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體質易得癌?我真的忍你很久了!

近幾年,“酸/鹼性體質”、“酸/鹼性食品”的概念基本霸屏了各條渠道——無論淘寶、京東還是微博、抖音,以及微商雲集的朋友圈無一倖免。大家感受一下:

酸性體質易得癌?我真的忍你很久了!

其中風靡最廣的兩個領域——一個是“備孕”,一個是“抗癌”:據說鹼性體質能生男孩,據說鹼性體質能防癌……

首先,生男孩與鹼性體質有沒有關係咱不知道(其實基本也是個忽悠);其次,關於是否能抗癌,作為有正義感的科普公號,得好好說道說道。

“酸/鹼體質”的概念是怎麼興起的?

小編認真的用各大引擎搜了一遍,發現鼓吹“酸性體質”的磚家們並沒有誰能真正給一個明確的界定,但不約而同的都會告訴你可怕後果:體質的酸化是百病之源,無論是癌症,還是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都是由於多吃了“酸性食物”導致體質酸化引起的。而且還喜歡引用都是文言文(其實就是欺負咱看不明白)的中醫藥典來加以證實。

負責任的說,中醫裡並沒有“酸/鹼體質”這一概念。

酸性體質易得癌?我真的忍你很久了!


這個概念的源起,很可能與健康人血液偏鹼性(pH值在7.35-7.45之間)有關。磚家們依此推定,“非健康人”的血液pH值偏酸性了吧?

這結論太有迷惑性了,因為第一句話是對的,但反向這麼推定卻是可笑的。可這觀點太嚇人,老百姓們一聽酸性體質危害這麼大,基本囊括了所有耳熟能詳的常見病,疑難病,那有沒有辦法能給調整過來呀?

Bingo!終於問到了磚家們期待已久的“點子”上了——所以各種鹼性礦泉水呀、鹼性保健品呀、排酸肉呀、鹼性保溫杯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大肆宣傳了。

不得不承認,這些“醫學磚家”首先是個優秀的“營銷專家”!

吃“鹼性食物”能調節“酸性體質”嗎?

我們先看看百度百科是怎麼定義鹼性食物的:

大家看到了嗎?燃燒後!也就是要定義一個食物

是不是“鹼性”,得先燒成灰化於水才能知道,與食物經過人體“消化”的產物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小編曾經還在朋友圈裡看到鹼性食物的擁躉者們出來糾正大家,說嚐起來是酸味兒的不一定是酸性食品,比如檸檬……也是呵呵了。總之,酸/鹼食物的定義越複雜、越不清晰,就越方便迷惑人。 既然,“鹼性食物”的定義與我們想象差十萬八千里,那麼“酸性體質”呢?

酸性體質易得癌?我真的忍你很久了!


百度百科直接將其定位在了“偽科學”上。因為你不知道它的“酸”到底是指什麼“酸”?

是血液的pH值嗎?事實上,不論是嗷嗷待哺的嬰兒還是耄耋老人,血液的pH值基本都是一致的弱鹼性,要想調成酸性還挺難。

人體有3套系統來保證血液pH值是7.4的弱鹼性:呼吸系統、腎臟尿液排洩和體液系統。如果身體酸性或鹼性短暫增強,呼吸系統將會在幾分鐘之內就反應,加速或減緩排除二氧化碳(酸性),從而在幾分鐘製備就把pH調節回去;腎臟系統的反應會慢一些,但是也會在幾天內慢慢增加或者減少酸性物質進入尿液。人的尿液pH正常範圍是4.6到8.0,也就是說酸性和鹼性都正常,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平衡系統。體液調節pH主要靠裡面的各種蛋白質和緩衝離子。因為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既有酸性也有鹼性,可以吸收或者釋放酸性氫離子,所以蛋白質是超強大的pH緩衝系統(緩衝系統一般就指pH值不容易受外界改變的液體環境)。

在這3套強大酸鹼調節系統的監管下,人體的血液pH值基本保持穩定才能維持各器官的正常運轉。

而且血液pH還沒有降到酸性,僅僅到了中性(pH=7.0),人就已經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