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乃至中華戲曲重要組成部分的「猴戲」《鬧天宮》綻放奪目光彩

說起“猴戲”,觀眾並不陌生,它是我國京劇乃至中華戲曲中重要的一部分,孫悟空更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名字,眾多“猴戲”戲碼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出就是京劇《鬧天宮》。它是中國京劇的一出傳統劇目,舊時稱作《安天會》。上世紀五十年代,由著名的戲曲編劇翁偶虹老先生將傳統老戲《安天會》改編成《鬧天宮》,由著名京劇武生演員李少春首演並大獲成功,好評如潮。其實從元代起,元雜劇中就已經有了關於《西遊記》的戲出,也為吳承恩所著神話小說《西遊記》奠定了基礎。到了清代,宮廷內部為歌頌乾隆盛世而創作的《西遊記》故事的連臺本戲《昇平寶筏》,可以說是最全面、最宏大的創作了,差不多改編了《西遊記》的全部故事,並有所增加,蔚為壯觀,是我國戲曲史上的一筆寶貴財富。

京劇乃至中華戲曲重要組成部分的“猴戲”《鬧天宮》綻放奪目光彩

改編後的《鬧天宮》劇情更加豐富,人物性格更加鮮活,老少皆宜,成了國內各大京劇院團出國演出的必選劇目之一,孫悟空的藝術形象也成為了中國連接世界各國文化的使者。說起《鬧天宮》與《安天會》的區別,首先,《安天會》中的孫悟空是個貪嘴偷吃、闖禍惹事的妖孽形象,但改編後的《鬧天宮》,孫悟空則成為了嚮往自由、藐視權貴、勇敢頑強,敢於向封建統治者說“不”的叛逆者形象。《安天會》一劇結尾以妖猴被捉告終,而《鬧天宮》則是以孫悟空打敗眾神將,凱歌高奏回到花果山結尾。

京劇乃至中華戲曲重要組成部分的“猴戲”《鬧天宮》綻放奪目光彩

從《安天會》到《鬧天宮》,成就了幾代優秀的京劇演員。從早期的郝振基、楊小樓、鄭法祥、蓋叫天,到李萬春、李少春等,都很擅長演出《安天會》或是《鬧天宮》這出“猴戲”,在美猴王的把握中,也是各有特點。在多年的演出實踐中,京劇中的“猴戲”逐漸形成了南北兩派。南派講求輕巧活潑,以“做功”為主;北派大氣沉穩,以“寫意”為主,注重塑造人物,因此就有了“南功北意”之說。南派“猴戲”代表名家有鄭法祥、蓋叫天、張翼鵬等人;北派“猴戲”則以楊小樓、李萬春、李少春等的表演為最。

京劇乃至中華戲曲重要組成部分的“猴戲”《鬧天宮》綻放奪目光彩

享有“國劇宗師”“武生泰斗”盛譽的楊小樓是著名的京劇武生演員,他身材雖然高大魁偉,但表演猴戲時卻伶俐輕巧,他對京劇猴戲後來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他在塑造孫悟空時注重把握人物性格,強調神似多於形似,表演上著力塑造猴王氣質,突出人、神、猴的合一,人稱“小楊猴子”。蓋叫天是南派著名武生,他的表演注重造型和動態的優美,身手矯健,動作強調力度與速度,並且注重將武術技巧融合到武戲表演中。蓋叫天的猴戲注重武打設計,武功高超,不愧為南派猴王的代表。李萬春的猴戲宗楊小樓,得溥儀叔叔載濤貝勒的傳授,表演上注重塑造猴王氣質,不重翻跌,舞臺上做到了“人學猴,猴學人”。李萬春排演的“猴戲”劇目很多,如《石猴出世》《花果山》《水簾洞》《鬧龍宮》《安天會》《十八羅漢收大鵬》等,受到觀眾好評。李少春的猴戲,主要也是吸取楊小樓的演法,同時琢磨借鑑了南北京昆各路演法的藝術特點,動作輕盈敏捷,技巧新穎,尤其是把體育項目撐杆跳的技術動作,巧妙自然地運用於京劇舞臺,使觀眾感覺新奇。李少春曾以《鬧天宮》等戲訪問世界各國,享有京劇“美猴王”之譽。

京劇乃至中華戲曲重要組成部分的“猴戲”《鬧天宮》綻放奪目光彩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鬧天宮》等猴戲的陸續不斷演出,湧現出了不少新一代京劇“美猴王”,他們不僅能夠繼承老一輩“猴戲”名家的精髓,並能結合自身特點有所創新,將孫悟空這個特殊的角色在京劇舞臺上塑造得更加富有活力與朝氣。同時,由於《鬧天宮》劇情豐富,唱詞精煉易懂,表演場面熱鬧,雅俗共賞,自然而然地也就成為了叩開年輕人走進國粹京劇之門的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