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只是爲關羽報仇,其實他也有四個難言之隱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是一個紛爭不休的動亂年代,經過多年的互相攻伐征討,最終只剩下魏蜀吳三方旗鼓相當的勢力集團。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莫過於劉備建立的蜀漢集團了,劉備出身貧寒,既沒有錢糧也沒有人脈,前半生基本都是在到處漂泊無依無靠,可以說是起步最晚的一位君主。自從赤壁之戰後劉備才逐漸崛起,相繼佔領荊州益州以及漢中等地,實力大幅度增強,甚至能夠和實力最強的曹操正面對決,有了角逐天下的實力。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劉備不顧群臣的勸諫執意發動了夷陵之戰遭遇慘敗,其實他這個舉動並非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背後有四個難言之隱。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只是為關羽報仇,其實他也有四個難言之隱

相比較赤壁之戰是劉備崛起的契機,夷陵之戰則是蜀漢由盛轉衰的關鍵因素,不僅導致了劉備的病逝,而且使得蜀漢實力大幅度削弱,也為後來蜀漢滅亡埋下了隱患。其實劉備是完全有機會避免夷陵之敗的,第一次是在劉備稱帝之後想要興兵伐吳之時,他身邊的文武大臣都出來勸諫不可伐吳,但是卻遭到劉備的拒絕;第二次則是在劉備伐吳之初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孫權就派遣使者前來求和,劉備依然拒絕了這個和解的機會,所以才造成了後來的慘敗。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只是為關羽報仇,其實他也有四個難言之隱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所打的口號是為關羽報仇,這自然是一個很好的藉口,但是卻不侷限於此。劉備作為一國之君,從早年投兵開始就有著爭奪天下的雄心,此後數十年間奔波忙碌仍然沒有泯滅其志,可以看出他在統一天下這件事情有很深的執念。劉備能夠從一介布衣平民逐漸成長為帝王,其心性自然非常人所能及,只為了給義弟報仇就把一輩子的心血拿去揮霍,這是非常反常的。我認為劉備之所以發動夷陵之戰其實是有很多難言之隱的,比如以下幾點: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只是為關羽報仇,其實他也有四個難言之隱

第一點就是上述提到的為關羽報仇,這也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原因。作為幾十年的結義兄弟,劉關張三人的關係自然是親密無比,即使是劉備當上了皇帝,對於關羽張飛的死也是非常痛心的。本來發誓同生共死的三人,結果關張兩位義弟卻被殺了,一向以仁義自居的劉備自然不能沒有什麼表示。作為一國之主的劉備不可能真的就追隨兩位兄弟而去,只能打著為其報仇的名號來顯示自己是一位仁義之君。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只是為關羽報仇,其實他也有四個難言之隱

同時劉備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明確的知道師出有名的重用性,東吳本來是盟友,如今有了這個復仇的名號剛好可以興兵伐吳。劉備此舉不僅可以收攏人心,而且可以起到鼓舞士兵的作用,還能夠震懾自己的對手,確實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只是為關羽報仇,其實他也有四個難言之隱

第二點就是荊州對於劉備集團的必要性。劉備早年和諸葛亮在隆中密謀的時候,就知道荊州對於自己的重要性。荊州雖然是一個四戰之地而且易攻難守,但是這裡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進可以奪取天下,退可以固守益州,對於想要圖謀天下的劉備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只是為關羽報仇,其實他也有四個難言之隱

劉備當年之所以讓自己最為信任的關羽坐鎮此處,就是因為他清楚荊州的重要性。如果失去了荊州,諸葛亮規劃的隆中對策基本就是一個泡影,無論是為了統一天下還是蜀漢的長存,劉備都是必定要奪回荊州的。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只是為關羽報仇,其實他也有四個難言之隱

第三點就是劉備佔據足夠的優勢,成功的機會很大。劉備集團自從領兵入川以來,無論佔據益州還是攻取漢中,都是非常順利的,而且經過長期的發展,劉備麾下兵精糧足,實力非常強大。此外劉備這個時候剛剛稱帝,又是御駕親征,對於手下將士是一種巨大的鼓舞,蜀軍的戰鬥力非常強悍,這點兒從夷陵之戰剛開始劉備接連取得勝利也可以看得出來。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只是為關羽報仇,其實他也有四個難言之隱

第四點就是劉備已經年邁,留給他統一天下的時間不多了。劉備雖然歷經磨難但是仍有統一天下的青雲之志,所以即便是五十多歲的時候還能夠領兵入川攻打益州漢中等地。等到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的志向雖然還沒有磨滅,但是時間不等人,他在這個時候已經是一個年過六十的老人了,距離統一天下還遙不可及。這個時候的劉備除了等死基本是無事可做,北方的曹魏太過強大短時間很難征服,只能將眼光放到實力稍微弱一點兒的東吳這方面了。這也是劉備一生之中最後一戰了,也算是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一個句號吧,然而故事的結局他卻沒有想到。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只是為關羽報仇,其實他也有四個難言之隱

由上可知劉備之所以發動夷陵之戰其實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你對此有何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