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品三國——漢末還有忠臣

在漢末,野心家遍地都是,忠臣而且是能夠割據一方的忠臣,除了張揚還真的想不起來其他人了。史書記載這樣記錄張揚:“以武勇給幷州,為武猛從事。”

漢末名將裡面特別是幷州留給我們的印象最深。就比如溫候呂布,還有威震逍遙津的張遼是這樣說的。

略品三國——漢末還有忠臣

“以驍武給幷州。”——呂布;

“幷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張遼。

張揚的武力能在幷州稱武猛,武力那一定是不錯的。

張揚這個人的特點,應該是對皇帝忠,對朋友義,而且還是一個老好人。在後來呂布和呂布所有關係密切的人中,陳宮、張邈幫呂布有反對曹操的因素,高順則是對自己身為將領的操守且不受呂布待見。而張楊是真的為呂布好。可以說,唯一真心實意地對呂布好的人,只有張楊一人。張楊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走投無路的呂布來投奔他。見到呂布的時候,呂布已經不是當年他身邊那個英氣逼人的小兄弟,而是從袁術那裡落魄地逃過來的流寇模樣。張楊無私地養著呂布,呂布也有意向一直住在這裡。張楊老好人,但他的手下不這麼看。知道李傕在懸賞呂布,暗中想要捉拿。連呂布都知道這種事情,張楊不可能不知道。呂布親自向張楊攤牌,張楊只是點頭,然後呂布帶人離開。作為一個好人,張楊是非常為難的。一邊是自己的部下,一邊是曾經一起共過事的好兄弟。他既不想傷害呂布,也不想呂布知道他部下的計劃而傷害到他們。因此,陷入兩邊都得罪的尷尬處境。呂布在袁紹那邊惹禍後,明白真正對他好的的確只有張楊一人,於是灰溜溜地回來。張楊沒有計較之前的離別,照舊收留他。然後呂布看到張邈邀請他坐鎮兗州後,又離開張楊,去要更大的利益。而再次的離別,張楊也沒說什麼。

略品三國——漢末還有忠臣

丁原調任中央的時候,讓呂布貼身護衛,而把後方交給張揚。這個部署有丁原的道理。呂布是個人驍勇,更適合貼身護衛,而張楊性格仁和能穩住手下。

進入中央的丁原,被呂布所殺。而在幷州的張楊,剿滅一些山賊,平定數個郡縣是遊刃有餘的,但面對張燕這樣的大賊寇,則是無能為力。

丁原死後,張揚統領丁原的舊屬。隨著董卓的作亂,忠於漢室的張楊響應討董號召,到河內加入袁紹的聯軍。

對於張揚加入聯軍的舉動令我對他很敬佩。比起其他的諸侯,他之前一直在和大悍匪張燕戰鬥著。在沒有解決張燕的情況下毅然為著漢室,來領軍隊南下討董,等於放棄自己的地盤。

我個人認為張揚是一個老好人,到底有多好呢?

略品三國——漢末還有忠臣

王粲說過:“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

這句話解釋就是他的脾氣好,不會亂用刑罰,就算是手下背叛他,他也會用真情感化他,而且不計較他之前的背叛。張揚這一個好人,在太平之世,有可能成為楷模,但在亂世,對待部下這樣寬容,帶來的結果只是部下日益囂張,等到無法滿足部下的要求時,最終的結果只是死亡。

史書記載張揚說過這樣一句話“天子當與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楊當捍外難,何事京都?”張楊這句話,足以讓曹操、袁紹、劉備這些打著漢室旗號的人汗顏,這才是真正的忠臣,一心為漢室,不求一絲利益。這樣的話,對於讀者們來說,帶來的是感動,而對他的部下們來說,卻是惡毒的詛咒。在這種情況下,張揚出兵以迎合呂布,楊醜為啦高官厚祿,殺掉多次原諒自己的張楊。一個漢室忠臣,厚待手下的上司,值得依靠的友人,就這樣離去。

陳壽這樣評價張揚:“張楊授首於臣下,擁據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無可論者也”。

的確,一個好人在亂世中甚至不如一個匹夫。因此,他的事蹟漸漸不再受人注意,漸漸只存在史書中。漢末亂世的成功者都不是“好人”,往往是一個個強大得壞人把弱小的壞人和“好人”給打敗。好人張楊失敗,是亂世中好人的失敗,最終的死也是可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