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是做錯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每當孩子考試考砸了時都會這麼說,這次考試沒認真,太粗心!

粗心是做錯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一個頗有爭議的說法:“中小學的知識難度可以忽略,正確率基本等於熟練度”。知識難度可以忽略,意思是憑藉正常人的智商在理論上都可以達到100%的正確率(在粗心不能當作藉口之後,笨這個藉口也被徹底抹掉了。考不好只能歸咎於“懶”了呀)。正確率基本等於熟練度這個,說明了為什麼題海戰術雖然被人詬病、痛恨,但確實是有效果的。

粗心往往是和滿分對照而言的,看似每個知識點都掌握了,卻很難在考試中得到滿分,便會被歸咎於粗心。然而,在計算了某個知識點有99%正確率與90%正確率的同學,在題量逐漸增大後得到滿分的概率後,所謂粗心,就成了錯覺而已。

如圖:

粗心是做錯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當題量達到200道題的時候,知識點90%正確率的同學得滿分的概率已無限趨近於零,低於買體彩中500萬的概率。

我們判斷“粗心”,通常有三種習慣:

視而不見、見而不思、視而不動。

粗心是做錯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我們常常認為,平時做過的,考試就能做出來,其實不是。為什麼呢?

1

熟練度不夠


我們成年人,做小學一年級的計算題,每一題其實對我們來說都很簡單。但是當我們在計時的情況下完成1000題,並不一定全對。如果平時經常做計算類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準;如果平時疏於做簡單計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錯誤百出。

解決


一道題目,反覆接觸至少要六次以上,並且每次都在思考,才會熟悉併產生記憶。這樣才會在考試中能做對。

2

基本概念不清


有一些題目,學生們認為自己是會做的,因為平時做對過,只是考試錯了。但很可能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細節、之間的關聯、有哪些變化?並未深究。在考試有時間限制和壓力的情況下,人通常本能的選擇自己大腦中最先搜索到的記憶存儲,而這個記憶和認知很可能是錯誤和疏漏的。所以考試訂正時,這類題目,不妨再變形或者深究一下,舉一反三,這時會發現同學們又疑惑或者糊塗了。所以,學過,並不等於是學懂了,更不等於融會貫通。

解決


試著去講解題目,如果做到能講解題目,表示確實理解了。通常在講解過程中,也會不斷髮現自己知識上的漏洞。這也是教學相長的意思。“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3

準確率不高


如果平時做事力求“一遍做對”,“每遍都提升”,關鍵時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對。這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穩,還需要刻意自我要求,反覆多次後才能成為本能。如果做錯了,覺得“沒關係,以後還有機會”,常常會造成多次也無法做到比較好的狀態。另外,準確率還和“做題量”以及“題目類型”有關。所以如果平時單元的作業100題總要錯3-5題,考試的出錯率基本會翻2-3倍。而概率因素導致平時錯誤率越高,考試時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為考試時題目的類型更加寬泛和變化多端。

解決


每次做題都認真對待,提高準確率,爭取會做題,建立錯題本。

粗心是做錯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考試卷子發下來後,學生有三件事要做:

要“馬上寫”

首先把做錯的題,重新抄一遍,然後寫出正確的答案(包括過程,可以問老師,也可以問同學)。其次把要求寫出前一段學習中哪些知識的掌握存在問題或是對老師的教學有什麼要求。

要“及時析”

這一條最為重要,及時寫出試卷自我分析。包含以下要素:

①考試的綜合評價,即哪些題目做得比較好,哪些題目存在失誤?

②錯題糾正,即要寫出正確答案,主觀性試題還應根據老師講解的解題思路補全點。

③對錯題進行歸類,找準原因,對症下藥。

要“經常翻”

試卷自我分析寫完後,和試卷粘貼在一起,要注意累積保存。積累多了,亦可裝訂成冊。千萬不要束之高閣,要經常翻閱複習,以達到鞏固知識、加強理解、培養能力一、掌握規律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