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迷最愛的「大俠」走了

武俠迷最愛的“大俠”走了

黃日華和翁美玲版《射鵰》。

武俠迷最愛的“大俠”走了

李亞鵬和周迅版《射鵰》。

武俠迷最愛的“大俠”走了

劉德華和陳玉蓮版《神鵰俠侶》。

武俠迷最愛的“大俠”走了

去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開設常設展館“金庸館”。CFP供圖 據新華社電 以筆名“金庸”寫作多部武俠小說的著名作家查良鏞30日下午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查良鏞生於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寧人。他20世紀40年代移居香港,50年代開始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

金庸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其小說屢被翻拍為影視作品,享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讚譽。他的部分作品還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傳。

除了武俠小說的成就外,查良鏞還是知名報人、社會活動家。他於1959年創辦《明報》。他曾從事翻譯工作,還為報刊撰寫了大量隨筆、散文、電影和戲劇評論。

查良鏞一生獲頒榮銜甚多,包括國內外多所知名高校的榮譽院士、榮譽博士、名譽教授等;2000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200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一顆由北京天文臺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金庸”星。

查良鏞曾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2005年,他獲劍橋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名銜。

2017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開設常設展館“金庸館”,通過早期流通的小說版本、手稿、文獻、照片等300多項展品,向公眾展示金庸武俠小說的創作歷程及其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

小說

受到各階層讀者的歡迎

金庸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1955年,《大公報》下一個晚報有個武俠小說寫得很成功的年輕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將完結,而他的創作到了疲憊期,於是,報紙總編輯邀請金庸將武俠小說繼續寫下去。

雖然此前從未寫過小說,但憑藉他對武俠小說的瞭解與喜愛,金庸還是答應接替梁羽生的任務。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鏞字拆開,做了一個筆名,《書劍恩仇錄》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俠作品,作品一炮而紅。

此書成功之後,金庸又在短短的幾年內創作了《碧血劍》《雪山飛狐》和《射鵰英雄傳》等作品,一時間風靡全港。十餘年間,他寫下15部洋洋大作。

上世紀80年代初,廣州一家雜誌開始連載《射鵰英雄傳》,金庸的武俠小說正式進入內地。時至今日,即便你始終不曾看過他的原著,但其作品不斷被改編成的影視劇,可能也是陪伴你成長的一個標誌。

雖然作家王朔曾批評金庸小說是現代社會四大俗之一(還包括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覺得這是一個壞的批評,他說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歡它。

確實如此,金庸的武俠小說受到了社會各階層讀者的歡迎,他曾獲得了領導人的接見,也被普通的男女老少所喜愛。

1972年,《鹿鼎記》連載結束,金庸宣佈封筆時,不少讀者為之遺憾。

作為武俠小說大家,這個身份或許是他享譽最盛的。而另一個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滅的標籤,便是報人,一個傑出的報人。

1947年,他進入上海《大公報》,從三千名投考者脫穎而出。第二年,《大公報》香港版創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歲。當時的香港與上海相比,並不發達,但金庸說,“我一生很喜歡冒險,過一點新奇的生活。”

作家李敖曾在節目中批評金庸武俠小說“那寫得什麼玩意”,他說俠義部分金庸自己沒一樣做得到,“不講真話、不做真事”。不過,作為報人金庸,他似乎並不是李敖所說的那般。

1959年,35歲的金庸創辦《明報》。他說:“我辦《明報》的時候,就是希望能夠主持公正,把事實真相告訴給讀者。”他的社評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俠小說,幾乎也是以日更的節奏推進,數十年間無間斷。

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奠定此生基業,30年時間,金庸將《明報》塑造成香港極具影響力的報紙。

金庸一生經歷極其豐富,獲頒榮銜甚多,他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是一代傑出報人、是學者、是華人文化界的重要的人物之一等等,見證了上世紀中國無數重大歷史事件。

1972年,金庸封筆;1989年,《明報》創刊三十週年的日子,金庸卸任社長職務;90年代,金庸將《明報》集團賣給商人,退出商界;2007年,金庸辭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職務……

影視劇

熒屏的“永動機” 成就大批明星

除了小說的影響力之外,金庸小說還以影視劇的方式影響著不同年代的內地觀眾。“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武俠小說影視化改編也基本集中在14部作品裡。據估算,《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劇翻拍頭號寵兒,從1958年開始,共影視化10次,內地觀眾熟悉的版本包括黃日華和翁美玲主演的1983版、張智霖和朱茵詮釋的1994版、周迅與李亞鵬主演的2003版、胡歌和林依晨合作的2008版等。

改編次數排次席的就是《神鵰俠侶》了。據不完全統計,從1976年至今,不算電影版,熒屏改編就有七次之多,大家印象中最深刻的包括古天樂和李若彤版本,以及黃曉明和劉亦菲版本。《天龍八部》也曾經六次被改編成電視劇。對於金庸逝世,1983年曾在《神鵰俠侶》與陳玉蓮搭檔演繹楊過的劉德華表示,金庸老師是一個武俠小說世界的奇人,自己能夠演出他筆下的角色楊過是一個緣分。

《鹿鼎記》也是深入民心的金庸改編作品,主角韋小寶曾被批評最不像金庸筆下的英雄豪傑,但其滑頭性格卻甚受觀眾歡迎,由梁朝偉演的電視劇,到後來周星馳演出的電影版,皆大受歡迎。在電影改編方面,林青霞在1992年演“東方不敗”而創事業另一高峰。華語影壇的多位明星如鄭少秋、劉德華、黃日華、古天樂、黃曉明等都是演金庸作品成名,金庸小說可說成就大批明星。

感情

經歷過三段婚姻 育有4名子女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編織了大量的愛情故事與恩怨情仇,但是他的愛情與婚姻一直諱莫如深。晚年的金庸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的婚姻不理想,我離了好多次婚。”

現實中金庸的感情生活亦相當豐富,先後經歷3段婚姻,1947年,23歲的金庸認識比他年輕5歲的杭州人杜冶芬,最後因聚少離多而分開;金庸其後認識第2任妻子朱玫,二人在1956年結婚,育有4名子女,原本婚姻美滿,可惜好景不常,長子自殺,金庸大受打擊,夫妻常吵架。金庸其間認識了侍應林樂怡。他們的感情發展迅速,金庸決定與朱玫離婚,再與年輕29年的林樂怡結婚,展開第3段婚姻。對於夫妻相處之道,他曾向好友表示:“夫妻之間是生活溝通,而不是思想研討。想避免衝突就少說為妙。夫妻之間不一定要興趣相投,而是雙方留點兒空白,彼此都有自己的空間。”綜合中新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