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目前的營商環境還需改進提高

中國網11月1日訊(記者 梁辰) “改革開放的40年,是創造奇蹟的40年。”提起改革開放,作為經濟學家,同時也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感慨良多。

徐洪才:目前的營商環境還需改進提高

改革開放以沿海十四個港口城市為最初的試點

改革改變中國

回想起改革開放之初的時代背景,徐洪才談到,當時“文革”剛剛結束,中國經濟已處在了一個“崩潰”的邊緣。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決定,中國從此開始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重要轉變。

以沿海十四個港口城市為最初的試點,引進外資、擴大貿易、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得社會生產力的潛力逐漸得以釋放,激活了微觀主體的創造性和活力,中國開始了在改革開放大道上的不斷奮勇前進。

到2010年,中國的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如今,中國經濟總量可謂穩居世界第二。據估計,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以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球經濟引擎”。

“現在中國經濟經過調整,逐漸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而過去多年的發展也讓我們從中汲取了經驗教訓。過去的經濟發展是粗放型的,投資、能源利用的效率不高,並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環境。過去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老齡化社會漸行漸近,人民群眾對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今後要追求一種高質量的發展。”徐洪才對中國網記者說。

徐洪才:目前的營商環境還需改進提高

農村城鎮化的歷程還沒完成

改革永遠在路上

談到未來中國的發展,徐洪才認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仍然是巨大的。一方面農村城鎮化的歷程還沒完成,仍在進行時,預計在2030年中國城鎮化有望達到接近70%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國目前還是一箇中等收入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現行的標準,當人均達到1.2萬美元時,即進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

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兩個“翻一番”的戰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前我國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幫助3000萬貧困人口脫貧,防控重大風險以及保護生態環境,打贏“藍天保衛戰”。在這“三大攻堅戰”完成後,中國將進入一個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指出,“中國改革經過三十多年,已進入深水區。”中國的改革目前進入了攻堅階段。對此,徐洪才強調,中國目前還未完全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很多體制、機制的障礙依然存在,改革的任務還未完成。

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60項重大改革任務,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引導性作用。例如國企的改革,這方面我們還未完成,很多國企還沒有完全面向市場。

徐洪才說:“要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目前的營商環境還有需要改進提高之處。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曾指出,要全面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這就是要讓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能夠公平競爭。這一負面清單制度已經過修改,有望今年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同時我國的‘放管服’改革,也是圍繞營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展開的,建立一個透明、完整、高效、法制化的市場,通過市場競爭讓生產要素得到合理分配,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比如在市場管理方面,過去我們政府更多的是通過行政干預,未來要使市場佔主導,政府則發揮彌補市場調節缺陷的作用,引導市場有序發展,培育市場的競爭機制。

過去幾大經貿試驗區的經驗也要在全國推廣,打造高水準、開放型的經濟新體制。”

徐洪才:目前的營商環境還需改進提高

中國經濟成就歸根到底是由改革開放帶來的

繼續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

曾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改革的紅利已經都釋放出來了,那麼今後改革開放能否繼續有效地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對此,徐洪才談到,“中國經濟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我認為歸根到底是由改革開放帶來的。

我國這種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所有制並存的結構,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我們在探索一條社會主義市場化的發展道路,最終目的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

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國面臨的是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樣性、多層次的需要之間的矛盾。

因此,未來還應繼續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改革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