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繼祖的《縣堂碑記》

縣堂碑記

碑文

維縣有堂,藉以佈政令也。嘉靖二十有六年,蕭侯下車,登顧縣堂,慨嘆圯極。越三載而堂制方新,其故何與?蓋先是數十年來令吾邑者,胥因循曠業,簿書叢委,以致百務鹹隳。侯大展厥猷,修復廢典。其他摘發姦伏,剖決繁劇,殫厥心思,而於堂制固未暇及也。三載政成,上孚下悅。鳴琴之餘,乃得鼎新百廢。凡城池、譙樓、橋樑、道路,悉更新之。於是年正月吉日工舉,不踰時而事竣。其高視舊堂加十之三,其廣十之五,其袤如廣之數,其軒豁宏廠之概則倍焉。斯役也,土木金石之屬則得之願贖,錢穀薪水簞食之饋則得之樂供,提者、攜者、負者、曳者、往來服勤者則得之樂役。處之有道,行之有惠,工大而不勞役,速而不怨。其視舊興作者動之公儲,取之民力,則省十之九焉。於是,縉紳先生束帛尊酒相與稱慶於堂上,胥徒、廝役、百執事相與稽首於堂下,百里之內鄙野之民扶老攜幼相與舞忭於堂外。雙巖迂叟時從賓客之後,樂觀其盛。從而歌曰:“我侯之德,與堂俱隆。庇我老幼,惠我疲癃。甘堂蔭滿,口碑頌同。何以落之,元氣春風。我侯之政,與堂俱美。巍巍惟巖,哦哦惟偉。壯觀盤溝,照臨濟水。何以落之,鵬鵩鳳翥。我侯之祉,與堂俱新。明廷柱石,竹帛崇勳。基日益廣,業日益馨。何以落之,泰嶽嶙峋。”侯名時震,字靜甫,江西南昌甲午舉人。

註釋

樊繼祖:樊繼祖(1481--1558),字孝甫,號雙巖,鄆城縣人,正德六年 (1511年)辛未科進士,明代中期著名大臣,曾任兵部尚書、工部尚書。著有《雙巖奏疏》、 《十友傳》、《山海紀程》、《金丹集》等,流傳於世。

蕭侯:蕭時震,江西南昌人。由舉人,嘉靖二十六年始任鄆城知縣。後升泰安州知州。古時常稱地方官為侯,蕭侯,就如稱蕭知縣。

雙巖迂叟:本文作者樊繼祖自稱,雙巖是他的號。

文章大意

縣衙有堂,是用來發佈政令的地方。嘉靖二十六年,蕭時震先生受命前來鄆城擔任知縣。他下車伊始,審視縣堂,很為縣堂的極端毀圯而慨嘆。蕭知縣在鄆城當政三年,縣堂就變得煥然一新,這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此前幾十年來,鄆城當知縣的人,都因循將就,不思改變。連那些檔案文書都不去管理,導致各種各樣的工作都不像樣子。蕭知縣則不然,他開拓進取,精心謀劃,修復廢典,摘發姦伏,剖決繁劇,殫厥心思,只是起初還顧不上重修縣堂。三年的時間,政通人和,上級肯定,百姓讚揚。蕭知縣便在治理政務的同時,重修縣堂及相關設施。那些城池、譙樓、橋樑、道路,都重新修築。這些工程,從這一年的正月吉日開始施工,不久便竣工了。重修的建築遠遠大於舊制。縣堂的高度比原建築高了百分之三十,寬度和廣度都比原建築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其軒豁宏敞,看上去感覺比原建築大了一倍。

這項工程,用土、木料、金屬、石料之類,是募捐者購買的。錢財、糧食、工錢、食物,是樂於提供者給的。提的人、帶的人、抗的人、拉的人、往來從事勤務的,都是樂於做事的。辦事有章法,行事有效益,工程浩大卻不過於勞累施工者,做事快速而又不惹怨言。這項工程,不象以前那樣動用縣裡的儲備,而是取之於民,相當於十分省了九分。於是,官員們獻上旌旗,拿來酒漿,在新建的縣堂上慶賀。吏員及勤雜人等跪拜在堂下,鄉間的百姓們也都扶老攜幼來到堂外跳舞歡歌。

我,樊繼祖,不時在別人的後面,欣然觀看這重修縣堂的盛況,從而作歌:“我們鄆城知縣蕭時震的德望,與這重修的縣堂一併隆盛。在縣堂施行的德治,護佑我鄆城的老老少少,解決了這裡久久未能解決的問題。有德長官治理的美效,全縣上下交口稱讚。縣堂為什麼能夠修好?那是由於受了國家的春風和本地恢復了元氣。我們鄆城知縣蕭時震的德政,與縣堂一樣美好。縣堂高大雄偉,映照在濟水之中,壯觀了盤溝河畔。縣堂為什麼能夠修好?那是高飛的鯤鵬和鳳凰,我們的知縣帶來的福氣,與縣堂一起時新。知縣的功德將載入史冊,執政之基日益壯大,事業日益美好。縣堂為什麼能夠修好?那是我們有知縣這樣的靠山。我所記的知縣,叫蕭時震,他字靜甫,來自江西南昌,是甲午科的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