭國國君派大夫子展在東門外設晏招待蔡景侯,蔡景侯自恃有楚國在背後支持自己,打心眼裡瞧不起鄭國,言語行為中對鄭國很是不恭敬。從晉國回來後,蔡景侯又經過鄭國,這一次,鄭簡公高享禮招待他,蔡景侯還是那副老樣子。鄭國大夫子產就說:“蔡侯恐怕要災禍臨頭了。前幾天他經過鄭國,子展招待他,他不恭不敬,如今國君親自接待,他還是那麼態度傲慢,看來這是他的本性。侍奉大國,卻以傲慢輕視為能事,他能得到好死嗎?如果他不能免除禍難,那一定會由他的兒子引起。蔡景侯即不修身也不修德,荒淫無恥,,沒有一點父親的樣子。他的禍亂,肯定會來自於他的兒子。”果不其然,兩年之後,蔡國太子班因妻子與父親通姦,不堪其辱,憤起殺死蔡景侯。

子產何以能預知蔡景侯的下場,其實無他,蔡景侯不守禮而已。春秋中後期,周禮雖然崩壞,但禮法依然是諸侯大夫存身立命的規矩,壞了規矩,自然就壞了尊卑秩序,恃強凌下和犯上作亂也就不出奇了。

蔡景侯參加了一次鄭國國宴,子產就斷定他將亡國,實在厲害

古蔡國

還是同一年,遊吉(子大叔)受鄭簡公之命出使楚國,重申和平之意。遊吉還沒渡過漢水,楚國就通知派人通知說:“貴使不必來我國了。諸侯們在宋國召開和平盟會的時候,貴國國君親自到會,如今卻只派你來,我們國君說你們先回去吧,楚國將派專使到晉國詢問清楚,是楚國地位比不上晉國嗎?否則為什麼出使楚國的使節,規格就比晉國要低?”

遊吉覺得哭笑不得,回覆楚國說:“在宋國的盟會上,貴國國君發佈命令,要使小國國家安定,人民得到安撫,按禮儀承接上天的賜福,這些正是小國所希望的。鄭國今年發生饑荒,雖然如此,鄭國還是派我帶著禮物,前來貴國分發聘禮。現在貴國說:‘你只是小小的官員,怎麼能代表鄭國國君呢?一定要鄭國國君前來才行,這樣我們楚國國君才會滿意。’鄭國只是個小國,哪敢不聽從楚國國君的命令。只是這樣做,與當初盟會的約定並不相符,鄭國國君倒不是怕辛苦,貴國國君卻會因此失德,對楚國也沒什麼好處吧?”於是遊吉就打道回鄭國了。

遊吉回到鄭國覆命,對大夫子展說:“楚康王快要死了。他不修整朝政,又不修德,只知道向諸侯們索取朝貢,以滿意他的貪慾。國君這樣做,他能夠長久嗎?”又說:“《周易》復卦說:‘迷入歧路卻不知道回頭,有兇險’,如今楚康王想滿足他的慾望,卻失去了自己的根本,想回來卻找不到地方,這就叫迷復,能夠沒有兇險嗎?”遊吉就對鄭簡公說:“國君可以放心前去,為楚康王送葬,讓楚國人痛快一下。楚國大概在近十年內不能稱霸,我們鄭國百姓可以休養生息了。”

一國之君,只會滿足私慾,哪有心思治理國家呢?國君貪婪,官員們必然見樣學樣,君臣如此,國家哪能穩定強盛?

蔡景侯參加了一次鄭國國宴,子產就斷定他將亡國,實在厲害

楚康王

鄭簡公於是出訪楚國,同時派遊吉到晉國通報情況。子產作為相禮(禮儀主持人)一同到了楚國。到了楚國,只搭建歇息的帳篷,卻不設祭壇。子產說:“小小國侍奉大國,沒必要設祭壇那麼奢華。大國去小國有五樣好處:原諒他的罪過,赦免其過失,援助其災難,獎勵他的德行與典範。小國因大國的到來而不睏乏,感念大國的恩典,順從大國就如同回家一樣。所以大國要設壇彰顯他的功德,提醒自己在修明德行方面不可放鬆。小國去了大國卻有五種好處:向大國解釋自己過錯,索要自己缺少的東西,奉行大國的命令,奉獻貢品,聽從大國的指揮。不然,小國就要被加重貢獻,這些都是小國的災禍,難道要設壇來張揚自己的災禍嗎?”

蔡景侯參加了一次鄭國國宴,子產就斷定他將亡國,實在厲害

鄭簡公

夾在大國之間,受到大國的擠壓和欺負,若沒有士大夫們的智慧,鄭國和其他小國又如何能生存下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