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與其緊盯GE,不如思考如何在本土商業環境打造工業網際網路


獨家|與其緊盯GE,不如思考如何在本土商業環境打造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研習社:構建工業互聯網認知體系】


| 2018年1-6月工業互聯網平臺原創深度觀察集錦 | 與你一起,認知升級

工業互聯網研習社將持續推動業界人士走出“舒適區”,進行認知升級,不斷下沉思考和沉澱,實現融合和新技術落地生根。

獨家|與其緊盯GE,不如思考如何在本土商業環境打造工業互聯網

與你一起,認知升級。

文 | 劉成軍,造奇智能新媒體創始人兼主編,工業互聯網研習社發起人


剛剛,GE的一則爆炸性新聞,吸引力業界目光——來自丹納赫公司空降兵Lawrence Culp取代Flannery擔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立即生效,股市反應強烈,一度飆升了16%。股票市場的止跌上揚顯得意味深長。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Flannery執掌週期“重啟之年”動作的階段性落幕。(通用電氣開啟十年來最大重組,2018 年被稱為“重啟之年”【好奇心日報】)


獨家|與其緊盯GE,不如思考如何在本土商業環境打造工業互聯網


繼任者Lawrence Culp如何開啟深度變革,拭目以待


即使在國慶假期,也驚起業界一片唏噓之聲。

股價下挫和業務收縮調整引發一系列的關注,再加上華爾街日報的一則“GE正在尋求其數字化資產的關鍵買家”的報道餘音猶在,GE的一舉一動就格外受重視。(詳情:Predix售賣傳聞,工業互聯網引擎熄火? | 以大公司新業務的視角看商業邏輯)以及從創業和商業視角的觀察:GE Digital為什麼會失敗?3個原因及2項改進措施

與其說大部分人“操心”GE的未來,不如說是擔憂工業互聯網的前景。工業互聯網作為新興新創業務,從一開始就寄託著人們的希翼和憧憬,尤其是那些花了大把資金的企業主,而無論這些資金來自於傳統業務的利潤,還是來自股市。

一個新生命的成長,尤其是橫跨多個領域,在認知和資源整合都需要摩拳擦掌的時候,人們更希望看到它的崛起,而非所隱藏的風險。

但是,事實上,風險卻一直伴隨,一方面是來自它自身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來自它不能掌控的外部環境(這是相對而言的,集團層面的戰略與投入也是其不能把握的外部環境。)

當下緊盯著GE的一舉一動,更多是來自“學習者”(追隨者)的角度,股價的漲跌和領導人的變換,時刻牽動著人們的心。好似人家繼續推進Predix,工業互聯網就前景好好,一路坦途;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就好像工業互聯網命途多舛一樣。


獨家|與其緊盯GE,不如思考如何在本土商業環境打造工業互聯網

創新者遭遇“大鴻溝”,是大概率事件


實際上,GE也不是一開始走上平臺之路的。製造企業的優勢還是在生產和製造產品,即使因產品載體而演化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也帶來公司從戰略到運營的重大改變,這都原本不是產品製造公司所擅長的。延長商業鏈條,在事後看來是多麼英明的決策,也許開始的時候就是迫不得已,如此而已。


獨家|與其緊盯GE,不如思考如何在本土商業環境打造工業互聯網

很多創新,多源於此。

既然這樣,造奇智能新媒體(ID:zaoqizhineng)倒是建議業界從業者要將視線迴歸國內,要深刻理解當前商業環境的結構複雜性和生態多樣性,創新思考基於本土商業土壤之上能生長出什麼樣的“花”(商業模式)出來。筆者一直堅信,如果不能自主思考和決策,依賴於“舶來品”搞所謂創新,總會亦步亦趨,受制於人。
獨家|與其緊盯GE,不如思考如何在本土商業環境打造工業互聯網


在上週與工業互聯網研習社“社友”(所在公司是工業互聯網領域的“隱形明星”)的午餐會上,當社友問我如何看當下的工業互聯網,我幾乎脫口而出“審慎樂觀”。在看似如此火爆的輿情環境裡,“審慎”二字就是筆者心中的隱憂吧。


【造奇智能產業新媒體】:國內第一家正式成立並開展運營的智能製造產業新媒體及內容服務機構,聚焦新工業革命與智能時代的價值創造,以“深度影響智能製造進程,守望智能製造產業成長”為使命,聚焦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工業4.0、數字化轉型及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聯接產業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資本等產業核心力量,通過創新和融合力量,打造深度觀察、行業洞見、豐富資訊於一體的原創型、產業新媒體平臺,憑藉有洞見的思考觀點,在產業界獨樹一幟。

2018年1月1日,[造奇智能]新媒體獨家推出、業界首份聚焦工業互聯網領域的高質量實名付費社群——工業互聯網研習社。致力於打通工業互聯網從資訊→信息→知識→認知→見識的鏈式通路,助力您的職業發展和機遇把握。


獨家|與其緊盯GE,不如思考如何在本土商業環境打造工業互聯網


獨家|與其緊盯GE,不如思考如何在本土商業環境打造工業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