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眾所周知,在大多數家庭裡,爸爸總是很忙,忙到沒多少時間陪孩子。而孩子們也會漸漸習慣“爸爸忙工作,媽媽陪孩子”,懂事的孩子甚至會主動體諒爸爸的辛苦。然而你知道嗎?一句簡單的“爸爸,你辛苦了”,背後可能還藏著另外一句話——“爸爸,我需要你。”

今天,團長想和各位爸爸媽媽一起聊聊,這兩句話背後那些關於“爸爸陪伴”的那些事兒。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各位寶爸寶媽,你一週陪孩子多長時間?

12小時,有嗎?算下來平均每天不到2小時,乍一看一點也不多,畢竟孩子除了上學,主要就是在家裡,所以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一定不會少,每天2個小時應該不算什麼。

可是,如果這個問題的對象換成爸爸,答案或許就有點不太好說了……

近年來,“隱形爸爸”“喪偶式育兒”的話題屢屢受關注。這些新興的詞彙或許有些誇張狠厲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觸碰到了許多媽媽的神經,引發了諸多共鳴。

那“隱形爸爸”的現象是真的存在嗎?它只是個例,還是普遍存在?下面這組數據或許可以告訴你:

日前,《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發佈,白皮書數據顯示,儘管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意識到了陪伴的重要性,爸爸在陪伴中的角色卻明顯薄弱

數據顯示,在55.8%的家庭中,媽媽才是陪伴孩子的主力。

爸爸陪伴較多或爸爸媽媽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僅佔12.6%和16.5%。同時,爸爸在工作日陪伴時間為2.9小時,在週末為7.7小時,遠低於媽媽的4.6小時與10.9小時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對此,媽媽們又是怎麼說的呢?

很多媽媽表示,家裡的日常生活都是自己打點,老公就像“甩手掌櫃”一樣,甚至以各種理由拒絕帶娃。“加班、不會帶娃、累”等成為爸爸不帶娃的理由。彷彿全世界的爸爸都得了一種“病”:忙!

甚至還出現了一個說法:爸爸背一下孩子,偶爾去學校接送一下,就是個好爸爸,而媽媽做了所有的事,卻只是個普通的媽媽。

還有人說,爸爸對孩子都有兩個殺手鐧:玩手機、去找媽媽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那些因為“忙”

沒去參加家長會的爸爸,

到底錯過了什麼?

說到家長會,這裡團長想講一個故事,它來源於一位小學四年級班主任:

父親節前,這位老師策劃了一場“爸爸家長會”。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失敗了——一個班裡50多個學生,只有三分之一的爸爸到場了。而在後來的細問中還發現,就在這三分之一的爸爸中還有一大半的爸爸之前根本不知道孩子讀幾班,班級在哪,甚至還有不知道已升學跑到以前教室的……那天一時間教室裡分成了兩派:爸爸來了的孩子都很開心,臉上都帶著一份驕傲的神態;而爸爸沒來的孩子,神情中有著難掩蓋的失望。沒來的爸爸在在家長群裡“道歉”,要麼是太忙了抽不來身,要麼是離家在外趕不回去。甚至有家長表示,“我家我負責賺錢,孩子都是媽媽再管,有什麼事你找他媽媽,我不懂教育。”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可能很多爸爸會覺得自己很委屈,畢竟自己工作掙錢的壓力也很大。

老師何嘗不知道爸爸們工作忙,可是以此為理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媽媽,真的好嗎?不知道那些孩子臉上的神情對比,有沒有讓爸爸們的內心產生波動……

曾有一個“臨終前你會後悔的事”的帖子在國內外網站上被瘋狂轉載,它的作者是美國一名叫博朗尼·邁爾的臨終關懷護士,文中總結了生命走到盡頭時人們最後悔的五件事。其中第二件事就是:“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錯過了關注孩子成長的樂趣,錯過了愛人溫暖的陪伴。”

團長想說,對於孩子來說,爸爸的作用遠遠不是房子、車子能替代的。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在那次家長會後,

那位班主任老師曾在群裡發過一條長文

團長在這裡也分享給各位爸爸們看看:

向上滑動閱覽

你們沒來,所以你們沒有看到你家孩子趴在陽臺上對著樓下翹首以待的樣子。

你們沒來,所以你們不知道他們對著爺爺奶奶媽媽問出那句“我爸呢?”時臉上的落寞。

你們沒來,所以你們不知道他們之前在給你們做父親節禮物時認真而又開心的表情。

你們沒來,所以你們也不知道有個孩子抱著裝的滿滿的存錢罐想要“買”爸爸一天時間。

來不來開家長會不重要,這一兩個小時也不會改變些什麼。目的也只是為了能讓你們知道孩子更想要的是陪伴。

別等到真的錯過孩子成長過程後,在後悔。這是回不了頭的。

孩子的人生

錯過了就補不回去了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爸爸陪伴孩子每週低於12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綜藝節目《奇葩說》裡的這一辯題引起了熱議。

在節目中,辯手顏如晶講述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她坦言,初看辯題時,她覺得12個小時太長了,原因是“我跟我爸爸語音一分鐘都覺得長。”

12小時真的長嗎?她真的不需要爸爸的陪伴嗎?當然不是。

顏如晶一開始會有這個想法,是因為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陪伴時間非常匱乏的,讓她缺少了這段經歷。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父女倆互相不瞭解,爸爸出國玩,給20多歲的女兒帶回來的禮物竟是冰雪奇緣和小豬佩奇的玩具。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顏如晶說,父愛是需要培養的,“爸爸”這個稱呼不是應得的,而是需要爸爸努力去贏得的。她在辯論中把孩子的1-20歲的成長比作電視連續劇,告訴爸爸們:

連續劇能補,但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去的。父母是可以從頭到尾見證孩子成長的全過程的唯一觀眾,兄弟姐妹、朋友、伴侶都是中途加入的。孩子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變化,你只有全程關注了才能看到,如果你想等到老了再來補這些成長經歷,那就太晚了,也補不回來。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親情不需要培養,但是發自內心的愛和理解需要。

一個父親如果不陪著孩子長大,他根本無法瞭解孩子喜歡什麼,正在努力做什麼,未來想要什麼。

就算孩子在缺失父親陪伴的日子裡磕磕碰碰長大了,將來也可能和父親成為最陌生的人。相信大多數父親都不願意看到,當自己老來時,和孩子一句話也說不上。

在陪伴這件事上,

爸爸不如孩子“懂事”

當然,要問“爸爸稱不稱職”,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孩子。

在前文提到的節目中,另一個辯手傅首爾,拿著開頭這道題目去問自己的孩子,是否支持這個決定(陪伴不到12小時取消爸爸稱號),孩子說:

我不支持。
因為我不敢。我怕爸爸做不到,我就沒有爸爸了。

你看,孩子寧願要“掛名爸爸”,也不願沒有爸爸。對他們來說,“取消陪伴”這個詞,幾乎是等同於“沒有爸爸”的。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節目的最後,編導就這次的題目採訪了現實中的父親和他們的孩子。

點擊視頻觀看採訪

↓↓↓

https://v.qq.com/x/page/b07236vyruk.html

最喜歡的玩具VS爸爸陪你一天

孩子們是這樣說的: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聽到孩子的回答,

爸爸們都沉默地低下了頭了。

最後節目組把辯題給到孩子:陪伴不足 12 小時,你就不叫他爸爸了,你願意嗎?

答案異常一致:不願意。

理由是:

因為爸爸是我的爸爸呀。因為他是我最好的爸爸呀。爸爸掙錢很辛苦,太不容易了。

聽到這些答案,爸爸們眼眶開始溼潤……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孩子對父母天生忠誠,總有著滿心的喜歡,甚至特別能體貼父母,讓人不由得心疼。

很多時候父母甚至被乖孩子寵壞了,享受“爸爸很辛苦”的背後,忽略了孩子其實更想說“爸爸,我需要你”。

比起孩子的理解和妥協,也請爸爸在孩子還愛你,想親近你,需要你的時候,再靠近一點吧。

爸爸們,

陪孩子,下面這兩件事你做了嗎?


法國兒童教育專家卡特琳娜·蓋岡在《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中說:與孩子一起度過一些溫暖、快樂、親密的時光,帶給他們活著的樂趣,就是最好的陪伴。

因此,父親想給孩子陪伴,不一定需要很長時間。德國也是以男人掙錢養家的國度,為了彌補對孩子的陪伴,他們會常常做這兩件事:

■ 第一件事:陪孩子玩耍

在德國,爸爸們把陪孩子玩耍看得很重要。

週末的時候,早晨,在麵包店外,大部分都是爸爸在帶著孩子排隊,一面聊天,一面等待麵包出爐;

散步時,路過任何一家的花園,都會聽到樹圍欄後面爸爸和孩子嬉戲玩耍的笑聲;

午後去公園的路上,又會看到一道溫馨的風景:爸爸騎著自行車,後面跟著一個小屁孩,騎著板凳車,爸爸不時停下來等那個還在東張西望、心不在焉的傢伙……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陪孩子玩耍,爸爸陪和媽媽陪意義完全不同,爸爸和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從爸爸身上學會勇敢、堅強、自信。爸爸從小陪孩子玩耍,男孩會更具有男子氣概,女孩更自信更有魅力。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 第二件事:給孩子的生活增添儀式感

德國爸爸每年都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策劃孩子的生日。

華裔德國作家程丹梅說十幾年來,她兒子的生日都是她先生策劃的,充滿了創意和美好的記憶:

我家地下室至今還存有兒子4歲生日時的一個紀念品——木偶戲臺。那天,我先生給到場來為兒子慶祝生日的小傢伙們表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木偶戲,他讓十幾個玩偶在手裡交替出現,嘴裡變換著腔調說臺詞。一會兒是警察,一會兒是個老太婆……孩子們被吸引得都快鑽進戲臺了。所有的孩子都在對我兒子說:“你爸爸真酷!”兒子度過了一個永生難忘的生日!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幸福的生活離不開儀式感,不能長時間陪伴孩子,就多給孩子一些儀式感,也能讓孩子童年的生活鋪上一層溫暖的底色。

這種儀式感不僅僅是過生日,可以是每年開學第一天送孩子上學,每年暑假陪孩子來一次旅行。


前段時間,團長講的那個“世界上最差勁的父母”,不正是為爸爸們做了一個良好的示範嗎?(>> )


孩子理解“爸爸辛苦”,可你聽到ta說“爸爸,我需要你”了嗎?


陪伴,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當孩子感覺到被愛,他就會去關愛別人。

願每一位爸爸都能聽到孩子的“爸爸,你辛苦了”後面沒說出來的那句“爸爸,我需要你”。

爸爸們,多多陪伴你的孩子吧。在孩子漸行漸遠的人生路上,給他留下一個個美好的瞬間,留下一段段清晰的記憶。

多年後,當孩子長大,他一定會對你說:

爸爸,謝謝您一路相伴。

文丨阿麼

文章綜合自中國青少年教育 酷橙校園 武志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